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磁波传播的云雾衰减特性研究

电磁波传播的云雾衰减特性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0年10月 舰船电子对抗 oct.201O 第33卷第5期 SHIPBOARD ELECTRONIC C0UNTERMEASURE Vo1.33 No.5 电磁波传播的云雾衰减特性研究 李松江 ,刘永波 , 李德鑫。,刘 亮 (1.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哈尔滨150001 ;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烟台264001) 摘要:研究了云雾对电磁波传输的衰减特性,在云雾衰减理论模型基础上,给出了云雾衰减工程计算模型,该模型所 需参数少、计算简便,且误差符合工程计算要求,仿真分析了电波频率、温度、发射角度及成雾类型等参数对雾特征 衰减率的影响。当无线电波的频率高于1O GHz时,需要考虑云和雾对电波的衰减;当频率高于5O GHz时,云、雾对 电波的衰减才显得重要。云雾对电磁波传播的衰减随着电波频率、温度、发射角及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复杂环境;云雾衰减;电波传播 中图分类号:TN01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32—1413(2010)05—0022—06 Research into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and Fog against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LI Song-jiang ,LIU Yong—bo ,LI De—xin。,LIU Liang (1.No.1 Air Force Flight Academy,Harbin 150001,China 2.Naval Aviation Engineering Academy,Yantai 264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 udies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and fog against the electromag— netic wave propagation,on the basis of cloud and fog attenuation principle model,gives the engi— neering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cloud and fog attenuation,the required parameters are fewer and the calculation is easy,and the error of the model is satisfactory tO the demands of engineering cal— culation,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electromagnetic wave frequency,tempera— ture,launching angle and the type of fog shaped,etc.on the fog characteristic attenuation rate through the simulation.When the radio wave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10 GHz,the attenuation of cloud and fog against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should be considered;only when the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50 GHz,the attenuation of cloud and fog against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seems im— portant.The attenuation that cloud and fog against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adio wave frequency,temperature,launching angle and moisture content. Key words:complicated environment;cloud and fog attenuation;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0 士 来越激烈的信息对抗中取得绝对优势,开展复杂环 丘 境下电波传播特性研究,分析现役武器装备在复杂 信息战作为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正引导现代战争 环境下的作战效能,是当前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的主流,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敌我双方围绕着决定战 当前所采用的云雾衰减估算方法还很不完善, 争成败的制信息权争夺将愈演愈烈。夺取制信息权 实时获取估算所需的参数还比较困难,同时各环节 的根本就是要控制战场上的电磁频谱,即夺取制电 的估算公式和统计数据都很容易引人误差。因此, 磁权。复杂电磁环境是信息化战争的舞台,是信息 开展云雾对电磁波传输衰减特性的研究,建立精确 化战场的基本特征,是新时期我军现代化变革中推 快速的云雾衰减预测模型,以期获得较高精度仿真 进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在越 数据的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作战计划 收稿日期:2010一O1—10 第5期 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李松江等:电磁波传播的云雾衰减特性研究 频率,单位为GHz。 23 l 云雾衰减特性 云、雾由微小水滴子组成,水滴子的直径在 0.001~0.4 mm之间,由于云雾滴的尺寸较微波、 又由于含水量等于单位体积的云雾滴的总体积 乘以水的密度(p--10 g/m。)),即W---10 ,. 。 整理得:A—K W,为无线电波在云雾内的特征 毫米波的波长小得多,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Ray— leigh近似计算云雾滴的消光截面。由于云雾滴的 衰减率,单位为dB/km;K 一 率系数,单位为(dB/km)/(g/m )。 ,为云雾衰减 吸收截面远大于散射截面,其体消光系数近似等于 体吸收系数,其值为单位体积所有云雾粒子吸收截 面之和,因此云雾的衰减可表示为: 由此看出,采用Rayleigh近似下,云雾的衰减 与滴谱分布无关,其只与含水量w有关。 A一4.343×10。∑Qo(r ) (1) 2 云雾工程计算衰减模型 由于水的复介电常数是频率和温度的复杂函 数,利用上式计算云雾衰减不便于工程计算,在 Rayleigh近似下采用下列经验公式: f6.082 6×10一 f ・。。 。 ・ 。 一。・。‘ ,一。・。 。。 。 厂, K 一式中:A的单位为dB/km;N为单位体积的粒子数; Qo( )为半径为ri的粒子的吸收截面,Q一百87d. r。e,f J—f。。 则可得: ==:J 厂 1 so GHz 0.075 36 fo・” 。 ‘鹅卜 ¨/ ・ ~, 。 (5) A 3==:4.×。. 43 1×s0 ×等 l× l — II 。z  rNr ( ()2) 由双Debye水介电常数公式: 【 150<f≤1 000 GHz 温度分别为一8℃、0℃、10℃、20℃时,分析不同 er一 二。r— F_ e === + F_十 二 + +s2(十。 3) ㈩ 频率分别在经典模式和工程计算模式下的雾衰减 率,如图1、图2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雾对电波 传播的特征衰减率在100 GHz以下时随温度增高 而减少;至200 GHz以上时,刚好相反,其衰减率随 温度增高而增高。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水的介电系 式中:E0—77.66 4-103.3( 一1);£1—5.48;£2— 3.51;fp一20.09~142.4( 一1)4-294( 一1) ; 一 59O一1 500( 一1); 一300/T,T为绝对温度,单位 为K;fp为主驰豫频率,单位为GHz; 为次驰豫 数受温度影响所致。在同一温度传播时,其雾衰减 率随电波频率增高而增大。 ● , ’g  言 笔 ‘/ 二・ 嗣 ∞ : :::.一 ,  .‘。 鸳 {憾 聃; 褥 懈 挑 ≯ I_ …温度为l温度为2O℃ O℃ 频率 GHz 图1 经典计算模式不同温度下云雾衰减率系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利用上述2个仿真试验结果计算不同温度下工 程计算公式的相对误差,得到相对误差曲线,如图 呈逐渐递减趋势,由图中可以看出,当频率高于 10 GHz时,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对误差小于8%,符 合工程计算要求。 3。工程计算公式所产生的相对误差随频率的增高 24 舰船电子对抗 第33卷 ,・ 要 . ,._j-二_ 乓 互 ,: ; 互 婚 餐 婚5 艨 蹙 懈 艨 I ‘ 拶 为 ——辩鏖望?温度为-8 ℃ …频率,7GH 频- ̄:giGHz f.图2工程计算公式不同温度下云雾衰减率系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到冷空气的下垫面时形成的雾,海雾通常为平流雾。 辐射雾主要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内陆雾通 常为辐射雾。辐射雾的雾滴直径通常小于20 m, 摹 糕 悠 嚣 n而平流雾的直径具有20 f』m量级。雾的含水量 (g/m。)和能见度 (kin)可用经验公式表示: 平流雾: W一(18.35 )一 ・ 。一0.015 6V一 ・ 。 (6) *  辐射雾: W一(42.0V) 频¥ig//.OHz 一0.003 l6V (7,) 根据不同的成雾模型,利用经典计算公式和_【 程计算公式计算平流雾和辐射雾在不同温度下的特 征衰减率。 图3不同温度下工程计算公式的相对误差 3 雾特征衰减率模型 根据形成雾的地域和机理,可把雾分成两大类: 仿真实验1:能见度为100 m,温度分别为一8℃ 和10℃时,平流雾和辐射雾分别利用经典计算模式 和工程计算公式所获得的特征衰减率曲线如图4、 图5所示。 平流雾和辐射雾。一般认为,平流雾是暖的空气移 g 鲁 瓣 {群 滁 0 50 100 1 50 200 250 300 35O 4O0 频率,?GItz 频 ̄gXTGHz 图4经典计算模式不同温度下特征衰减率 第5期 李松江等:电磁波传播的云雾衰减特性研究 鲁 ∞p/褥餐 棼艨 l l 25 5 4 4 3 3 2 2 要 旃 蟹 懈 尝 频 ̄fiGltz 图5 工程计算公式不同温度下特征衰减率 由图中可以看出,雾特征衰减率曲线呈现出与 雾衰减率曲线相类似的特性。100 GHz以下的雾 特征衰减率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200 GHz以上的 仿真实验2:能见度分别为30 m、100 m、 200 m、500 m,温度为10 C时,平流雾和辐射雾分别 利用经典计算模式和工程计算公式所获得的特征衰 减率曲线如图6和图7所示。 情况则相反。同一温度下,雾特征衰减率随电波频 率的增高而增大。 上: :’篓渡蓑 能见j 30m ● ●\ ‘ 蠹 t 、 ∞ 能觅』 差1O0l 、 i  |\ —一 褂 餐 {懈 鼗 铱 ——一『 肾霓 熳 uu IIl 见。度 501 : 卞 - ‘ … … \.Y' .  颇:gl ̄f'/GHz 颁.F ̄rtz 图6经典计算方法中不同能见度下的特征衰减 j_二 蕴耄l 能贝 度3O,‘  。 要 旃 鸳 ..吕 俄见度 0on3 萼 旃 {群 懈} 冀 1酶 ———一一 l l \ 也 一 , 一 J 馨 1球 1 10 0。 l  f::: ..z一 ..一 -・ l一 1 频痒 GHz 一 0 】01 102 频;g/ ̄lGHz f图7工程计算公式中不同能见度下的特征衰减 26 舰船电子对抗 第33卷 由能见度与雾中水汽含量的关系公式,能见度 播距离d 的结构图。与电波在雨区传播的模型类 似,发射电波小于5。时就必须要考虑雾对电波的 散射。 越低,雾的水汽含量越高,如图8所示。可看出随着 水汽含量的增加(能见度的减少),雾的特征衰减率 随之增高。在能见度和电波频率相同的情况,平流 (1)模型1:发射站在雾区,雾区范围足够大,电 波穿越雾顶高度时未离开雾区的情况。 d。≤ , ≥5。时, 雾的衰减高于辐射雾。这是由于平流雾的雾滴尺寸 较辐射雾大,在相同的能见度条件下,平流雾的水汽 含量高。 目 赴 警 髻 子 慷 能见 m 图8平流雾与辐射雾在不同能见度下的水汽禽量 4雾特征衰减 4.1 模型假设 与雨衰减电路相类似,云和雾对无线电波传播 产生的衰减A 可以表示为: AR—dsK W (8) 式中:ds为无线电波在云、雾中所经历的实际长度, 单位为km;K,为衰减率系数,单位为(dB/km)/(g/ rrl。);W为液态水密度,单位为g/m。。 由于雾是小范围低高度的,电波传播时斜穿人 雾区的情况较少(发射站位于雾区之外,电波斜穿雾 区,如图9中阴影I),不加以考虑。 图9地空电路雾衰减计算模型 雾衰减的计算模型可以根据雾衰减率与电波在 雾区中传播的距离确定。图9为电波在雾区中的传 f ‘ sin0 ’, h <h、 。  s一1。 垒 二垒sin0  ,…  ≥^’ 。  9 <5。时, ,^r<^f0g 十√ 麓 八 l sin0十 = ,^T≥^f0g (10) 式中:d 为雾区边界距发射站实际距离;hs为发射 天线的海拔高度(km);h 为目标点海拔高度(km); hf0 为雾顶层高度(km);0为路径仰角(。);k等效地 球半径因子;a为地球真实半径,通常取6 370 km。 地空斜电路传播时,无线电波穿越雾层时,衰减 公式为: AR—K,Wds (11) (2)模型2:发射站在雾区内,电波到达雾顶高 度前斜穿出雾区的情况(图9中阴影Ⅱ的情况)。 dG> f0 时, dfo ̄/cosO——sin0 ’。,0≥5。/  sin0+ 丝 ! 而 = , <5。 (12) 对电波穿越雾区的建模中,假设雾区切面为矩 形。对于实际情况中的模型2难以界定雾区边界, 穿越高度和雾中传播距离的假设就失去意义,因此 一般情况下工程计算均采用第1种情况。 4.2仿真实验 (1)仿真实验I 在第1种模型下,能见度为100 ITI,雾顶高度为 75 m,发射仰角为3。,发射站海拔为0 km,目标海拔 为1 km,温度分别为一8℃、0。C、10℃、20℃时,不同 频率下的雾特征衰减如图1O所示。 第5期 李松江等:电磁波传播的云雾衰减特性研究 27 ∞ ∞ 懈 蠢 {瓣 辈 1溆 嚣 频; ̄]7GHz 凝 ̄,if;GHz 图1O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雾特征衰减率 (2)仿真实验Ⅱ 在第1种模型下,能见度为100 m,雾顶高度为 75 m,发射仰角为3。、5。、10。、30。,发射站海拔为 0 km,目标海拔为1 km,温度为1O℃时,不同频率 的雾特征衰减如图1l所示。  ;I—— 魏 } 一 ^ 。… r J J, 。 , :l J … 发舅 帕I 5。 ・  -,, |_ ≥ \fl l批 发O曼  f仰角3 频 ̄f,'GHz ≯ 。1 r_¨ O。 发射瓣 }角3 图l1 不同发射仰角条件下的雾特征衰减率 由于雾区高度较低,雾介质分布较为均匀,故可 视雾区为电磁波传输的均匀介质,不必考虑等效路 径长度问题。 工程近似计算中,将云的底和顶都看作为平面。 理想情况分目标在云中和云上2种,本文不考虑斜 穿不完全云层的情况(云层为不规则体,其范围和边 5云特征衰减 云介质的构成与雾相类似,衰减模型中不同的 界面不易确定。而且实际情况下,斜穿不完全云层 面的情况比较少见,故此类情况不加以考虑)。 ≥5。时: 只是传播路径计算问题。文章仅给出工程计算模 型,具体仿真试验结果与雾特征衰减相类似,本文不 再赘述。云特征衰减模型如图12所示。 , s f‘ sinO ’, 、‘h <h 。 1l 垒! 二sin垒O !!! ,…』^ ≥^/r 【 。0 p 3 , T<h 。p 八// / <5。时: / / / _≥  ̄-  ●司 , 一1 : 图12 地空电路云衰减计算模型 I sinO+ ̄/sin。0+2(hT一矗bo )/(ka) 2(hl0p—hbottom) ,l sinO+ ̄/sin +2(^ 。 一h 。 )/(ka) (下转第35页) ^7'≥ 10p (14) 第5期 潘峰等:美国系留气球载预警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5 空一地通信保密性好,不易受干扰,易于空一地雷达组 体结构,可以提高气球在空中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系统的预警探测能力。 网。此外,由于舱体体积大、起吊能力强,气球上能 装载大孔径天线的雷达系统,以提供更大探测距离。 (6)结构特殊,生存能力强。系留气球不同于 软式飞船。软式飞船装有动力,而系留气球则是通 过一根装有曲柄的索链将其系留于地面。由于浮空 器没有充入高压,所以子弹不能爆破它们。当它们 (3)融合新技术,提高生存力。为了增加系统 的预警时间,系留气球载预警系统一般部署在国土 边界或战场前沿,系统的生存力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未来,采用“隐身”技术,即在气球蒙皮上涂覆雷达波 吸收材料,减少雷达波的反射,缩短敌方雷达的发现 被多处刺破后,仍然可浮空几小时,提高了系统的生 存能力。 距离,将是提高系统生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4)实现系统的模块化、一体化。为了适应复 杂战场环境的多样作战任务,未来的系留气球载预 警系统将会朝着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侦 察需要,组装不同的升空平台和侦察设备,执行不同 的作战任务;同时,在遂行战场侦察与监视时,系留 气球载预警系统与战场其他电子没备(如光电侦察 4 未来系留气球载预警系统的发展 趋势 未来系留气球载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下: (1)升空高度不断增加,系统的探测能力不断 增强。目前,美军系留气球载预警系统的升空高度 一设备、通信情报传输设备、电子情报分析设备等)一 起,组合成一体化的战场情报侦察、传输和处理系 统,提高战场情报的及时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厉.侦察与监视一作战空间的千里眼和顺风耳[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般在5 000 m左右,为了进一步增强对低空、超低 空目标的探测能力,延长预警时间,提升气球升空的 高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悬浮在9 000 m 高空的大型系留气球载预警系统对飞行高度为9 m 的目标,雷达可能的最大发现距离约为400 km,整 个系统的覆盖区域为500 000 km ,大大提高了系统 的防空预警能力。 (2)系统的材料进一步改进,结构进一步优化。 [2]赵攀峰.系留气球载雷达系统I-J].航空科学技术,2008 (2):2—6. 随着系统使用材料的改进,球体质量越来越轻,系留 绳索的抗拉断强度越来越高,整个系统也会朝着轻 便、紧凑的方向发展。同时,增大球体体积,优化球 [3]徐德康.美国气球和飞艇的军事开发[J].国际航空杂 志,2004(8):26~27. (上接第27页)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具有普适性,作者将进一 步做这些工作。 参考文献 r1] REC.ITU—R P.840—3:Attenuation due tO clouds and 6 结论 本文在雾衰减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云雾衰 减工程计算模型,并仿真分析了电波频率、温度、发 射角度及成雾类型等参数对雾特征衰减率的影响; 云雾对电磁波传输的衰减随着电波频率、温度、发射 仰角及水汽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一般来说,无线电 波的频率高于1O GHz时,需要考虑云和雾对电波 的衰减;但是,只有当频率高于50 GHz时,云、雾对 电波的衰减才显得重要。 由于缺乏实验数据,文中在理论上对云雾的等 效介电特性和传播效应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因此文 fogi-S']. [2] 熊皓.无线电波传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0. [3]焦培南,张忠治.雷达环境与电波传播特性[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r4] ITU—R Document 2/36一E,Draft revision tO Recommen- dation ITU—R P.618—5[S ]. [5]谢益溪.电波传播——超短波・微波・毫米波[M].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 中结果仅供工程人员参考。另外,文中的模型参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