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观 河 南 博 物 院 有 感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精细化工2010-01 学号:541004070151 姓名:张冬
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切曾经的辉煌都印在我们的脑海里。2012
年10月28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河南博物院聚集,参观了这个装载着灿烂中原文化的地方。
走进博物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造型如金字塔般的三角锥模样的建筑物。在建筑物外面是那灿烂开放着的金灿灿的菊花,像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中原文化的辉煌。进入大厅我就看到了一幅单人牵双象的大型雕像,象征着河南简称“豫”的来历和意义。雕塑后面是描绘河南整体地理人文面貌地壁画,展示着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们走进了展厅。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陈列总面积32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
在一楼我首先去参观了西方雕塑,看到了西方不一样的文化。然后我走进了楚国青铜艺术馆,看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器具,有盛水器具、兵器、酒器、乐器等等,体味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在一楼还给我们展示了古代的墓室格局,匪夷所思的透光铜镜,残缺但彰显中原历史悠久的碑文,石刻等等。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银器,石
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砖雕和其他浮 雕,圆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艺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著名的戏车画像砖,田延和造像碑,刘根造像碑,鲁 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观音像,盘龙石砚等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贾湖骨笛就陈列在一楼的展厅里,它出土于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钻7个音孔制作而成。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的小孔。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长23.1厘米,七孔。这支骨笛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七声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让我感觉到我国音乐文化的超前。
接着我看到了莲鹤方壶,莲鹤方壶为河南博物院第一批收藏品,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先路。壶上有冠盖, 器身长颈、垂腹、圈足。当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 “鹤”有延年益寿的意思,表达出古人对“鹤”所赋予的含义,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寄托、信仰。
在二楼我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虽然它只是仿制品,可它已经向我展示了我国古代的繁华。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在二楼同样看到了一些陶俑和大型壁画等等。
看完二楼的展品后,我们走上了三楼。在三楼我们首先看到了博物院为小朋友们准备的自我展示区,和一些他们的小作品。然后就看到了象牙雕塑—象牙白菜和象牙萝卜。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让我感慨祖先们手工的精细。也看到了一些精致的陶瓷用具,晶莹、细腻。然后我又参观了一些青铜器和玉器。最后我怀着不舍的心情走出了博物院展厅。
经过这次参观,我感觉到了强烈的自豪感,我们的祖先值得我们骄傲。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的历史文化灿烂而且悠久。我们的古代文明在古代一样引领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国的新生一代,我们有责任把这个有事延续先去,为祖国而奋斗。我们要努力去继承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发扬下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