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黄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黄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九壹网
湖北黄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赘(léi) .B.折本(shé) .C.上溯(sù) .D.濒临(bīn) .

禅让(shàn) .

拗开(ǎo) .

债券(juàn) .租赁(lìn) .

复辟(bì) .拎包(līn) .

砧板(zhān) .

抹杀(mǒ) .

偏裨(pí) .坻石(chí) .

契约(qiè) .伺侯(cì)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修葺 兴高采烈 针砭 脍炙人口 B.掎角 情投意合 部暑 积思广益 C.暇疵 厚颜无耻 干燥 交头结耳 D.端祥 余音绕粱 服帖 人才汇萃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刘心武的《红楼望月》的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评论,我读着读着,时不时就被他的精彩的评点所

触动,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

B.毕业却不就业,虽然身无长物却又极为挥霍,上海日益壮大的“啃老族”令中国社会孝道传统经....

受严峻考验。

C.有关无勋子女重走长征路的报道,内容翔实,平铺直叙,高度弘扬长征精神,受到广大人民....

群众的广泛好评。

D.2006年10月28日,“红顶商人”霍英东先生与世长辞,他出身寒苦,完全是以老牛破车的精神....

起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B.联合理会第1706号决议指出,伊朗应严格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的义务和国际原

子能机构该保障决议的条件。

C.第七届央视模特大赛中,47岁的辛福的自信和优雅给其他选手注入了一枚强心针,成为选手们的

精神偶像,也成为本次大赛的佳话。

D.陈冯富珍当选世卫组织新任总干事,作为第一位在较大国际组织中成为总负责人的中国公民,除

了其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出色的能力之外,国家的因素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关键的因素。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合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党新的战略路线日渐清晰。我们曾经面临何等压力,但得力的措施慢

慢的把很多不利因素都化解开来,并如同巧手,把一团乱麻悄悄捋顺,丝丝缕缕都已经显现出来了。

B.“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关键还是要靠积极的“争取”。各项建设指标固然是基础,但只

董得忍辱负重,埋头苦干,到头来还是躲不过别人背后的闷棍。所以要“求富”更要“自强”。

C.在解答“如何培养最顶尖优秀科学青年人才”问题时,李政道提出了三点忠告:一是必须营造良

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二是必须教导学生认识科研方向,导师和学生每周都应有“一对一”的交流时间。三是青年要抓紧科研时间和机遇,了解科学前沿的信息。

D.每一个人都可以表达对网络的爱和恨,也可以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关键要清楚地知道

为什么“主流精英”对互联网那样的充满“蔑视性的指责”和“敌意性的诋毁”。

6.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的逻辑,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下列序号排列正确的一 项是

( )

①据说在德国授课,也规定一律使用德语 ②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逆转的趋势

③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④长期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马卢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时,开始时应我们学生的要求打算用英语演讲 ⑤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各民族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话言呢。 ⑥但法国大使馆坚持要他使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

⑦使用本民族语言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而且应受到本国国家法律和机构的强制性保护。 A.②④⑦①④⑥③ C.⑤②⑦④⑥①③

B.⑤①③④⑥②⑦ D.②⑤④⑥①③⑦

( )

7.对下面鲁迅《药》的节选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西关外靠着城根地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家。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A.描写坟地环境,渲染阴森死寂的气氛,笼罩结尾部分,反衬下文夏瑜坟上花圈的暖色调。 B.暗示夏瑜的命运,说明者即便死后仍不被理解,也说明改造国民性格的必要性。

C.末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坟墓的形状和数量,反映当时中国社会阶级对立的现象,揭示“呐喊”的寓意。

D.明线、暗线自然汇合,既显得结构完整,也引人思考“华”“夏”命运何去何从,构思精巧,寓

意深刻。

8.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妣抚之甚厚 扶养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建立 ..⑤山川相缪 缭绕 .

( )

②以旌其所为 表彰 .

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身微 精神 ..⑥北海虽赊 远 .

⑦致负诚托,又乖肯愿 依顺 .A.①②⑤⑦

B.①④⑥⑧

⑧宫中尚促织之戏 崇尚 .C.②③⑤⑦

D.②③⑤⑥

( )

9.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A.①③/②⑤/④⑦/⑥ C.①④/②③/⑤⑥/⑦

②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⑥夫子不远千里 .

B.①⑦/②⑤/③④/⑤ D.①④/②⑤/③⑥/⑦

( )

10.下列句子句式与“何为而在吾侧也”相同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B.惟兄嫂是依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根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晒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晒沛公,人臣之公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

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遗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梳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 ..

间:离间 稍:稍微

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 )

( )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D. B.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

知几其神乎 .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以立楚怀王孙心 .

故舍汝而族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C.

13.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 )

14.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

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

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

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

层深入,逻辑性强。

第Ⅱ卷(主观题,108分)

三、(20分)

1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2分)

译文: (2)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3分)

译文: (3)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西归绝句(其二)

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元稹本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元和五年(810)被贬为江陵府中曹参军,元和十年(815)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 这首诗在 抒情上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中所写“两喜”作简要分析。

17.填空:(任选三题,每题2分)(6分)

(1)《五人墓碑记》认为生命是有价值的,认为平常人也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表现这个观点的语句

是: , 。

(2)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历经几个阶段,由神话传说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再变为唐代

的 ,再变为宋元明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3)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自己对祖母刘氏的感情时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 ”,后人认为这是“至性之言”。

(4)传说初唐时阎伯屿设宴滕王阁,让与会者写诗作赋,当王勃写下千古名句

“ , ”时,已经盛怒而去的阎公倾心相结,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动无” !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已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8.第`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拔,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追求?

(2)联系全文,说说它的作用。(4分)

19.文中划线句“草色遥看近无”的含义是什么?作者领悟到什么哲理?(4分)

(1) (2) 20.文中“我”“探寻春天的讯息”,奏天在哪里?请联系全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1) (2) (3) 21.就本文在表达技术方面如语言运用、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或语句具体谈谈

你的看法。(6分)

五、(10分)(选做两道题分值和为10分的题)

22.猜灯谜是我国传统民俗,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灯谜是利用汉字可变化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形、

音、义的变异的答问式的联想游戏。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称为“谜在”;一是写在“谜面”后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的文字,称为“谜目”;一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称为“谜底”。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母制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就是“谜面”,“打一果名”是“谜目”,谜底是“荔枝”,贾政就是利用汉语谐音(“立枝”谐“荔枝”)的特点猜中了谜底。又如:师法技艺胜须眉(打一4字新称谓)谜底是“学术超男”。 请猜下在的灯谜。(任选三个)(6分) 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打一物名

谜底:

注:此灯谜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②慢慢摇(打三国人名一) 谜底: 谜底: 谜底: 谜底: 谜底:

③雪虽输梅一段香(打《水浒传》人名一) ④人有悲欢离合(打一国产饮料品牌) ⑤永远学先进(打一礼貌用语)

⑥刘邦闻之则喜,刘备闻之则悲(打一汉字) (提示:项羽死刘邦喜,关羽死刘备悲) ....

23.最近有人正在筹划重折电视剧《红楼梦》,准备在华语圈内遴选合适演员。原著中人物形象遴选演员

的最重要标准,请自行选择《红楼梦》原著人物作简要分析,拟拟你的遴选标准。(50字内)(只填写“原著人物”不得分)(6分)

原著人物:

遴选标准: 24.阅读下面文字,拟写一个哲理性的句子。(20字内)(4分)

走在路上,有时面对一块巨石,米松(人名)也会向它行跪拜之礼,人们感到诧异,问他其中原因。他说:“难道你没发现它比国王还活得长久吗?”

智慧启迪:

25.黄梅戏是我国地方戏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部分地区,清乾隆末期由传入安徽安

庆地区的湖北黄梅采茶调逐步发展而成。在剧目和音乐上,曾受阳腔和徽调的影响,以歌舞并重为特

色,逐渐成为我国流行剧种。传统剧目有《女附马》《天仙配》《牛朗织女》等。最近,黄冈电视台主办大型电视活动“对决黄梅戏”,请为这个活动设计一条广告词。(20字内)(4分) 答: 七、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983年,我从北京开会回家,父亲对我说,你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我很快就开始工作,我一直把被宣传的张海迪当成另一个人,我不看她的电视节目,不看她的宣传画。就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依然保持着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认真写好每一部作品,那时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个人无法控制,但我保持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无论怎样都要做到荣辱不惊,这是最重要的。

注:1983年3月,张海迪赴京参加“纪念学习雷峰二十周年”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被共青团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同年5月9日发出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的号召。

这是张海迪2006年五四青年节在她的博客上写的一段文字。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1. C(债券(quàn) 砧板(zhēn)契约(qì))

2. A(B“署”应为“署”,“积”应为“集”C“暇”应为“瑕”,“结”应为“接”D“祥”应为“详”,

“粱”应这“梁”,“汇”应为“荟”)

3. B(A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然站起来,形容愤慨之极,起而抗争。用在这个里不合语境。B身无长物:

长物,多余的东西;后以此形容除自身外,东西极少。这个成语可以形容人没有什么技艺本领。C平铺直叙:说话写文章平淡无奇,按次序简单叙述。这个成语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老牛破车:老牛拉着破车,行走缓慢;形容做事效率极低。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筚路蓝缕”等。) 4. D(A“生活用品”与“床上用品”概念有种属关系。B谓语“履行”与宾语“条件”之间不搭配 C

成分残缺,后两个句子主语残缺) 5. C(将前两个句号改为分号)

6. D(②⑤是提出问题;④⑥①③先举法国事例,用“也”字衔接德国事例,用“而”形成转折,针对

中国的情形作出呼吁,得出结论;⑦是结论:也可②③⑦④⑥①③) 7. A(不是反衬花圈的暖色调,而是用花圈反衬环境的阴森死寂) 8. D(①对待 ③成长立业 ⑦违背) 9. C(名作动/使动/意动/名作状)

10.B(题干是宾语前置A 定语后置 B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D判断句或被动句) 11.B(稍:渐渐)

12.A(A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性;B前者表推测,大概;后者表选择关系的连词;C前者表并列,

并且;后者表转折,反而;D前者表原因,因为;后者表目的,来。)

13.C(文章议论范增应何时离开项羽通以退为进的议论,提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以

此推论可知)

14.A(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

认为范增“陋矣”)

15.(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翻译时必

须落实对“之”“善”“情”的理解)。

(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这一句考查学生能

否结合语境灵活理解的能力,语言点在“独”;“之”可理解成为取独,但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

(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

事业,(见识)浅陋啊!(翻译时必须落实对“则”“以”的理解。)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也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度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祝神速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朱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认为他是贤明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

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一翻事业(见识)浅陋啊!

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16.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写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是真叙其事,先追忆五年贬谪生活的痛苦,于叙事中

反衬诗人心情,再叙述自己回京路程所见景物,先抑后扬,情真意切;写接到好后书信的喜悦心情,是寓情于景,通过描写途中景物表现出来,含蓄隽永。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读友人书信的兴奋喜悦之情”。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诏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记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奉诏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添加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颜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结句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往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

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美丽之美。 17.(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志人志怪 传奇 (3)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8.(1)表达了作者喜爱早春的素淡的心境和对清新美好事物的追求。

(2)总领全文,奠定全文基调,与后文写春经历和感悟互相照应。(由“漫步”而“沉思”,正是全

文由实入虚的结构布局。)

19.(1)低眉顺眼难觅春,只有扬眉放眼,才能寻找到早春的踪迹。

(2)在人生道路上,在遇到人生阴霾霜雪时,只有放眼远望,才能寻觅到人生的春天。 20.(1)春天在大地上最初的小片草地里。(见第3段) (2)春天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见第6段前半部分 ) (3)春天在登高望远所见的大地母腹里。(见第6段后半部分)

21.答案:示例: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写自然景物,多用描述性语言,清新自然;又相机引用古典诗文,

使文章显得典雅。如“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这里直接引用古诗文,接着化用古诗文,都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典雅,且富有变化;再用现代白话写早春,活泼俏皮。

篇章结构:先记寻春过程,后顺势转入议论,由实入虚,自然顺畅。有时又巧用照应,如用“哦,这不正是‘革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话既是对上文寻春的感叹,又巧妙点题,而且引起下文的议论。

表现手法:运用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手法多样,描写逼真细腻,议论贴切自然。如第三段中“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了?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运用比喻写石头形状,逼真形象;那设问写寻春的发现,曲折有致;用排比写早春新绿的所在地方;用“新绿”借代早春草色,形象直观;总之,运用多种手法形象传神写出早春春意。(以上几方面任谈其中一点,合理即可) 22.①爆竹②徐晃③白胜④非常可乐⑤老师好⑥翠 23.示例一:黛玉

遴选标准:黛玉气质如兰,外冷内热,生性敏感细腻,体会深刻,神情忧郁,身体虚弱,却有说不出的美丽,高傲而又善良,说话尖刻却很在理,对宝玉一往深情,对宝钗既妒又敬,对贾府兴衰没有太大热情,始终置身事外,有脱俗之美。 示例二:凤姐

遴选标准:凤姐性格复杂,目光远大,精明干炼,遇事冷静,工于心计,能言善辩;咄咄逼人,不怒自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揣摩对方心理;既能争取贾母等贾府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又能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变革措施;对反对者冷酷无情,但有时又能对弱者极为同情;文化修养不高,但尊重知识;好用心计,却又聪明名外露;爱情生活比较失败,内心幽怨。 24.示例:与其尊重世俗权威,不如取法自然。 25.示例:天下黄梅戏,故乡是黄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