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1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35NO.11 2014年11月 Journal of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NOV.2014 从龙字成语龙文化【上) 吴文杰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龙”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舍有“龙” 字的成语(本文简称“龙字成语”)数量众多,含义丰富,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的龙文化。本文试图从分 析这些龙字成语入手,全面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国龙文化。 关键词:龙字成语;龙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37—02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一种社会现象,一个 所以历代古籍中都有许多对龙的特性的记载。而在神话传 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该社会文 说中,对龙的描绘更是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如《山海经・大 化的一个方面。”“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又是文化 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 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①同时,语言本身 神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 又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 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人们认为龙神异 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和文化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无比,能呼风唤雨,能主宰世界,以至于炎、黄氏族以龙为图 关系,为我们通过语言来研究文化提供了可能。在语言三要 腾,以龙为祖先。 素中,词汇是文化的最主要承载者,而成语又是汉语词汇的 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信奉龙,崇拜龙,认为中国是龙 重要组成部分。龙字成语是汉语成语中的大家族,是经过千 的故乡,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在 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们或典雅、含蓄,或生动、简 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神圣,进而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君 练。它们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尤 主、皇帝与龙一体化,认为龙是封建君主的化身,是皇帝的 其是中国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象征。《广雅・释诂一》:“龙,君也。”《吕氏春秋・介立》:“晋文 要研究龙字成语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了解“龙”字的 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日:‘有龙于飞,周遍天 本义和诸多引申义,因为这些义项是形成龙字成语文化内 下,……龙反其乡,得其处所。”’高诱注:“龙,君也,以喻文 涵的内在原因。《汉语大字典》共列举“龙”字义项22个, 公。”甚至进一步神化,认为皇帝是龙的后代,如《史记・高祖 “龙”的本义乃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 本纪》:“高祖,……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 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 分而潜渊。”由此引申出来的义项有: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 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中国封建社会第一 征,比喻英雄才俊、骏马,像龙形的花纹或形状的东西等等。 位皇帝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 千百年来,人们对龙的本质的认识并不一致,或以为是远古 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日:‘为吾遗滴 先民的图腾崇拜,或以为是天上的闪电,或以为是确实存在 池君。’因言日:‘今年祖龙死。”’《史记集解》:“苏林日:‘祖, 的某种动物,或以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无论对龙的本源 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论衡・纪妖》:“祖龙死,谓始 的认识有多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龙神奇 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 灵异、变化莫测、神力无比,是炎黄子孙信仰、理想、追求、权 便被称为“祖龙之虐”。 力以及民族精神的象征。 古代典籍中这些关于帝王与龙的关系的记载,大大增 常用的龙字成语有二三百个,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出 强了帝王的神圣与威严,历代帝王也就被称为“真龙天子”, 了中国的龙文化。 使龙成为皇帝和皇权的象征,一些与皇帝有关的器物服饰 一、龙字成语与帝王文化 或动作行为,也都冠以“龙”字,如皇帝穿的大袍叫做龙袍, 《礼记・礼运》:“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孔 皇帝穿的朝服叫做龙衮,皇帝乘坐的车驾叫做龙舆。皇帝的 颖达疏:“谓之灵者,谓神灵。以此四兽皆有神灵,异于他物, 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如果生病叫做龙体欠安,皇帝如果生 故谓之灵。”古人认为龙也是兽的一种,与麟、凤、龟一样,都 气叫做龙颜大怒,皇帝如果高兴叫做龙颜大悦。不仅如此, 是具有神灵的动物。正是因为远古先民认为龙“异于他物”, 语言中还出现了大量与帝王有关的龙字成语。如: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合会科研课题 龙’字成语与中国龙文化研究”(14B40)阶段性成果。 一137— 龙兴凤举:比喻帝王兴起。由于“凤”与“龙”一样,也是 标注:“张瑶《汉纪》日:‘淑有八子,……时人号日八龙。”’与 此同时,在汉语成语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士人文化的龙字 成语。如: 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杰出人才或英雄人 物,也指深藏不露的人才。也称卧虎藏龙、盘龙卧虎、潜龙伏 古代“四灵”之一,所以便常常与“龙”相提并论。《东观汉记・ 冯衍传》:“皇帝以圣德灵威,龙兴凤举,……雷震四海,席卷 天下。” 龙行虎步:比喻帝王仪态威武。“龙”是现实社会中并不 存在的神异动物,被认为是君主的象征,而“虎”是现实社会 中确实存在的动物,因其威武勇猛,于是被认为是“山兽之 君”,②所以在成语中常常“龙”、“虎”并称。《宋书・武帝纪 上》:“或说(桓)玄日:‘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必不为 人下,宜早为其所。” 虎。北周・庾信《同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 虎,盘根似卧龙。” 龙盘凤逸:比喻才能出众而未被世人发现。李白《与韩 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 收名定价于君侯。” 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龙行虎变:比喻帝王革故鼎新,建功立业。汉代荀悦《汉 纪・高祖纪一》:“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 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 《管子・形势》:“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魏书・杨大眼传》: “大眼顾谓同僚日:‘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 清帝宇。” 风虎云龙:比喻明君与贤臣意气相投。《易・乾》:“云从 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王安石《临川I集》三十七《浪 淘沙令》:“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龙子龙孙:比喻帝王的后代。也称龙雏凤种。元代尚仲 贤《三鞭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比 他是龙子龙孙,则军师想度,元帅寻思,休休是他每亲的到 头来也则是亲,怎辨清浑。”也单称龙子或龙孙。 E史・齐宗 室诸王传下》:“光闻杀和士开,抚掌大笑日:‘龙子作事,故 自不似凡人。”’《温庭筠诗集77-((昆明池水战》:“赤帝龙孙 鲜甲怒,临流一时生阴风。” 龙楼凤阁:指古代帝王的宫殿、楼阁。也称龙楼凤池、龙 楼凤城、龙楼凤阙。元代马致远《拨不断》曲:“九重天,二十 年,龙楼凤阁都曾见。” 鼎湖龙去:指帝王去世。也称鼎成龙去、鼎成龙升、龙去 鼎湖。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除此之外,古代帝王的尊贵相貌也有专门的成语,叫做 “龙颜凤姿”或“日角龙庭”、“日角龙颜”。称古代帝王之死, 除了“驾崩”以外,还有“龙驭上宾”、“龙御上宾”等。今人陶 德言、慕容似编著的《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就 是一部揭开中国历代帝王死亡之谜的专著。③由此可见,龙 字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龙文化,首先是地位显赫的帝王 文化。 二、龙字成语与士人文化 这里所说的“士人”,是指有学识、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无论在漫长的封建中国还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中国,重视 人才、重用人才都是国家的主流策略,希望成才、幻想腾达 都是士人阶层的美好愿望。封建社会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等等,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士人们都渴望通过学习、 仕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去实现自 己的远大理想。 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是才智无双的,所以人们崇尚皇权,崇敬皇帝。这种意识反 映在汉语词汇中,就使得“龙”的词义进一步扩大,由象征封 建皇帝,引申指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 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世说新语・ 德行》:“既至,苟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刘孝 一138一 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焉。”’ 鱼跃龙门:古代传说黄河中的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即 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的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比喻古代中 举、升官或事业成功、飞黄腾达。也称鱼升龙门、鲤鱼跳龙 门。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 或然。”唐代元弼有《鱼跃龙门赋》。后来也用“龙门”来比喻 声望很高的人。《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 高,士有被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龙章凤姿:形容神采非凡,不同一般。《世说新语・容 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注引《康别传》:“康长七尺八寸, 伟容色,土木形骸,不自饰厉,而龙章风姿,天质自然。”苏轼 《分类东坡诗》三《张安道乐全堂诗》:“我公天与英雄表,龙 章风姿照鱼鸟。” .更有意思的是,在封建科举时代,如果科考中第,则称 “鱼跃龙门”;如果科考不第,则称“暴腮龙门”或“龙门点 额”。“卧虎藏龙”比喻潜藏着的杰出人才,而要把潜藏着的 杰出人才搜索、挖掘出来,则称“打凤捞龙”。“蛟龙得水”比 喻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而“龙蛰蠖屈”、“龙盘凤逸”、 “龙蟠凤翥”则比喻隐居不仕、怀才不遇、遁世归隐。 由此可见,龙字成语以其简洁的形式,反映出了我国传 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当然,龙字成语还远不止以上这些,它 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挖 掘。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龙字成语中都积淀着博大精 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注 释: ①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3. ③陶德言,慕容似.龙驭宾天——中国帝王死亡之谜【M】.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84. 参考文献: [1]陈贵有.中华成语大词典【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2]庞进.龙文化的几个问题U1.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李峰.“龙”的字形字意及“龙”的文化精神U1.中华文化论 坛,2008(2). (责任编辑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