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定方略   凝聚心力促发展
——夹江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一、农业现状
十一五开始,我县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2010年,种植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茶叶产值亿元,蔬菜产值亿元,粮食产值亿元,油菜产值亿元,蚕桑、水果及其它经济作物产值亿元。比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亿元增加了亿元。农民收入从2006年的3887元增加到00元。目前农业基本现状表现为:
1、耕地资源不足。夹江农业人口万,万农户,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不足亩。
2、粮食生产稳定。粮食常年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万吨,优质化率55%;全县人均占有量360公斤。
3、产业深化不足。农业主要产业蔬菜、粮食、油菜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品牌效益低下,优质率、加工利用率急需提升,品牌打造、市场扩展等需下大力气扩展、提速、深化。
4、区域资源不平衡。坝、丘、山各占三分之一,坝区人口较多,而土地较少,丘山区人少地多;工业、技术、商贸、服务等资源坝区明显优于丘山区。
5、高效设施农业比重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高。前者约12%,后者约18%。
二、有利条件
目前,夹江现代农业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农业发展到位。从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强农助农惠农,以工哺农,城乡统筹,一系列,可谓东风遍野,农业发展力度前所未有。解读,执行,正是抓住机遇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机。
2、夹江农业发展跨进入黄金发展期。“十五”、“十一五”连续十年的建设发展,夹江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茶叶、蔬菜、油菜、优质粮食四大产业从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看基础较坚实,生产加工技术成熟度和科技应用转化率较高,生产上配套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农产品质量提升有保证,品牌打造时机成熟,市场需求空间广阔,四大正处于产业升级发展的黄金时期。
3、资源配置趋于有利合理。近年来各级强化农业投入,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因地制宜抓产业规划和建设,有力促进了资源的资本化,促进了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交通发展快速,“十一五”期间新修社道530公里,硬化470公里,实现村村通路,农村道路显著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万千瓦,机械化作业程度年均提升2-3个百分点,可机械化程度达40%;土壤地力提升快速,全县耕地质量达到四川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沟渠、山塘、蓄水池配套,蓄集、灌溉、排放等水利设施齐备,灌溉保证率达到79%;夹江农业劳动力总数17万,劳动力富足,“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培养新型农民1500人,现拥有一支4000多人的乡土专业人才队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10万人次,劳动者科技素质提升很快;农业生产环境较大改善,全县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35888口,总容积近40万立方米,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4、科技应用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常年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双免耕技术等新技术推广65万多亩;全县建成机防专业队65个,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
覆盖65万亩,其中大宗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5%,常年茶叶、蔬菜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常年科技示范面积万亩,覆盖水稻、茶叶、蔬菜、油菜等大宗作物,辐射面达到30%-40%;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全县万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达到万户,带动率%。
三、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各要素及制约因素,我们提出了“十二五”夹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突出特色,彰显亮点,全力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三带两圈”,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业传统产业向农业现代化升级。具体而言就是:
“十二五”期间,立足于茶叶、蔬菜、粮油、畜禽、蚕桑林竹五大农业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培育新型优质特色产品,着力建设一批区域布局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三带两圈”的生产基地版图,即:蔬菜产业带、两岸茶叶产业带、蚕桑林竹产业带、粮油产业圈和畜禽产业圈;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开拓培育特色农产品市场,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深化产业链条;发展壮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业企业,以此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构建科技推广体系,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投入,高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通过上述工作,完善现代农业体系的系统构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示范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们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我县茶产业的示范简单汇报如下:
2007年,我县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列入“全国名茶百强县”之一;2009年命名为“四
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茶叶基地县”;2010年,夹江500亩茶园获有机茶园认证。2009年,茶叶产业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县。主要工作措施是:
1、深入结构调整,强化引导,致力好规模扩张。近年来,县委、县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把茶叶作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加速推进小康进程的有效途径,确定了重点打造茶产业的目标,从规划、责任、督查、奖惩四个环节着手,加强引导,大胆、深入、有序地进行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茶叶生产发展。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万亩,2011年底,茶园面积可达到万亩,五年增加面积万亩,年均增长万亩;茶园产值达到亿元,产茶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亿元、万吨和亿元。
2、立足本地实际,优化区域布局,抓好品种改良。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规模”的原则,以青衣江为界,将全县产茶区大体分为河东低山茶区和河西丘陵茶区,确定了区域布局和发展目标。现已初步建成5个万亩以上茶叶乡镇(华头、南安、界牌、青州、梧凤)、50个千亩以上茶叶村、400户茶叶百亩户,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格局。先后大批量引进了福鼎大白、名山213、名山131省级以上无性系良种3个,近5年年均引进无性系良种茶苗5千万株,截止2011年,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3、构建机制保证,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环境治理。实行“五机制”配套,合力联动促发展。一是配套机制:采取引导、农户为主、部门帮扶、项目推动、多方投入的办法,配套,实行资金“捆绑式”使用。将“南茶”资金、省市茶叶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支农资金、专项扶持资金等捆绑集中,投入到茶叶发展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带动多片。6年来,财政累计投入1500万元,带动茶农自筹资金投入4000万元,茶农投劳折资3000多万元。二是建设标准机制:茶园建设实行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验收。茶园建设上执行统一标准,即做到茶园基础设施合格、品种优质、栽培规范、管理科学,每一户、每一地块登记造册,茶农签字,张榜公布,公开进行评估验收。三是部门协作机制:推行县级部
门实行“协作式”扶助。明确县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农业局负责新建茶园、低改茶园、茶叶出口基地的标准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县农发办、农业、水利部门负责项目区内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农业、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管理和农业投入品把关。四是目标考核机制:把茶叶发展任务纳入“目标制”考核。每年年初把茶叶任务纳入年度各乡镇、部门的目标考核,年终严格考核评定。五是环境治理机制。基地建设。以生产优质、安全茶叶产品为目的,严格执行《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  茶叶》标准,强化茶叶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合理采用生态控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有效控制茶叶病虫害;实施“畜(禽)—沼—茶”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推广林茶间种、茶草间种的种植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4、改革经营模式,促进产销一体,抓好品牌发展。经营模式上,依托茶叶龙头企业,同时大力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茶叶龙头企业2家,茶叶合作社5个,吸纳会员农户万户,覆盖茶叶面积万亩。品牌创建上,围绕乐山市“峨眉山茶”区域品牌积极培育县级茶叶龙头企业,加大对创建茶叶优势品牌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引导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创建名牌产品,打造绿色、有机茶叶品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先后创建了多个茶叶知名品牌。“甘溪雪蕊”荣获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称号;“甘溪金竹”荣获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蒙顶山杯”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国际名茶金奖”和“四川省十大名茶提名奖”。天福成功试种推广12个乌龙茶品种,其中5个产品获得国际金奖。我县龙沱乡已有5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基地认证。
5、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标准管理,提升茶叶加工。健全茶叶产业化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每年技术培训茶农1万多人次。通过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广大农民认识和掌握,普及推广了无性系茶叶繁殖、无性系茶叶标准化栽培、茶叶无公害栽培、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控、茶叶绿色防控等技术。
同时,积极推广管理标准,提升茶叶加工,以加工促生产,以龙头带基地。一是引进“天福”茶业大龙头,打造茶叶生产观光园;二是培育本地茶叶龙头加工企业,从、资金、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本地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促进其做大做强。目前,全县规模以上的本地企业有12家,目前已全部获得QS质量体系认证,其中市县级龙头企业4家。三是兴小龙。目前,全县各类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282户,年加工能力万吨。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85户,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加工企业197户。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迅速壮大和增多,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结构调整、市场拓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五、发展重点
现代农业是系统的庞大工程,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科学的规划、可行的操作、必要的保障都不可或缺。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观点,归纳为:彰特色,显亮点,壮大两强促两优,两强两优促整体。即:壮大茶叶、蔬菜两大产业,打造全省茶叶、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促进优质油菜产业、优质粮食产业提速升级,带动促进农业整体迈进。
(一)、茶产业
“十二五”目标:围绕乐山市“峨眉山茶”区域品牌,建设全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强县和全国茶叶强县。建成以界牌、南安、龙沱为中心的5万亩“峨眉山茶”品牌茶叶基地长廊;以华头、歇马为重点的5万亩高山优质茶叶基地。新建良种繁育基地2个,新建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3万亩,改造低产茶园4万亩,全县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万亩,绿色防控茶叶基地10万亩,占50%,设施茶业3000亩,有机茶认证4000亩,规范建设茶叶专业合作社9个。基地内无性系良种率达100%,茶叶产量达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比率达到50%;茶叶产值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比率达到80%,产业综合产值10亿元,茶农年
人均增收450元。茶产业产量、产值列全市第一位,全省前三位。
1、稳定规模,完善配套设施。稳定现有20万亩茶园面积,完善高标准茶园系列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抓好道路、电力、排灌设施、土壤质量提升、机械作业五个方面的硬件设施完善。确保连片建设,集中发展,基地路网完善,耕作道路与干道相通,基地达标准农田三级以上面积达到80%,灌溉保障率达到90%,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0%。
2、抓实科技示范。着力抓好我县龙沱、南安、青州三个“现代农业茶叶万亩示范区”科技示范, 切实做到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以示范辐射带动茶业整体发展。
3、统一加工标准,规范品牌管理。修订完善夹江绿茶等产品加工地方标准,特别是加强名优绿茶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全程实行标准化。同时,强化品牌使用权管理、监督和保护,加强品牌的规范管理。
4、培育优势品牌拓市场。以打造“峨嵋山茶”区域品牌为契机,把全县的茶叶小品牌整合成以“峨嵋山茶”为品牌的系列产品,力改品牌小、散、乱,集合力量做大品牌,创新优质品牌,打造著名品牌,扩大市场主导率。
(二)蔬菜产业
“十二五”目标:建设全省具影响力的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强县。分别在顺河、甘江、黄土建成1万亩蔬菜示范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标准化设施面积10万亩,改造蔬菜5万亩,良种覆盖率90%以上。蔬菜总产量万吨,商品菜占95%以上,精细菜占50%,总产值7亿元,蔬菜科技贡献率70%,商品菜良种覆盖率98%,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80%,
商品菜卫生安全合格率98%以上,蔬菜深加工10%以上。建立集中催芽、育苗基地2个,技术培训22000人次,扶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5个,建立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个,培育生产销售上千万元的企业2家,培育千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2家。
1、扩张规模。现有蔬菜种植面积万亩,生产蔬菜万吨,产值亿元。2012年,全县新发展蔬菜面积万亩,整体面积确保20万亩。
2、强化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抓好道路、电力、排灌设施、土壤质量提升、机械作业五个方面的硬件设施完善。确保连片建设,集中发展,基地路网完善,耕作道路与干道相通,基地达标准农田三级以上面积达到80%,灌溉保障率达到90%,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0%。
3、推广蔬菜标准化设施栽培。目前全县蔬菜标准化设施栽培面积约3万亩,距离10万亩标准化设施栽培目标差距显著。
4、引进培育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蔬菜品牌。目前,我县蔬菜深加工比重不足15%,蔬菜加工以渍腌为主,工艺简单,产品单一,品牌弱小,深加工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5、打造自主知名品牌2-3个,建立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个。
(三)油菜产业
“十二五”目标:建设乐山市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农业油菜产业基地强县。常年面积保持万亩,优质油菜面积达到90%以上, “十二·五”末单产比“十一·五”末平均提高10公斤。
主要工作是: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为加工厂提供优质原料;
加快工艺改进和先进加工技术应用,做大做强龙头加工企业现有品牌。
(四)优质粮食产业
“十二五”目标:常年保持粮食面积万亩,加大科技应用力度,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十二·五”期间,粮食年平均总产保持万吨左右,单产比“十一·五”末提高10公斤以上;主要粮食产品优质率达到65%。
主要工作是:加快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粮食内部结构调整,以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为标准主推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提升机械化作业能力,提升加工利用能力,力争创立自主品牌。
六、保障措施
1、运行机制保障。建立规划论证、制订、组织领导、目标管理、资金运筹、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等机制,有效统筹阶段工作和总体工作,保障运行。
2、资金投入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县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良种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发展设施栽培、绿色防控、农残检测、机械化工程建设、核心示范区建设、良繁基地建设以及重点龙头企业、重点专合组织。同时将涉及产业基地建设的农业机械纳入农机补助范围。二是整合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基地建设。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业项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将涉农项目的申报与产业基地规划相结合,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地建设需求,实现项目服务基地建设。三是积极争取省上和市上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市县资金与省级投入联动,形成投入合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
业,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和业主努力增加投入。五是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3、技术服务保障。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为辅、乡土人才为补充的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4、质量安全保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和商标注册,搞好品牌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