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认识方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四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下册: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整数、小数问题,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
六年级上册: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与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体会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3.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认识方程、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初步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方程,也是学生由算数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无论是用字母表示数,还是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很抽象的。同时,本单元内容又是学生后面学习代数相关知识的基础,所以,这部分的教学至关重要。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教科书设计了借青蛙儿歌引入字母表示数的情境,青蛙儿歌本身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现实;一首说不完的青蛙儿歌,引入字母 a表示青蛙的只数后,就能够用含有a的不同的算式分别表示这a只青蛙的嘴、眼和腿的数量,因此,就能够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说完。又如,玩猜数游戏,可以从中体会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好处,即对待未知数和已知数从此可以一视同仁,同样可以对待未知数施加运算,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未知数与已知数的等式关系来寻求未知数。这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结合学生的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理解与方程有关的概念,把握方程的本质。
认识方程,首先要认识等量关系。“等量关系”一课,结合学生的经验,采用多种方法,如跷跷板、口头语言、画图、写式子等方法,展开形式丰富多样的表示现实中等量关系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方法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等量关系。“方程”一课,则是通过引入字母表示现实生活中的未知数,并用等式表示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客观存在的等量关系,建立对方程的初步认识。“猜数游戏”则进一步揭示了方程的本质:方程是通过建立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来求未知数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关心的是现实世界。方程就是解决这一类现实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结合用天平模拟等式变形的过程,抽象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
“解方程(一)”和“解方程(二)”两课,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从而发现“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进而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如果说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是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是把生活实际引向符号世界,那么等式性质则是符号世界里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式。数学模式与数学模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关心的是数学的内部世界,是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可以说,等式的性质是解决方程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和解方程的学习,要初步实现掌握与算术方法截然不同的代数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并发展代数思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