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人体解剖学姿势:标准解剖学姿势规定身体直立,头呈水平,两眼平视,面向正前方,上肢垂于肢体两侧,掌心向前,两组平放地面,足尖向前。
2.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也称静息电位。
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4.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5.牵张反射: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够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肌肉自身的收缩反应,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解答
6.细胞学说:1. 每一个细胞工作,但是相互之间有联系; 2.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而来;
4.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5.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6.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7. 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8. 细胞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7.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有最多的酶它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胰液它们分别都含有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的酶,能对蛋白质、糖、脂肪进行消化,使之变为简单的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甘油三脂等,同时胆汁能对脂肪进行分解,促进脂肪的消化;
(1)吸收面积大:成人的小肠长约4m,小肠黏膜具有环状皱襞、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简单圆筒内表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200m3左右。 (2)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4)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8.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肾小球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
(一) 滤过膜的通透性:正常人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较为稳定,一般只允许分子量小于
69000的物质通过。当肾小球受到炎症、缺氧或中毒等损害时,某些部位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二)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用微穿刺法测得大鼠肾小球毛
细血管压平均值为45mmHg,为主动脉平均压的40%左右,明显比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压高得多。在滤过作用中,还有两种力量对抗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即肾小囊内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大约为10mmHg。血浆中含有约7%不能滤过的大分子血浆蛋白,它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平均为25mmHg。这样,生成原尿的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按下式计算: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5 - (25+10) =10 mmHg有效滤过压为正值,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成分除大分子血浆蛋白外,均能透出滤过膜而成为肾小球滤液(原尿)。
问答
9.详述肩关节的结构特点。
①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可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以及环转等运动,为全身最灵活的球窝关节。
②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环构成的盂缘附着,加深了关节窝。肱骨头的关节面较大,关节盂的面积仅为关节头的1/3或1/4,因此,肱骨头的运动幅度较大。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尤甚,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上方将盂上结节包于囊内,下方附着于肱骨的解剖颈。关节囊的滑膜层包被肱二头肌长头腱,并随同该肌腱一起突出于纤维层外,位于结节间沟内,形成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肩关节周围的韧带少且弱,在肩关节的上方,有喙肱韧带连结于喙突与肱骨头大结节之间。盂肱韧带自关节盂周缘连结于肱骨小结节及解剖颈的下分。
③肩关节特点:肱骨头大,关节盂小,面积差度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下壁薄弱等结构特征,反映了它具有灵活性运动的机能。肩关节周围有大量肌肉通过。这些肌肉对维护肩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意义,但关节的前下方肌肉较少,关节囊又最松弛,是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也决定了肩关节为全身大关节中结构最不稳固的关节。
④最常见的是向肩关节的前下脱位,因为肩关节的上方有肩峰、喙突及连于其间的喙肩韧带,可以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肩关节的前、后、上部都有肌肉、肌腱与关节囊纤维层愈合,增强了其牢固性.而只有关节囊的前下部没有肌肉、肌腱的增强,这是肩关节的一个薄弱区.因此当上肢外展时,在外力作用下或跌倒时,如上肢外展外旋后伸着地,肱骨头可冲破关节囊前下方的薄弱区,移出到肩胛骨的前方,造成肩关节前脱位.这时患肩塌陷,失去圆形隆起的轮廓,形成所谓的“方肩”。
10.详述大脑的皮质机能中枢的含义及主要中枢有哪些?
(1)不同的脑区有其特定功能联系,将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称为大脑的皮质机能中枢。
(2)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高级部位,大脑半球表面有3条重要的沟裂,它们把大脑皮质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各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整体,同时,各部分在功能上又有不同分工。 (3)主要的机能中枢有:
①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前回和旁小叶前部。主要特点: A双重功能:既是躯体运动的最高中枢,又是本体感觉的最高中枢。 B交叉管理:支配身体对侧半骨骼肌随意运动,接受其传入的本体感觉。
C投影倒置:身体各部在皮质运动区的投影基本上呈倒置的人形,只有头部是正位投影。
D投影面积与功能一致:身体各部在皮质运动区的投影面积的大小与该部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②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后回和旁小叶后部。主要特点: A双重功能:既是本体感觉的最高中枢,又是躯体运动的最高中枢。 B交叉管理:接受身体对侧半传入的本体感觉,支配其骨骼肌随意运动。 C投影倒置:身体各部在皮质运动区的投影基本上呈倒置的人形,只有头部是正位投影。
D投影面积与功能一致:身体各部在皮质运动区的投影面积的大小与该部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动; ④听觉中枢(位于颞叶),接受两耳听觉的信号,因此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全聋;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方);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方);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书写中枢(紧靠前回)。这些语言中枢开始在两半球者有基础,以后一侧半球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优势半球。 11.为什么说浅而快的呼吸不利于气体交换?为什么说用鼻腔吸气好?
答:(1)浅而快的呼吸不利于气体交换用以下两点说明
①肺通气功能的常用指标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等,从气体交换的意义来说,最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②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肺通气和肺泡通气有不同的影响。如潮气量减少1/2,呼吸频率增加1倍,此时肺通气不变,而解剖无效腔占的比例比正常潮气量时大,所以肺泡通气量减少。所有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利于气体交换,而快而呼吸浅的不利于气体交换。
(2)用鼻腔吸气好原因是鼻腔与口腔作为空气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入口时,鼻能起到温暖、清洁和湿润和净化空气,而口腔没有这些作用,具体可由以下解释说明:
①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
②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
变得湿润;
③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总之,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 12.何为非乳酸能供能?非乳酸能供能有何特点?
(1)非乳酸能供能指在功能过程中不以产生乳酸这样的副产物为供能的系统。人体三大供能系统包括1-磷酸原系统 2-乳酸能系统3-有氧氧化系统,其中磷酸原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
(2)非乳酸能供能系统中磷酸原系统又称 ATP-CP系统,是以ATP和CP为底物,进行供能的系统。
供能反应式为:ATP → ADP+Pi+E CP+ADP → C+ATP 供能特点是:
①总能量少,持续时间短,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6-8秒。
②功率输出最快, 用于极量运动,短跑、跳跃、举重或其他任何高功率、短时间活动。
③不需要氧气。 ④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3)非乳酸能供能系统中有氧氧化系统又称氧化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以糖和脂肪为主。从理论上分析,体内贮存的有氧氧化燃料,特别是脂肪是不会耗尽的,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认为无限大。 供能反应式 糖
脂肪 +ADP+Pi+O2 →CO2+H2O +ATP 蛋白质
供能特点为:①需要氧气参与,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 ②最大输出功率仅为酵解能系统的1/2。 ③能源来源底物为糖、脂肪、蛋白质,几乎不限量; ④不产生乳酸,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 ⑤可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