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言学考研讲义

语言学考研讲义

来源:九壹网
语 言 学

语言学是整个语言文字专业的入门课,它是理论指导,必须学好它。语言学更多是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它对整个语言文字专业作了一个系统架构。复习时先复习它,并用它去指导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后两门偏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一、绪论

[导引]了解语言的性质、任务、发展、意义,重点把握语言学的分类及语言学派。

(一)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了解)

1. 定义:语言学是以研究人类语言为主的一门学科。

2. 性质: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立体性学科,它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和思维活动有密切相关,因此,语言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密切关系。 3. 语言学的界限: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重在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又是在实际语言基础之上,中国的语言学涉及到现代和古代汉语,还涉及到外语,并着重从理论层面对语言进行研究。

(二)语言学的分类(★★:理解)

1. 按研究方法和角度分

Ø 历史语言学:主要是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等。

Ø 对比语言学:主要是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如汉英对比语言学等。

Ø 历史对比语言学:即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亲属语言的关系,并拟构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

Ø 描写语言学:它和历史语言学相对,即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观察、描写、分析、研究,如描写古代汉语。 2. 按研究的时间分

Ø 历时语言学:即研究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如上述历史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

Ø 共时语言学:即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变化情况,如描写语言学。 3. 按研究的对象分

Ø 个别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种语言,如汉语语言学。

Ø 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控讨人类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又叫一般语言学。

4. 按研究的范围和程度分

Ø 微观语言学:着重从语言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法学等。

Ø 宏观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学和相关边缘学科的关系,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5. 按研究的侧重面分

Ø 理论语言学:狭义是指普通语言学,广义还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Ø 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运用的学科。狭义是指对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研究;广义除语言教学还包括辞书编撰、文字制定、机器处理、情报检索、人工智能等方面。

(三)语言学的发展阶段(★:了解)

1. 语文学阶段 语文学:它是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语文学的三个源头:中国、印度、希腊和罗马

Ø 古印度:巴尼尼在整理梵语诗集〈吠陀〉时,写出了杰出的《梵语语法》; Ø 古希腊:锹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希腊语法》(“语法最伟大的权威”);

Ø 古罗马:瓦罗《论拉丁语》(一直被公认为权威著作),多纳图斯《语法术》(长期当作标准教材);

Ø 古代中国:“小学”——文字、训诂、音韵,作品:《说文解字》《广韵》《尔雅》; Ø 古阿位伯:围绕《古兰经》的研究。 2. 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

Ø 英国人威廉•琼斯最早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 Ø 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

Ø 丹麦人拉斯克、德国人葆扑、格林、人沃斯托可夫进一步奠定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

Ø 古尔替马斯、施莱歇尔、维尔纳、梅耶等人建立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整套科学方法; 上述人的努力标志着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真正,也奠定了普通语言学的基础。 19世纪中,普通语言学诞生了,其奠基人是德国的洪特堡和瑞士的索绪尔。 3. 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还是结构主义的鼻祖。

Ø 心理社会学派:代表有梅耶、格位蒙、房德里耶斯、巴利、薛施蔼等,他们认为语言既是社会事实,也是心理现象。

Ø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三派):(1)布拉格学派(功能派)以马泰休斯、特鲁别茨柯依、雅柯布逊为代表;(2)哥本哈根学派(符号派),以布龙达尔、叶尔姆斯列夫为代表;(3)美国学派(描写派),博厄斯、布龙菲尔德为代表,此派影响最大。 4. 形式语言学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崛起,创始人为美国的乔姆斯基。乔氏在转换与生成句子的过程中都采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所以可以把他的学说称为“形式语言学”。 5. 交叉语言学阶段

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相互渗透和结合产生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等。交叉性和边缘性是新时期语言学的最大特点。

《语言学纲要》讲稿

徐通锵/主讲

导 言

一、语言学研究对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

(一)语言的性质: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人类的思维工具;3、符号系统。 (二)语言的结构:1、由语音(外在形式)、意义(内容)统一构成。 汉语:桌子(zhuōzi)

英语:table一种有腿有面,供写字、吃饭等用的家具。 俄语:сто

2、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

(三)语言的产生、演变、发展:怎样产生?有哪些演变规律?历史发展的情况。 1、《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二章

亚当、夏娃,世间万物的取名。→亚当及其子孙本来同一种语言。→定居希纳平原,建造贝伯尔塔(The Tower of Babel ,意即“变乱”)。→上帝下凡,把人们的语言搞乱。

2、人类语言的产生,是社会交际所需要的,一开始就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工具,为社会服务。 集体劳动、集体生活。→有了语言的需要(社会条件)。→语言产生有了可能(物质条件)。

3、传统语文学:①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

有巴尼尼《梵语语法》。②古代中国。文言文;“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十九世纪初,欧洲一些语言学家(丹麦拉斯克、德国博普等),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语言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成为学科。 (四)语言的应用:怎样建立语言的各个门类?理论研究的成果如何进行实际应用?

二、语言交际的过程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说者)(空气等通道) (听者)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特有的。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一语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语言依存于社会,与社会的产生、发展、消亡息息相关。

鲜卑语的消失;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与汉族同化,鲜卑民族社会终止。 3、语言具有全民性。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是统一的,共同的。 ①任何阶级,任何集团都不能垄断语言,语言一视同仁为之服务。 阶级习惯语:赤祸;戡乱;黑狗;老财。

隐语(黑话):耕沙——吃饭;歪下——睡觉;玉子——酒。

②语言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变异、不同风格,都没有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字:从属于语言,记录语言。

旗语:一种通讯方式,使用于航海、军事或野外作业,手持两面小旗用不同姿 势代表字母,进行传达联络。 数字符号:圆周率π=3.1415„„。

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身势、表情等伴随动作。点头(同意);招手(请过来); 食指、中指竖起成“V”状(胜利,Victory)。

这些交际工具,1、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2、都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是辅助性的。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1、思维: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2、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作为工具→ 以语言为基础“动脑筋”→ ↑

认识成果贮存于语言(记录、传递、交流)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必备条件:现成的语言环境。→学话过程:同时认识世界,发展思维。1、独词句(由具体到概括);2、两个词的组合(抽象和分析);3、造句(逐渐掌握词与事物的联系,词与词的组合规则)。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1、聋哑人能够思维:

①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大脑也分左、右两半球,各有专门分工。

②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③视觉交际效果不如有声语言,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2、手语: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表达意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工具,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和应用的。分为两种:“手指语”,用手指作出种种姿势,代表字母形状,进行拼音;“手势语”,用手势作比量,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思。

(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1、大脑功能——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正常的人无论哪个民族,进行思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概念(用词表达):马(mǎ)——horse

认识事物,“动脑筋”。判断(用单句表达):我是一个老师——I am a teacher 推理(用复句表达):因为下大雨,所以没出门。

2、思维方式上,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 这使得语言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不一样,也与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紧密联系。 汉语 英语

伯父(父亲的哥哥) uncle Father‘s elder brother 叔父(父亲的弟弟)Father‘s younger brother 舅父(母亲的兄弟)Maternal uncle

姨父(母亲姐妹的丈夫)Maternal aunt‘s husband

汉语的谐音禁忌:梨(离)——圆果;空(凶)铺——吉铺、旺铺。

(五)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1、思维是脑的机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过程。人能制造和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环境,包括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电子计算机)。

2、人类思维职能的延伸,使机器能代替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

3、机器只能按照人预先设定的条件,机械地执行预先规定的指示,不能“随机应变”。它只是人造的、没有“灵性”的装置,永远不可能像人的大脑那样,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三、语言和说话(言语)

说话(言语) 语言

含义 运用语言的行为(说)和结果(话),具有一定的个人因素,因人而异。 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一套。

关系:1+1+1+1+1+1„„„„„=I (无数的“说话”) (说话的总和)

句子(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 一句一句说,长短差别很大。词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长度、数目可以无限。 不同的句子所包含的词有限;组合句子的规则有限。

说话自由,不受时间、地点、动机等。但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不能自由。 规范和决定说话,使说话在选择材料、遵循规则等方面必须服从社会习惯。 (下略)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内容实质是一样,概念有宽窄精细之分:语言学注重理论(语言方面),研究较深入宽泛,定义精准,也更细致;现代汉语注重应用(言语方面),对相关概念不做深入探讨,只及面上,更多研究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对运用结果进行分析。二才关系是:学好语言学可以很好地指导各门语言学科的学习。答题时请注意二者的区分,不要相混,相通处可共同用上。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况

一.语音的性质(★★:理解)

语音就是人们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1. 生理属性:发音器官、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声音。 2. 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见语言学)

3. 社会属性(本质属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语音的系统性。

二.语音的分析(★★:理解-重点、难点)

1.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分为元音和辅音(分法见语言学语音章)

3.音位:是从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

Ø 对立性:相同语音环境里能区别意义。 Ø 互补性:不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里。 4.声母、韵母、声调

区别:声母与韵母是就汉语音节内部结构和位置分析出来的。元音和辅音是对音素发音特点区分出来的。

三.语音的符号(★:了解)

1.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

(1958年2月一届五次会议 优点:符号少、便于记;采用拉丁字母,简单易用;音素化,符合国际性)

2.国际音标:是由欧洲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制公布的,它经过多次修改,沿用至今的最通行的国际语音标识符号。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符号和音值之音质关系固定,大多采用拉丁字母,有的采用大小写、正反写,添加符号,一音一符,一符一音,记音非常准确。

第二节 辅音和元音

一.辅音发音分析 (★★:理解-重点、难点)

按发音方法、发音部位、清浊、是否送气来分(见语言学语音章) (简易记表)横-按发音部位,纵-按发音方法 b p d 塞音 t m n f h 擦音 l 边音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根 g k j q ng 鼻音 x r 擦音 sh s 舌面 舌尖后 舌尖前 zh 塞擦 ch z c 不送气 送气 浊音 清 浊 有巴尼尼《梵语语法》。②古代中国。文言文;“小学”(训诂、文字、音韵)。

十九世纪初,欧洲一些语言学家(丹麦拉斯克、德国博普等),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语言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成为学科。 (四)语言的应用:怎样建立语言的各个门类?理论研究的成果如何进行实际应用?

二、语言交际的过程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说者)(空气等通道) (听者)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类特有的。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一语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语言依存于社会,与社会的产生、发展、消亡息息相关。

鲜卑语的消失;北魏孝文帝禁用鲜卑语;与汉族同化,鲜卑民族社会终止。 3、语言具有全民性。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是统一的,共同的。 ①任何阶级,任何集团都不能垄断语言,语言一视同仁为之服务。 阶级习惯语:赤祸;戡乱;黑狗;老财。

隐语(黑话):耕沙——吃饭;歪下——睡觉;玉子——酒。

②语言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变异、不同风格,都没有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字:从属于语言,记录语言。

旗语:一种通讯方式,使用于航海、军事或野外作业,手持两面小旗用不同姿 势代表字母,进行传达联络。 数字符号:圆周率π=3.1415„„。

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身势、表情等伴随动作。点头(同意);招手(请过来); 食指、中指竖起成“V”状(胜利,Victory)。

这些交际工具,1、在语言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2、都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是辅助性的。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1、思维: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2、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作为工具→ 以语言为基础“动脑筋”→ ↑

认识成果贮存于语言(记录、传递、交流)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必备条件:现成的语言环境。→学话过程:同时认识世界,发展思维。1、独词句(由具体到概括);2、两个词的组合(抽象和分析);3、造句(逐渐掌握词与事物的联系,词与词的组合规则)。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1、聋哑人能够思维:

①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大脑也分左、右两半球,各有专门分工。

②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③视觉交际效果不如有声语言,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2、手语: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表达意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工具,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和应用的。分为两种:“手指语”,用手指作出种种姿势,代表字母形状,进行拼音;“手势语”,用手势作比量,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思。

(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1、大脑功能——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正常的人无论哪个民族,进行思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概念(用词表达):马(mǎ)——horse

认识事物,“动脑筋”。判断(用单句表达):我是一个老师——I am a teacher 推理(用复句表达):因为下大雨,所以没出门。

2、思维方式上,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 这使得语言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不一样,也与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紧密联系。 汉语 英语

伯父(父亲的哥哥) uncle Father‘s elder brother 叔父(父亲的弟弟)Father‘s younger brother 舅父(母亲的兄弟)Maternal uncle

姨父(母亲姐妹的丈夫)Maternal aunt‘s husband

汉语的谐音禁忌:梨(离)——圆果;空(凶)铺——吉铺、旺铺。

(五)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

1、思维是脑的机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过程。人能制造和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环境,包括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电子计算机)。

2、人类思维职能的延伸,使机器能代替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

3、机器只能按照人预先设定的条件,机械地执行预先规定的指示,不能“随机应变”。它只是人造的、没有“灵性”的装置,永远不可能像人的大脑那样,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三、语言和说话(言语)

说话(言语) 语言

含义 运用语言的行为(说)和结果(话),具有一定的个人因素,因人而异。 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一套。

关系:1+1+1+1+1+1„„„„„=I (无数的“说话”) (说话的总和)

句子(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 一句一句说,长短差别很大。词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长度、数目可以无限。 不同的句子所包含的词有限;组合句子的规则有限。

说话自由,不受时间、地点、动机等。但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不能自由。 规范和决定说话,使说话在选择材料、遵循规则等方面必须服从社会习惯。 (下略)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内容实质是一样,概念有宽窄精细之分:语言学注重理论(语言方面),研究较深入宽泛,定义精准,也更细致;现代汉语注重应用(言语方面),对相关概念不做深入探讨,只及面上,更多研究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对运用结果进行分析。二才关系是:学好语言学可以很好地指导各门语言学科的学习。答题时请注意二者的区分,不要相混,相通处可共同用上。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况

一.语音的性质(★★:理解)

语音就是人们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1. 生理属性:发音器官、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声音。 2. 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见语言学)

3. 社会属性(本质属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语音的系统性。

二.语音的分析(★★:理解-重点、难点)

1.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段。 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分为元音和辅音(分法见语言学语音章)

3.音位:是从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

Ø 对立性:相同语音环境里能区别意义。 Ø 互补性:不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里。 4.声母、韵母、声调

区别:声母与韵母是就汉语音节内部结构和位置分析出来的。元音和辅音是对音素发音特点区分出来的。

三.语音的符号(★:了解)

1.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

(1958年2月一届五次会议 优点:符号少、便于记;采用拉丁字母,简单易用;音素化,符合国际性)

2.国际音标:是由欧洲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制公布的,它经过多次修改,沿用至今的最通行的国际语音标识符号。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符号和音值之音质关系固定,大多采用拉丁字母,有的采用大小写、正反写,添加符号,一音一符,一符一音,记音非常准确。

第二节 辅音和元音

一.辅音发音分析 (★★:理解-重点、难点)

按发音方法、发音部位、清浊、是否送气来分(见语言学语音章) (简易记表)横-按发音部位,纵-按发音方法 b p d 塞音 t g k j q 鼻音 zh 塞擦 ch s z c 不送气 送气 清音 sh m n ng f h 擦音 x l 边音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根 r 擦音 舌面 舌尖后 舌尖前 浊音 清 浊 二.元音分析(★★★:掌握-重点、难点、必考)

元音的发音取决于三个因素:

Ø 口腔的开合和舌头和高低(分高、半高、半低、低) Ø 舌头的前后(分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Ø 嘴唇的形状(圆唇与不圆唇) 元音表(舌面元音与语言学稍有不同)

单元音(10个) 舌面元音 舌尖音 卷舌音 ɑ -i(前) er o -i (后) e ε i u ü 复元音(13个) 前响 后响 中响 ai -爱 ia-家 iao-巧 ei-妃 ie-叶 iou-秀 ao-好 ua-滑 uai-怪 ou-斗 uo-过 uei-谁 üe-雪 a→o→e→i→u→ü 顺序 第三节 音节分析

一.声母(22个)

b p m f d t n l g k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ng

二.韵母(39)(★★:理解-难点)

元韵(23个)鼻韵(16个)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 u ü韵母 齐齿呼:韵头韵腹是 i的韵母 合口呼:韵头韵腹是 u的韵母 撮口呼:韵头韵腹是 ü的韵母 韵母表 齐齿 合口 撮口 单韵 i u ü 元韵 ia ie iao ai ei ao ou ua uo uai uei üe iou 复韵 鼻韵 an en ang eng ian in ing uan uen uang üan ün 开口 -i er a o e iang 三.声调(★★:理解-难点)

ueng ong iong 1.定义:构成汉字音节除了声韵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声调,又叫字调。

2.调值: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的音高变化形式,构成调值的音高是相对调高,不是绝对音高。 55 四度: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35 1. 调类:指的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 214 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

汉语普通话声调分为四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具体调值无关。 51 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四.音节的构成(★★:理解)

音节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是主要元音,即标调音,标调顺序遵从a o e i u ü。 声、韵、调的配合(十二格式)

五.声韵配合规律(★★★:掌握-重点、难点、必考)

配合规律表现在: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四呼关系搭配上。

即:①n l和零声母能和所有韵相配;②z c s zh ch sh g k h只与开口、合口配,j q x恰与此反;③f最弱,与撮口相配的也不多。 具体表 双唇b p m 舌尖前z c s 唇齿f 舌尖中 d t n l 舌尖后zh ch sh r 舌根g k h 零声母 开口a o e + + + + + + + + 齐齿i + — — + + — — + 合口u 拼u 拼u + + + + + + 撮口ü — — — — + — — + 舌面j q x — + — + 准确发音和标音,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此略。

第四节 轻声、儿化、变调

一.轻声(★★:理解-重点)

1. 定义:一个词或一句话里的音节推动原有的声调,面成为一种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声调就是轻声。(取决于音强和音长)

(1) 轻声调值规律:  ̄|+.|→ ̄|2, /|+.|→/|3 , ˇ|+.|→ˇ|4, ﹨|+.|→﹨|1 (2) 向央元音靠拢;

(3) 脱韵:姐夫jie f 官司guan s 消息xiao x 和气he q 2.轻声发音规律(轻声字后加点)

(1)的、地、得、着、了、过、吧、啊、呢、吗等助词 你·的 慢慢·地 写·得 睡·了 走·过 好·吧 (2)子、儿、头、吧、幺、们等虚词 老·子 甜·头 哥·们 多·幺 (3)上、下、里、外、内、边、面等方位词 早·上 外·边 后·面 (4)来、去、进、来等趋向调 上·去、起·来、跳·起来、出·去

(5)迭音:奶·奶 妈·妈 试·试 (6)宾语人称代词:叫·你 打·我

(7)固定习惯:葡·萄 眉·毛 溜·达 体·面 客·气 新·鲜

二.儿化(★★:理解-重点、难点)05年考的完全一样

1. 定义:卷舌音er附在其它音节后面与前面韵母融为一体变为卷舌的现象。 2. 具体发音规则(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

(1) 音节末尾是a o e uε的,原韵母直接卷舌(请用国际音标,电脑打不出来) 刀把儿[dao bar] 月牙儿[yue yar] 山坡儿[shan por] 台阶儿[tai jier] 水珠儿[shui zhur] 煤球儿[mei qiur] (2) 韵尾是i n的韵母,韵尾失落直接加卷舌音。

小孩儿[xiao har] 一块儿[yi kuar] 门坎儿[men kar]

溜弯儿[liu wuar] 跳远儿[tiao yuar] 没准儿[mei zhur] (3)韵母ei uei,儿化变作[er][uer] in ün变为[ier][üer]

摸黑儿[mo her] 墨水儿[mo shuer] 背心儿[bei xier] 合群儿[he qüer] (4)韵母i和ü儿化在韵后加[er] 针鼻儿[zhen bier] 毛驴儿[mao lüer] (5)韵母-i[前]和-i[后]儿化时韵母变作[er] 棋子儿[qi zer] 豆汁儿[dou zher]

(6)韵尾是ng的韵母儿化后丢掉去韵尾,韵腹鼻化。

药方儿[yao fãr] 蛋黄儿[dan huãr] 头绳儿[she~r] 小翁儿[ue~r] 门洞儿[tu~r] iong→[ye~r]: 小熊儿[xiao xye~r] ing→[ie~r]:图钉儿[tie~r]

3.儿化作用:通过儿化与非儿化的对立,有些词儿化后意义或词性发生变化,即使在不变的情况下,也增加了细小、亲切的色彩。

三.变调(★★:理解-重点、难点)

1. 定义: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由于相互影响产生变调现象。 2. 上声变调

(1)三声+三声→二声+三声(214→35) 例如:友好 雨水 领导 体统 (2)三声+非上声→半上+非上(214→21)例如:体操 导师 领情 体育 演变 (3)三声+轻声→半上+轻(214→21) 例如:母亲 枕头 打量 喜事 打扮 (4)三声+轻(上)→半上+轻(214→21)

例如:把柄 小姐 起火 讲讲 老鼠→二声+轻 剪子 李子 奶奶 姐姐 婶婶→半上+轻

耳朵 马虎 宝宝 痒痒 →半上+轻 特例:法子(半上+轻) (4) 三个或三个以上(上声按本调,其余变阳平)

例:你也有(二二三)、先脸水(二二三)、买把雨伞(二三二三)、岂有此理(二三二三) 2.“一”、的变调“不”

(1)单念、基数、序数,读本调一声。

(2)在阴、阳、上非本调前读四声。如:一天、一团、一鼓作气 (3) 在去声前读二声。如:一定、一样、一日千里 (4) 重迭读轻声。如:看一·看、想一·想 3.“不”的变调

(1)单用,或在阴、阳、上前读四声本调。如:不好、不多、不分、不甜 (2)去声前读二声。如:不过、不要、不对劲 (3)重迭读轻声。好不·好、吃不·完 (下略)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博大精深,如果你觉得枯燥,趁早别考研,这会耽误你青春。这里写是的就都是重点,没什么好说的啦!想学古代汉语下面这些理论必须掌握,这是基础;而关键是在阅读上(文选),即用这些知识解决阅读障碍,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可说说,这些知识占考试40%,用这些知识运用到文选占60%,不光是单纯的文选。王力古汉的通论与文选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汇差异

一、文言中的字词。

词是语言中能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字是记录词的符号,从词那里承袭了音义。

古字基本上指的就是词,而古书中的“词”则专指‘虚词’。 1. 异词同字。

观(高台建筑)——观(观看);丽(美丽)——丽(附着);女(汝,你)——女(女儿) 2. 异字同词。

暮、莫(均指夜晚);披、被(穿着);纳、内(放进去);故、固(本来) 二、古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

双音词(复合),如:良人(指丈夫),振旅(阅军仪式),师旅(),社稷(国家)。 联绵词:衍音式(参差、囹圄、趑趄),摹声式(劈历、蟋蟀),义合式(绸缪)。 双声词:仓卒、犹豫、流连、踌躇。 叠韵词:从容、烂漫、逍遥、蹉跎。 非联绵词:滂沱、迷阳、芙蓉。 三、古今汉语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差异主要指他们有不同义项。

古今词义微殊是指某一义项与今义某一义项接近但稍有别。这表现有四种类型: (1)古义消亡,但与现代汉语语义接近。

例,(孟子)曰:“许子何为不自识?”曰:“害于耕。”害——妨碍 (2)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偶有,但不常用。

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占据,位于 (3)古义消亡,该古义另造新字来表达。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破败 (4)古义消亡,该词用来表示其它意义。

例,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不能见。竖——小仆人 古今词差异有如:

武(步迹,而不是操戈),宿(安守),央(尽),造(到哪去),事(战事),爱(怜惜) 1. 程度差异。

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恨:表遗憾,比今轻。 叹苦先生兮,独离此咎。咎:灾祸。 2. 广度差异。

例:鬼侯有子而好。子:女儿;好:美丽。 子疾病,子路请祷。疾:小病;病:病重。 3. 色彩差异。

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人为的。 举其偏,不为党。党:偏袒。 4. 特点差异。

穆公访诸蹇叔。访:咨询,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 四、沟通古今词的方法。

一是在现代汉语双音词语素、成语、方言口语及专有名词中找出古义保留痕迹。 如,左:不顺;枉:弯曲;首:道路;除:变更;爽:差错。 二是找到古义与今义的共同点或相关点。 如,班荆与食。班:分离。 而后和之。和:唱和。

第二节 古汉语的多义词

一、词义的引申

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新义,就是词的引申。

例:节(竹节)截分{ 被截分的事物,如季节、章节、节奏。 { { 截分他物的东西,如节气、节日。 受到的行为,如节制、节省、节约。 他人的东西,如符节、节杖、礼节。 将箭与弓相连:关弓。 联系双方的公文:关文。 闭合:关闭:管关开的装置:机关。 连贯:关联{ 关(门闩){ 阻碍而闭合{ 守防的要塞:关隘,关口。 阻碍:关碍。 居中: 中间、时间、空间→介入其中:间谋。 间(缝隙){ 中断(间隔、间或) 隔开{ 有距离(隔阂:有间);使隔断(离间)→秘间 隔开的房屋数量(房间) 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

分析字形→探求本义→查找例证(文献) 奠:放置→祭奠、奠定 比:并排→比较、对比 孚:信用→满足(深孚众望) 育:生育→培育、育种 韦:围,围绕

三、同音借用与假借义。

女(汝)、裁(才)、错(措)、直(特)

借字:古文献中,有本字不用,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个同音字就是借字,即通假字。 例如:猖獗(踢蹶)→跌倒→失败。 皋比:就是虎皮。 借字常用,而本字隐匿的情况有如下例子:

容貌(容的本字为“颂”):容(容颜)←→容器(容纳) 四方(匚):方形(框、匣)←→方舟 料理(撩):理←→材料

第三节 古汉语的同义词

一、同义词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语音不相关,又是互为同义关系的词。

1. 语义条件相同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指在某个义项上是同义,二是要在同一历史时期。 例:“一”在“单一”上与“孤、独、单”同义;在“第一”上与“初、始、元”同义。 “除”有更、改、换、去、免同义,但今义只表“去掉”之义。 2. 语音不相关,它们同义是偶然的,二者有本质不同。 3. 互训,也就是能相互解释。 二、同义场的确认。

1. 互用:即在同一语境中互现,多出现在《诗经》。 2. 对用:多用在古诗句中,避免重字。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半、中:均分。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顾、知:知晓。

千变万化、低首下心、口诛笔伐、节衣缩食、呼朋引类 3. 连用:连用与单用同义。 未有伦比、无不摧折、不废困穷 明亮、斑驳、怪诞、妍媚

4. 义训、同义互训、多见〈说文〉

仰——举,喻——诰——诏——告,奠——置,缒——悬 三、同义词辨析:辨析细微差别。(广度、深度等) 1. 语言环境分析。

(1) 置换:就是把甲词放到乙词语句中看是否通顺。

如“完”、“全”在“完备”上义同,但在“出入无完裙”中“完”是完整之意,十全为上,“全”为全部之意。“辅”、“助”在“辅佐”上义同,但“国之辅也”中“辅”为“助”也,“城阙辅三秦”中“辅”为护卫之意。

(2) 比较:归纳出共同义后看其在语境中的区别。

“视、望”都有“看”之意,但有近看、远看之别。如“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 对立意义分析。用不同反义词来辨析同义词的差异。

“精、纯”都有“不掺杂质”之意,但“精” 特点在于细巧,反义是粗、糙;“纯”是纯真之意,反义是杂。类似的有:

贫←→困、富,穷←→达、通,二者都有困乏之意。 坚←→脆;刚←→柔;强←→弱

3. 探求本源分析法:追溯同义词的本义和词根。 迁:升迁;徒:平移。二者都有移动之意。 总之,辨析同义原则是“对文则异,散文则通”。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古代汉语》文选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

第一课 神话四则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下同)

形—刑,鼇=鳌,二虚词:1、以:A介词: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把”)B连词(1)操干戚以舞。(“而”)(2)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后三句同。

2、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

3、与:(1)介词。形天与帝争神。(引进动作的参与者,“跟、同”)(2)连词。夸父与日逐走。(和)4、焉:(1)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5、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词类活用:(1)欲得饮。(动→名,饮的水。)(2)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

四、常用词:1、逐:(1)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引申义:追击——赶跑、驱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干:(1)本义: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冲撞、触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预。

3、极:(1)本义:房屋的正梁。(2)引申义:北极星—最高的地位—最高准则、标准、、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达到极点、穷尽(动词)—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非常、最(副词)。4、济:(1)常用义:渡过水流。(2)引申义:过河的地方—帮助、给济、拯救,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成功、成就事业。(3)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天:(1)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引申义: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头等大事—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把头发剃掉。

6、道:(1)(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引申义: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导、疏导(后写作“导”)——遵循—称道、述说。

第二课 寓言四则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说→悦,麤=粗,有—又,部—培,责→债,譆=嘻,端—耑 二、虚词:1、微:否定副词作状语,表假设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几过。”(“如果没有”)2、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此臣所以辞而去也”(“导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的地方。)

3、是:(指示代词“这”):“是必夫奇鬼也。” 4、因:于是(连词)“鼠因往托焉”。

5、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吏书之不善”:(用在主谓间,取消性)“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动词“到„去”)“与之去”、“则宓子贱为之怒”(代词)

三、活用:1、“扶而道苦之”:道:名→状,苦:形→使动(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灌之则恐败其塗”:动→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动词“涂泥”) 3、“孽矣!”名→动,作孽。4、“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词性词组,是“相”的状语。意为“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

四、特殊句式:(符号:主语、谓语、宾语。以下同。)

1宾语前置: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2、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词:1、过:(2)本义:走过、经过(2)引申义:超过、胜过—过分、太甚——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责备、批评—过访、拜访。

2、责:(1)本义:债款、债务—收取债款、讨债,如本课“往责于东邑”—索取、要求、责令—责问、责备、审问—责罚—责任、职责。

3、诛:(1)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引申义:要求、索取—声讨、讨伐—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4、相:(1)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引申义:相貌—观测命运—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名词)作某国或某人的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3)用作副词读xiang.互相—递相—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杂然相许”

第三课《论语》八章

一、字:脩—修,芸—耘,反→返,归—馈,知→智,塗→途。

二虚词:1、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尔志?”之:(取独)“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2、且:(连词“而且”)“不义而富且贵”。

3、焉:“又何加焉”(“于之”),“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 4、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5、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词,那个)“夫如是”(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今夫颛臾”(与“今”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发语词。)

6、“予与尔言”:“予”,我,代词。“与”,介词。 7、“遇诸途”,“之于”的合音字。

8、“亟失时”,副词,屡次。9、“如之何其废之”: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实词:1、“颜渊季路侍”:在尊长者旁边陪伴侍候。 2“学之不讲”:研究、讨论。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启”,开导。“发”启发。 4、饭疏食:“饭”吃(动)。疏食:粗粮。

5、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去”。“仆”指驾车的人。 6、庶矣哉:“庶”,众,指人多。

7、无乃尔是过矣(动,责备)且尔言过矣(形,错误)是谁之过与:(名,过错) 8、相:“将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辅佐,(动)。 9、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列”,位、职务。 10、萧墙之内:指宫内。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叫萧墙。 11、有事于颛臾:战争。

12、有国有家:“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大夫统治的区域。 13、岁不我与:在一起(动)。 14、归孔子豚:小猪。 15、时其亡:不在。 16、亟失时:时机。 17、吾将仕也:动词,做官。

18、子路从而后:“从”跟随:“后”,动词,走在后面。 19、四体不勤:“四体”,四肢:“勤”辛劳、劳苦。

20杀鸡为黍:做粘黄米饭。21、而乱大伦: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四、词类活用:1、“敝之而无憾”:“形→使动”使„坏“。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归依“。

3、“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动“使„弯曲”,“枕”,名→动“用头枕物。” 4、“富之”:形→使动“使„富起来”。

5、“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后省“之”。

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使之见”读。后“见”,及物动词,会见。 8、“怀其宝而迷其邦”,形→使动“使„迷乱”。

9、“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见”。 10、“欲洁其身”形→使动“使„洁”。

五、句:1、判断句:(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是”是指示代词“这”意。)2、宾语前置:(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又何加焉?(4)岁不我与。3、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六、常用字:1、饭:(1)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

2、食:(1)动词,读shi,吃。(2)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名词,读shi,泛指吃的东西。(4)名词,旧读si,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3、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本义:开门。(2)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

4、发:(1)本义:把箭发出去。(2)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5、国:(1)古义:A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B诸侯国的国都。(2)今义:国家。 6、家:(1)古代常用义:A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家庭,(2)今义:家庭。7、至:(1)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达到最高的职位—极、非常(副)—最完美的(形)

8、遇:(1)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引申义:接触—知遇、遇合。

练习及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原来的词类,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惊: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受惊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亲: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父母; 子: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子女。

(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质: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人质。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复生; 肉:名词活用作使动,使„„长肉。 (5)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病: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生病。

(6)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名词活用作动词,做诸侯。 (7)可以为富 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富、安:形容词活作使动,使„„富足,使„„安定。 (8)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师: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老师。 (9)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肘击打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名词活用作意动,把„„作为边境。 (1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名词活用作意动,把„„作为边境。 (12)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周:量词活用作动词,围绕。 (1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于难。

(14)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学完; 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学完。 (15)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 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大。 (16)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千万:数词活用作动词,千万倍于„„。 (17)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 甘: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甘甜。 (18)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19)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动词活用作使动,使„„产生。 (20)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低贱。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

(21)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当宾客对待。 (21)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 怪: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奇怪 (2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 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奇怪; 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戴帽。

(2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名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子女: 名词活用作动词,榨取利益。 (24)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虚: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空着

(25)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活用作使动,使„„来;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心。 (2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后:名词活作动词,落在后面。

(27)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名词活用作使动,使„„食; 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 (28)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高洁; 乱: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混乱。 (2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远离。

(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老: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老人;

幼: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把„„当作小孩。

(31)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 食之。 崇: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崇,即斟满; 饮、食:动词用作使动,用酒食招待;

(3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兴: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兴起; 危: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处于危险。

(3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动词用作使动,使„„朝拜。 (3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刑:名词活用作动词,施刑。

(3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强、贫、病: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强大、贫困、生病; 祸:名词活作使动,使„„产生灾祸。

(36)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隆重; 君、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国君、称王。 (37)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大: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认为„„大。 (3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多: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增多。 (39)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活。 (40)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行进。

二、判断下列各组答案中哪一个对加横线字的解释是正确的: (1)左右欲刃相如。 (B) A、动词使动 B、动词一般用法

(2)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B) A、动词的一般用法 B 、动词用作使动

(3)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 A、动词一般用法 B、名词用作动词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A、形容词意动 B、形容词使动

(5)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动词一般用法 B、动词使动

(6)晋侯饮赵盾酒。 A、动词使动 B、动词一般用法

(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A、动词使动 B、形容词使动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A、形容词意动 B、形容词使动

(9)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名词使动 B、动词使动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形容词使动 B、形容词意动

(11)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A、形容词使动 B、形容词意动

(B) (B) (B) (A) (B) (A) (A) (B) (A) (12)民各甘其食,美其服。 (A) A、形容词意动 B、形容词用作动词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 A、名词作状语 B、名词作动词

(1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B) A、形容词意动 B、形容词使动

(15)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A、形容词意动 B、形容词使动

(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