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体验中写作在写作中体验——核心素养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在体验中写作在写作中体验——核心素养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来源:九壹网
在体验中写作 在写作中体验——核心素

养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提起写作文,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头两个大,两只胳膊四个长”的困惑,核心素养下,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解决“作文之痛”呢?在写作课上,怎样利用体验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在写作中体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唤醒深化记录升华

作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文字化。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认为现在的生活没趣,觉得不知写什么,没什么好写的,自认为无“米”,就无话可说。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了唤醒学生的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更为了让学生爱写、会写、想写,每节作文课我都会精心组织不同的活动,设计别样的环节,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并指导学生将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想,用文字真诚地表达出来,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写作,在写作中体验。

一、“厚”积,唤醒体验

学生怕写作文,经常抱怨没有东西可写,怎么办呢?其实学生是“生在宝山不识宝”,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唤醒体验,回顾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感受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各种事情。

语文老师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生活,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作文也有话可讲。适当穿插或开展一些有趣、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和积累。如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安排学生按学号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的活动。如词语接龙、诗词背诵、新闻播报,生活趣事等的分享,一段新闻、一首古诗、一个故事、一个小游戏、一件小事都是不同体验的分享,更是一份厚厚的习作积累。以下是我设计的一份每周分享安排表。

由于平时有意识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和

积累,在写作时就容易被唤醒。例: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该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很多学生觉得没什么好写,于是我组织全同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观察,我采取了小组比赛的规则,四个小组抽签比赛,三盘两胜,这样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赛前我引导学生注意关注整体的情况,还有至少观察一个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活动后,我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观察到人物和组员分享,再在全班交流分享,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让学生们将这次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无米下锅”了。经过这一点拨,很多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写法迁移,把自己平时和小伙伴玩的活动以及班级开展的活动,如阅读分享、新闻述评、你演我猜等活动细致地写下来,真正体会到了多彩的活动带来的乐趣。其实,平时看似有意或无意的“玩”的活动,都是孩子的一份体验,是表达的积累。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可以表达的欲望,等着老师们去唤醒。这种体验一旦被唤醒,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

二、设“境”,深化体验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好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我引导学生借助元宵节这一节日,开展了“风味元宵 各显身手”的活动,先指导学生隆重而有意义地参加这一风俗活动,再引导学生将活动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首先,先让学生完成学习预习单。

《家乡的风俗》预习单

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家乡风俗,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等方式了解这一风俗。

风俗名称 风俗由来 风俗内容、活动形式 风俗寓意 人们对这一风俗的看法 百闻不如一做,学生在了解了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后,再来个“风味元宵 各显身手”活动。

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有家人的帮助下各显神通,动手做起了各种风味元宵,通过孩子们在班群里分享制作的相片或视频,可见孩子们通过做元宵,深层次地体验了元宵节这一风俗的意义。之后引导孩子们认真完成学习单,记录活动过程及收获。

1.这种风俗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打算写这些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老师根据孩子们完成学习单的情况,进行习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变单为文,写自己制作、品尝元宵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巧设“风味元宵 各显身手”这一活动,学生亲自参加元宵节的风俗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体验了做元宵的乐趣,感受了风俗文化气息,习作之花便悄然开放。

三、“话”写,记录体验

新课标实施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教材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写什么和怎么写才能达到让真情自然流露的效果呢?很多孩子十分茫然。这次写作课是指导学生记录真情实感的体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形式引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感受,并引导他们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或期待或悲伤或高兴的情感感受,他的写作兴致也就浓了不少。

上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敲鼓传花”的游戏,游戏分为二轮进行。第一轮:鼓停得到花的小朋友们要接受惩罚,并表演节目;第二轮:给鼓停得到花的小朋友抽奖。当孩子们完成游戏后,再请孩子们大家都说一下二轮游戏后,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有学生说:“在第一轮游戏中,我特别紧张,因为害怕自己拿到花会接受惩罚。”也有学生说:“第二轮我超级兴奋,因为拿到花可以抽奖。”在游戏过程中,除了感受到紧张、兴奋,同学们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有学生说:“第二轮结束后,因为自己没有拿到花,所以没办法抽奖,我感觉很伤心。”也有说:“第二轮开始时,听到老师说拿到花的可以抽奖,我感觉很期待。”“第一轮时,听到老师说拿到花的人会受到惩罚,所以刚开始我有些焦虑,但游戏过后,得知自己没有拿到花,又觉得很庆幸。”简洁的谈话,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记录自己的体验,从而更好地进入到单元的习

作。写好这次习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多么高超,最重要的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经历,真正地做到让真情自然流露。设计了以下任务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下笔时就顺畅多了。

四、引“评”,升华体验

好作文是改出

来的,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习作,不仅可以更好地完善习作,也可以更好地升华体验。根据习作要求制订合适的评价标准,先让学生参照评价表自评,说出自己的优点或困惑,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习作好在哪?为什么?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修改?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在习作评改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委,而是第三评委了,只需要衡量前两评的客观性,再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可以了。这样一步步引导,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不仅升华了学生对习作内容的体验,也有助于学生看出自己习作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

根据习作要求制订准确的评价标准。以下是我根据《家乡的风俗》和《让真情自然流露》这两篇习作制订的评价表。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价表1——“介绍一种风俗”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 书写整洁、美观、无错别字 ☆☆☆ ☆☆☆ 语言通顺、流畅、优美 ☆☆☆ ☆☆☆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分段合理,结构完整 ☆☆☆ ☆☆☆ 能从不同方面介绍这种风俗 ☆☆☆ ☆☆☆ 能抓住重点内容写出这种风俗的特点 ☆☆☆ ☆☆☆ 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 ☆☆☆ 《家乡的风俗》作文评价表2——“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 书写整洁、美观、无错别字 ☆☆☆ ☆☆☆ 语言通顺、流畅、优美 ☆☆☆ ☆☆☆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分段合理,结构完整 ☆☆☆ ☆☆☆ 能按顺序写清楚自己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 ☆☆☆ 能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 ☆☆☆ 能在叙述经历的过程中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 ☆☆☆ 《让真情自然流露》习作评价表 评价内容 自我评同桌评价 价 1.这篇习作是否紧扣主题,围绕自己的一种感受来写? ☆☆☆ ☆☆☆ 2.这篇习作是否选择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体现“我”的感受? ☆☆☆ ☆☆☆ 3.这篇习作中印象深刻的事例写具体了吗? ☆☆☆ ☆☆☆ 4.印象深刻的事例中,“我”的心情变化是否写出来了? ☆☆☆ ☆☆☆ 5.是否充分表达出了“我”的真情实感? ☆☆☆ ☆☆☆ 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同学们收集评价建议和意见,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我们再根据同学们修改后的习作进行二次展示评价,大家共同批阅。当然,这绝对不是批改的尽头,好的文章需要不断修改、打磨,同学们还可以把文章给其他老师看、拿回家给家长看、给哥哥姐姐看……多听听他们的建议,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

综上所述,体验式作文教学,可以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从而点燃他们的各种体验,使他们真实地回归社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真实的人生经历。通过观察他们写作时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他们说实话,抒实情;而充分调动他们的思考与情感力量,并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将他们训练成为热情充沛、具备科学审美观与高雅美学趣味的人。把生活变得有趣,让写作不再困难,生活体验式作文,为习作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2]《江苏教育》(2003年第20期)的《情到真时自动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