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网络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
噪声物理、环保特征
噪声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噪声来源及防治途径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传播方式传播介质传播速度
乐音
乐音和噪声
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人耳听力的频率范围
超声波
主要应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二、识记巩固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2.声音的传播是以中传播的速度
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波的形式进行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源。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
340m/s 。
叫做频率,单位是
赫兹
,
最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高低
最小。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
声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3.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符号Hz。振动的频率
越高
叫做音调,
越高
,声音的音调
强弱
4.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它还跟距声源的
距离
叫做响度,声源分贝。
,符号
振动的幅度dB
。
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有关,它的计量单位是
音调、响度、音色在声源处减弱
5.声音的三个特征是6.控制噪声主要着眼于7. 15~40 dB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在入耳处减弱
这三个环节。
、在传播中减弱 70 dB
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
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而
8.一般只有在 20~20000Hz 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
次声波。
三、《声现象》问题梳理
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区别。
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够产生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人不一定能够听到。主要可能的原因有:波或超声波;(2)此声音响度太弱或人距发声体太远;(3)没有传声的介质;(4)非正常的听觉。
2.产生回声和听到回声是否是一回事情?
(1)此声音属次声
产生回声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障碍物就存在回声。但是,有回声时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到。由于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所以当回声返回的时间不到0.1s时,人就无法听到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粗细,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响度是指声音强弱,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响度越大具有的声能越多。
1 / 20
4.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吗?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由传声的介质决定的,跟声波的频率无关,即在同一种传声介质中,超声波、次声波和可听见的声它们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
5.声速测距。
声速测距可以把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速度公式联系起来。主要有三种题型:(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这类问题要注意闪电和雷电是同时产生的;
(2)利用回声测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或利用超声波测海深,这类问题要注意声音走了一个来回。(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之差,或测算钢轨或金属管的长度等问题。
四、例题解析
例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 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正确;人说话是靠声带振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解析:本题关键是弄清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切发声物体都一定正在振动,所以动,故B错;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传播速度不同,所以频率必须在人耳的听力范围内,而且要有一定的响度,所以
C错。
A错;人耳要能听到声音,声音的振动
点评:声音现象是非常熟悉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个物体在振动容易出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是,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传播介质、一定的响度。
例2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
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
.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
)
人耳要能听到声音有四个条件:
正常的耳朵、物体的振动(振动频率在
20—20000Hz)、
解析:控制噪声的措施有三个途径:在发源地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入耳处减弱。实际中究竟是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这三个途径进行比对。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发声处减弱噪声,所以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所以
A错;城市道路旁的
C对;
B错;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所以
D错。)
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所以
例3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解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是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振动产生的,其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有关,所以
“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物体的
B
A对;“震耳欲聋”反映了响度大,而非音调高,所以
C对;“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墙传播,
错;“闻其声知其人”说明每一个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所以即固体可以传声,所以
D对。
2 / 20
点评:在成语和民间谚语中,有很多关于声现象的物理知识,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等,需要用物理知识判断和理解,在中考中也是经常出现。
例4 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m,两次响声相隔
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解析:由于速度不同,两次响声相隔
2.5s,但是路程是相同的,设铸铁中的声速为
(931m÷340m/s)-(931m ÷v)=2.5s v= 3912 m/s
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提3分,共36分)
1.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之所以能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声音区分开,是依据声音的A.响度 B
.音调 C
.频率 D
.音色
2.为防治噪声,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中减弱噪声的是 ( )
A.将市区的工厂迁往郊外B.市区内严禁车辆鸣笛C.种草植树搞好城区绿化
D.在机器上安器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 D
.能减少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都比液体中的声速大
B.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6.对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7.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3 / 20
2.5s,如果当时空气中
v 则:
(
)
A.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
B.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
8.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 B
.微波炉 C
.电视遥控器 D
(
)
.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9.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D.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10.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
B D
)
.声波频率逐渐变小.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11.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D
.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12.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不同二、填空题
(
)
C.音色不同
D.回声大小不同
B.音调不同
(每空2分,共30分)
13.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
中传播速度最大。
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
14.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是由于物体的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
,说明
能够传声。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
而产生的;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
15.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16.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宽的林带可降低
20-25分贝,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
不同来加以辨别。
振动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
中降低噪声的。
100m
17.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振动而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
叫声音调高,450米的地方需要不同,
从而改变音调。叫声响度大。秒。相同。
18.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19.声音在25℃的空气中的速度是
346米/秒,要使声音传播到
20.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力分别敲打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三、综合题
(共30分)
21.如图1,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4分 )
4 / 20
2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出以下各种不同声音是由哪些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胡琴声、水滴入水声、蚊子嗡嗡声、蝉声。
(4分)
2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少。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它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24.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取一长6米的钢轨,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
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响声是由钢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记录指出两次响声相隔的时间是1.87秒。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32米/秒,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8分)
25.声音也是一种波,某同学为了探究决定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的因素时,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到数据如下表:(8分)
空气
其他介质
空气(15 ℃)
5 / 20
温度/℃0 15 25
速度/m·s
330 340 346
-1
介质水冰钢、铁
速度/m·s1497 2506 5200
-1
频率/Hz 1000 2000 3000
速度/m·s
340 340 340
-1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总结其中的规律。写出其中的两条。例如: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1)(2)
参: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6分)
,但我们可以根据音
1.答案:D.各种乐器可能奏出相同的响度(振动的幅度)和音调(震动的频率)色来区分乐器的种类。
2.答案:C.题中A;B;D均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3.答案:D.听诊器能减弱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并不能改变心脏的振动。4.答案: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5.答案:C
6.答案:C.注意声音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及区别。7.答案:A.人们是通过乐器的音色来确定乐器的种类。
8.答案:D.验抄机利用紫外线;微波炉利用微波(电磁波的一种)
;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
9.答案:A.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如利用骨传导等),就可以感知声音。
10.答案:C.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损耗,使振幅变小,即响度变小。11.答案:D.气球破裂后,原球内空气突然膨胀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12.答案:B.拍西瓜时,由于成熟西瓜与未成熟西瓜的振动频率不同,故发出声音的频率也不同,也就是音调不同。
二、填空题13.振动14.空气15.空气16.无规则17.空气18.蚊子19.1.3 20.响度
音调
6 / 20
(每空2分,共30分)介质振动音色
传播途径中振动频率水牛
固体固体
三、综合题(共30分)
21.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了塑料球。
22.胡琴声是弦振动而产生的,水滴入水声是水振动产生的,蚊子嗡嗡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产生的,口琴声是簧片振动产生的。
23.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丁。而甲说明了声音传播需要的条件:一定要在介质中传播。丙说明了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4.解:设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为
v
钢轨
。
s/v
空气
-
s/v
钢轨
=Δt
代入数据:6/332-6/v钢轨
=1.87
v
钢轨
=5107.7 m/s
25.同一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大;同一种介质中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第一章《声现象》检测题二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
2.下列情况,哪一种声音不能传播(
)
A.在空气中 B.
在水中 C.
在地面以下 D.在太空中
3.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D.声音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B.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属于声波的利用
C.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呜喇叭属于噪声的利用
5.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6.如图1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
7 / 20
)
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
7.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是(
A.空气—水—鱼 B.C.桌子—鱼缸—水—鱼
D.
桌子—空气—水—鱼桌子—空气—鱼
)
8. 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9.乙人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甲人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
B.
人耳的错觉 D.外界杂声干扰
)
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1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
B.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D.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11.下列实验与实例中,能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A.用手机拔打放在真空罩中的B.人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
)
BP机呼叫
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码,却听不到
C.往正在发声的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见到泡沫屑在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交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2.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
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鼓敲击得越响,会看
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山间小道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鸟叫声是通过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
________,人们能把不
________高。
传入人耳的,分辨不同种类的鸟叫声是
14.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________.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
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
15.在班里举行小型音乐会,张刚同学在(如图2),敲击它们,就可
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的________不同。但瓶子的顺序排乱了,正确的瓶子编
8 / 20
号是________。
图2
16.人们用________来划分声音的等级。
________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
________;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
声不超过________;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不超过________。
17.声源发出声音后,声音碰到物体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________,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
________。
________、阻断它的________、防止它进入________。
18.控制噪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的
19.列举两个生活或自然现象实例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列举两个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或能量:
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处的深度是____________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4 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深
1 500 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
三、综合题(共39分)
22.(3分)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关的合理场景。
0.1 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三个有
23.(7分)请你找到鼓、小提琴、长笛,观察它们的发声。(1)鼓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
________,音调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小提琴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3)长笛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长的空气柱产生的音调
24.(3分)如图3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有关。
___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___
9 / 20
图3
25.(3分)如图4所示,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
.这说明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
________(填“会”或“不会”)振动,
图
图五
26.(3分)如图5,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
,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
自己实际灌一次开水
4
,
27.(4分)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响度相同的是
图和
图。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图和图;
28.(4分) 你试试能用哪些方法使下面的这些物体发声一根棉线或者橡皮筋;一个酒杯;一个笔帽;它们在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20
通过上述探究,可能知道声音是________产生的。
29.(6分)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声速约
2秒听到一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344米/秒)
1秒听到
30.(6分)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细线)、皮筋、鼓、纸张、小锤.请
你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答案:B.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需振幅、频率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听到,但只要物体发声,必然在振动。
2.答案:D.真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
3.答案:D.声音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频率无关,仅与介质有关。
4.答案:B.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大;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
11 / 20
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呜喇叭属于噪声的控制。
5.答案:C.马蹄声可以从空气中传入人耳,但传播速度应比在土地中的传播速度要慢。6.答案:C. 声音传播的条件:一定要在介质中传播。7.答案:C
8.答案:C.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振动不一定能发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
9.答案:C
10.答案:D. 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11.答案:C. 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2.沙粒跳动13.空气14.音调15.音调16.分贝17.回声定位18. 产生
传播音色响度
音色
音调
发声体在振动
沙粒跳动得越高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H,F,A,G,E,D,C 0dB
90dB 声呐
耳朵
70dB
19.参:(1)说话时用手触摸喉头能明显感觉到振动
(2)琴弦在发声时能看到振动
20.参:(1)人与人之间交谈
(2)点燃的蜡烛靠近发声的音响,烛焰随着声音跳动
21.3000
真空不能传声
三、综合题(共39分) 22.参:
(1)两个人对面说话,也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2)闪电过后好半天才能听到雷声;
(3)发令冒烟后好长一段时间运动员才起跑。23.(1)鼓皮
(2)琴弦(3)空气柱24.一25.会
高
快低低频率
空气能传声
灌水的时候,瓶里的空气受到振动
,发出声音,这部分空气就是声源。
,水越灌越多,空气越来
高
左边的音叉在振动
26.这是根据声音音调的变化觉察的。开始的时候里边的空气多越少,空气柱越来越短了
27.甲
乙
,空气柱长,它振动起来比较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也就低了
,振动得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高,音调也变高了。乙
丙
12 / 20
28.拉紧并拨动;用小锤敲;向笔帽内吹气29.提示:第一次听到的回声是经的回声是经3s后反射回来,单程用时1.5×344m ,即860m 。
30.参:
提出问题:音调与什么有关。猜想或假设:与振动的快慢有关。器材及设计实验:钢尺一把
物体在振动物体振动1s,距此侧峭壁为
1×344m ;第二次听到
1×344+
2s后反射回来,单程用时1.5s,距此侧峭壁为
1.5×344m ;所以两峭壁间的距离应为
,木梳。用钢尺拨动木梳齿,先慢后快,比较声音的高低。
,振动慢(或频率低)音调低。
)
探究结论:振动快(或频率高)音调高(提示:探究的结论与提出的问题相符即可
第三章光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梳理
13 / 20
二、识记巩固
1.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天上的恒星、闪电,白炽灯,发光二极管,夏夜草丛中闪烁的萤火
能够自行发光
。我们能够看见周围的物体,必须
虫,深海中游弋的烛光鱼、水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概括起来,可得结论:光在
直的,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的,光在玻璃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的。
同种均匀介质中
。
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折射的规律和常见实例
14 / 20
4.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
5. 光的色散:
6.物体的颜色:
三、《光现象》问题梳理1.识别不同的“影”和“像”识别不同的“影”:
一般的“影子”是光直线传播现象,如“手影”食”现象都是与光直线传播的“影”有关;
而“水中倒影”则是以水为镜看到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认识不同的“像”:
15 / 20
、“皮影”,特别要注意以宇宙为空间看到的“日食”
、“月
:
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实际形成的,是实像;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的延长线(画成虚线)相交形成的,是虚像;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或鱼看人)是折射光的延长线(画成虚线)相交形成的,也是
虚像。
2.为什么平面镜中的像“看上去远了就小”而“实验又证明是等距等大”?
平面镜中的像“看上
去远了就小了”这是客观事实,但千万注意一定是在“看上去”的时候发生的,这是由于眼睛的光学系统性能决定的,学习了下一章知识就会明白具体原因。而实际上平面镜中“像与物等距等大”代法”,将物体放在镜前不同远近实验、多次体验到的,是不可动摇的客观规律;
在判断像的距离、大小的问题中此种问题会多次重复考查到。3.怎样做出规范的光路图?①把握要求,注意实虚线:
如平面镜前的光线、物体用实线,镜后的线段、物体用虚线;反射、折射光路中,光的传播路径用有箭头的实线,光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
②把握特征,注意像
(或光路)的位置:
。这是学生运用“替
光路中典型的特征如:平面镜物像关于镜面轴对称;反射光路入射反射光关于法线对称;
确定折射光斜射的光路时,不管从空气到水还是水到空气,始终是空气中光与法线的夹角较另一侧的光与法线的夹角大;
从水中观察岸上的物体的位置时(或反之)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
本章多处探究实验中都涉及到收集数据、分析、归纳的要求。这对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方法大有益处。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的探究中对这一步骤的教学不能忽略。
四、例题解析
例1 (光现象判断型)A.红布在绿光下呈黑色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B.
D.
日食海市蜃楼
)
,可牢记“像”的位置特征:始终位于物体的正上方。
C.在看黑板上的字时,出现的“晃眼”点评
生活中光现象例子比较多,要注意区分哪些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哪些由于是光的反射形
成,哪些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哪些现象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16 / 20
解析布是不透明的物体,它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因此红布就只反射红光,在绿光的照射下,
红布吸收了绿光,于是没有反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看起来呈黑色;
日食是由于太阳、月球、地球三者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当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留下了影子,便产生了日食现象;
在看黑板上的字时,出现的“晃眼”是由于发生了镜面反射,光线向某一方向集中反射,这一方向上镜面反射的强光遮盖了粉笔字漫反射的弱光,人就感到“晃眼”
;
海市蜃楼是由于密度分布变化较大的空气相当于一层层密度不同的物质,远方物体发出的光在层与层之间发生折射,整体看来,光线就逐渐向地面弯曲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望去,好像是上空的物体射来光线一样,它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答案:D
例2(概念规律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B.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D.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解析
120°,则入射角为
60°
1.5×10km
8
)[多选]
90°
500s,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
判断A是否正确的关键是懂得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镜面的夹角,当光线垂
0°,A错;
在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
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入射角为
对于B产生错解的原因是不理解光在任何表面上反射时,都严格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面反射,在粗糙表面上产生漫反射,但每条光线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所以
由于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8
11
8
B正确;
120°,则入射角为
60°,故C对;
至于D,可由s=vt=3×10m/s×500s=1.5×10m=1.5×10km,所以D正确。答案:B、C、D 点评
入射角、折射角是指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指光线与分界面的夹角;另外要记
住光速的大小,不要与声速混淆。
例3 (实验探究型)1、研究针孔成像
如图所示,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句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薄膜上出现烛焰的象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象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等大的,但不可能是放大的;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象变大;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减少筒长,烛焰的象更明亮。2.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
O点为入射点,ON 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为
17 / 20
10°。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
OF。
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
(1)请完成下列表格的填空:
分析上述表格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例4
(光路型)
_______反射角等于入射角_______ 。
1.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的。一次小明没有像平时那样将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
5-1甲中画出这种遥
红外线接收窗口,而是对着电视机旁的光滑墙壁,结果也达到了遥控的目的。请你在图控方式中红外线传播的路径。
解析在电磁波家族的成员中,红光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它也要发生反射、折射。在这里我
(1)将
们将光滑墙壁看作是平面镜,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结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完成光路图。作图步骤:光滑墙壁延长(2)作遥控器的像点
A(3)连接接收窗口
5-1乙。
C和像点A,交光滑墙壁于点
O,点O就是我们要找
的入射点(4)补画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如图
点评
作图时一定要规范,可以将光滑墙壁延长,像点、物点到镜面距离要相等,连线要与镜面垂直,
光线都要标上方向正确的箭头,切记不要随手画图。
2.一人面对竖直放置的平面镜
MN,其眼睛位置在下图中的
A点。当B点上放一物体时,此人能否看到
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作出光路图加以说明。
18 / 20
分析把物体S放在B点,它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S,见图5-5。S与S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
S点发出。通过镜
面的距离相等。物体子边缘能观察到
S射到平面镜MN上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的光束好像是由
S的范围如图所示。
A点,在观察得到
S的范围之内,所以人能看到物体
S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S。
其中,人眼睛的位置在
答:此人能看到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光路如右上图。
例题5 (颜色判断型)某人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是(
A.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B.红衬衫、黄裤子和黑皮鞋C.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D.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分析
红灯发出的红色光照到白衬衫上可以被反射出来,照到蓝裤子和黑皮鞋上都将被吸收。所以白衬
)
衫呈现红色,蓝裤子和黑皮鞋呈现黑色。
答:此题应选变式题A.白色
C。
)
白光通过绿色玻璃后照射到红布上。这里布呈现(
B.绿色
C.黑色
D.红色
分析绿色玻璃是透明体,它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所以白光透过绿色玻璃后只剩绿色光了,其
余各种色光皆被吸收。这绿色光照射到红布上,这红布是有色的不透明体它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即只反射红色光,因而照射的绿色光将被吸收掉。所以,这种情况下,布呈现黑色。
答:此题应选
C。
19 / 20
20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