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贸易概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概述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异同?
相同点: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不同点:考察范围不同 二、国际贸易的统计
  统计指标:国际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国际贸易差额、国际贸易量、贸易依存度、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量。  进出口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量,即进口贸易额加上出口贸易额。
 国际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的差额。(贸易顺差、贸易逆差)
 国际贸易量:进出口价格指数/进出口额
 贸易依存度: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进口依存率、出口依存率)
 贸易条件:一国1单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数量的比率,或指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对比。                    N=Px / PM                    Px=PX1/ PX0                    PM=PM1/ PM0
N值提高,则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反之亦然。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按商品(含服务)的移动方向划分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复进口贸易  按国境与关境划分   总贸易、专门贸易
 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
有形商品贸易、无形商品贸易(是否办理海关手续)  按贸易关系划分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
  按参与贸易国家的多少划分       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多边贸易   按清偿方式的不同划分
现汇贸易、记账贸易、易货贸易   按货物运送方式划分
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第二节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结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即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结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简言之,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多种生产要素理论(2×2×2模型)  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而要素价格的不同决定了商品价格的差异。
 (3)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丰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四、要素禀赋学说的拓展    “里昂惕夫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论   要素非同质论   贸易壁垒论   需求偏向论 五、保护贸易理论
1. 重商主义(Mercantilists)      15 世纪末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一,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     第二,在一国范围内这种财富的绝对量不会增加,要使财富增加必须进行出口贸易。
第三,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的利益得失是“零和”的,即贸易双方的利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
第四,应采取奖励出口,进口的贸易。 2. 幼稚工业保护
  代表人物:李斯特
  18-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基本观点:
第一,唯有那些在农业、工业、社会和政治上已充分发展,具备精神和物质上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即已进入农工业发展阶段的国家才有理由实行保护贸
易。
第二,并非保护一切产品,粮食和原料不需要保护,唯有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幼稚工业,即有发展前途但刚刚发展而且有强大的国外竞争者的工业才需要保护。     第三,对某些工业品实行禁止输入或高关税,但在专门技术与机器制造方面的复杂机器的输入应当允许免税。
第四,关税保护带来的损失是暂时的;当幼稚工业可以成长起来后,仍然实行自由贸易。
  保护方法:严格的保护关税制度;                   采取鼓励出口的措施; 3.超保护贸易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代表人物:凯恩斯。
 超保护贸易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凯恩斯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它试图把对外贸易和就业理论联系起来。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包括鼓吹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鼓吹贸易顺差有益,贸易逆差有害。主张包括认为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过时,反对自由贸易;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在于救治危机和失业。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是一种侵略性的保护贸易。 4.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德莱。它是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以保护国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中心形成的一套理论。其特点是:    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精尖产品和服务部门;     2、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    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第三节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二、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关税减让原则
取消数量原则
反倾销与出口补贴原则      透明度原则      磋商调节原则  世贸组织的宗旨
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通过自由贸易达到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经济福利的总体提高。 三、中国与WTO
 中国是GATT的缔约方之一,后因问题被否认。
 复关谈判:
第一阶段:1986.7-1992.10  提出申请和审议阶段;      第二阶段:1992.10-2001.9  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第三阶段:2001.9-2001.11  入世法律文件的起草、审议和批准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