探析如何加强大学素质教育
摘要: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经济的改革,也离不开社会公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谈谈如何加强大学素质教育。
标签: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创新意识
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而21 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竞争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重视和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001 年6 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做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从整体来看,当前整个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广大高校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他们有特别强的成才意识,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思想较活跃,国际视野比较宽广,同时竞争意识、维权意识比较强烈。我们只要坚持对学生正面的教育、引导,使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事业人。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样,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过分强调成功的重要性,当个人愿望不能实现时,当奋斗过程中遇到挫折和面临取舍选择时,容易丧失是非判断力,陷入价值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在大学生群体中,价值取舍问题尖锐,表现出较强的个人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非常普遍,表现为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逐功利而忽视贡献。针对前面提到的种种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高校教师素质,重视师德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势必要影响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以
下素质:
1、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金字塔”形的,专业知识拔尖,综合知识广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博览群书,了解学科新信息以及与之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求索、更新、充实,真正成为“博学之uYubXRfcjy00cGDXQPOBRg==师”,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跟风走,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才能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3、要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
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场所,全身心的投入理想、信念;投入人格、情感;投入个性、热情,真正的做到育人,敬业爱岗。一名受人爱戴的模范教师,不仅要具备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神采飞扬的青春风采,大海般广阔的胸怀,还必须具备牺牲、果敢、奉献与赤诚般的坚韧意志,时刻把教育事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为权利、地位、名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所动摇,“俯首甘为孺子牛”。同时,教育是爱的事业,热爱一名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等于毁灭一个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4、教书育人、开拓创新
真正的教书育人不是仅仅认真备课上课,课后按时批改作业等。它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不断创新和开拓。而那些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本教案多年不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方式,不仅阻碍了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要重实践,善于引发学生
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要善于营造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善于启发学生根据既定的情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融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往往是分离的,因而导致理工科大学生只重理而轻文,思维偏窄,交往能力差;文科大学生只重文而轻理,与实际脱钩,夸夸其谈。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努力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融会贯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方法上,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的部分课程,人文科的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的部分课程;二是在理念上,培养学生树立理工类学生未来就业需要的人文知识支撑、人文类学生未来就业需要的科学知识支持的重要理念,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大学生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和加强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经济竞争,而这种竞争又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全面发展,注意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射作用,为市场需求提供和谐的人才。
总之,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点拨人,优美环境熏陶人,行为要求规范人,校园文化感染人,主题教育激励人,体验活动锻炼人,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素质教育网络齐育人。把素质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实现自我教育,形成了该校素质教育的特色——寓于活动,自主体验和谐校园是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协调发展为核心,以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实现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人为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生命和体会经验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是选择完美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力。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受教育者发挥出自己的天资,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
参考文献
[1]张书义.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12):14~16
[2].论科学技术[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3]张立中.创新能力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87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