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来源:九壹网
论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摘 要:马克思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人物了,但它的理论一直伴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并且正确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欧美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将其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句话充分诠释了上述情况。然而要系统、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的正确性,就得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出发,进而讨论它的科学性和当代意义,最后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科学性;当代意义

马克思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人了,但有句话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点荒谬,但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这个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评选结果的确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经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魅力。说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其实更侧重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它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科学。它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因为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社会发展

1

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这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

1从广义上说,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

2

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说马克思仍然使我们的同时代人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科学性的,因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能把客观规律近似地描述出来就是科学,比如自然科学是用来解释自然的,社会科学是用来解释社会的,自然和社会都是客观存在,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应用自然科学实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目的,这样的自然科学就为大家所公认,而在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由于社会本身是人构成的,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改造中利益被剥夺的阶级就不会承认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真理是科学,反而会把一些宗教迷信说成真理,把一些伪理论伪科学说成理论和科学,反动阶级永远不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社会真理总是在进步阶级手里,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永远不会得到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承认的,但人民会承认他,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人会承认他。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商品,研究市场经济,研究资本主义,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发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资本论的煌煌巨著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

资产阶级极力否定剩余价值理论也否定不了,就在于剩余价值理论的严密的科学性。拉萨尔主义,修正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企图用什么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偷换剩余价值理论偷换不成,也在于谬论终究取代不了严密

3

的科学理论。现代精英用鼓吹“价值”的手法,偷运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终究也也掩盖不了剩余价值理论的真理光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基,因此,现代精英或者是极力想剩余价值理论,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但实在是狂犬吠日蚍蜉撼树,如何能推得动剩余价值的理论大厦?或者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随意地栽到别的不相干或次要的词句上,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却不讲剩余价值理论,力图淡化和边缘化剩余价值理论,但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份量实在是太重了,象一座大山一样挪移不开。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不是彻底的科学,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哲学才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更是充满着唯心主义(至今历史唯心主义仍然是精英的历史观)的迷信,历史上,科学社会学没有哲学立足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后,才给真正的社会科学以哲学的立足点。科学社会学也没有阶级立足点,历史上曾经一时代表社会进步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转瞬就成为反动统治阶级,马克思发现了变革社会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发现了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才给真正的社会科学以阶级的立足点。

历史在历史唯心主义那里就是一部帝王将相资本精英随心所欲的历史,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以后,历史才真正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才有了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认识,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才有了对不同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认识,才有了对阶级阶级斗争的深刻认识,才有了对阶级的国家对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了对社会的一整套科学认识的体系。历史再也不是一团乱麻,不是永世不变的“千年王国”,完全和任何客观事物一样是一个可以被分析研究和认识的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存在。

承认不承认阶级社会里阶级的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的阶级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

4

下,因此,一切反动统治阶级都反对历史唯物主义而鼓吹历史唯心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栋社会科学的大厦,岂是几个浅薄的精英所能够撼动得了的?

3.马克思主义在实际和斗争中的科学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成功的实践的历史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历史上没有任何社会学说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影响那么长的历史,影响那么广的范围,有那么多觉悟者凭着其科学性(而不是宗教信仰)为之不屈不挠地奋斗。 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是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精英则力图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误导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以,它就不能和自然科学不同,要经受多得多的曲折和反复,这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精英总是把社会主义的一时挫折宣布为马克思主义的彻底失败,因而想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恰恰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存在于其基本原则的不变性,又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中。否定马克思主义应该不断发展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但是,口头上讲发展,而实际上否定其基本原则,那也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因其战斗性而备受攻击,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而不可动摇。

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句话的正确性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本人虽然早就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理论、它的思想在当代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表现在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力

5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

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仅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即可说明这一问题。 西方国家的社会党、民主党奉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而其中的一元,在多数社会党、民主党那里,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或社会历史思想。例如,19年12月20日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在“我们的历史渊源”部分说:“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来自于教、人道主义哲学、启蒙运动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以及工人运动的经验。”这里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学说”,表明他们没有放弃马克思主义。

甚至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例如,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合著的、影响很大的《经济学》一书中,尽管他们不赞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观点,但仍然借助他人之口承认:“19世纪的思想家,没有一个像马克思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直接、深思熟虑和巨大的影

2他们写道:“……同我们所概略考察过的大多数早期的理论不同的是,响。”○

2“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对于历史的经济解释是他们的能经久存在的贡献之一。马克思指出了处于我们价值观念背后并决定它的经济利益的作用。属于上层建筑的信仰、法律和意

2“事实上,这种看问题识形态是生活的物质条件和阶级的物质利益的反映。”○

的方法很难说是与主流经济学相抵触的。”当然,他们认为,历史戏剧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剧本演出,即没有按照马克思的预言而发生。

如果说得更远些,那么,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宏观中,在日渐增多的员工持有股份的实践中,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水平的日益增长中,在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差别的不断缩小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6

再如,众所周知,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例如萨特、德里达、海德格尔、罗蒂、福山、吉登斯等,都很尊崇马克思甚至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内,或是在空虚中消

3 失或衰退。”○

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

4 某种精神。”○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

吉登斯是当代英国著名思想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许多观点是吉登斯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是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像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一直持批判态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已经终结了。他认为,社会动力存在于社会组织在互动过程中的整合和人的个人能动性的发挥这个“双线汇合”的过程之中,

5 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内容和人的主观性的二元统一的过程。○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宣言》甚至比圣经《新约》更具有强大的启迪性和感召力,由于它比圣经更具有世俗性,所以它也就更能够有力地激励人们为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理想社会而斗争。 美国日裔著名学者、曾经写过影响很大的《历史的终结》的福山,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我相信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有一个普遍的进程”。

因此,正如有人所说,“在当代世界,对马克思一无所知,等于半个文盲。” 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发挥了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论,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中国党,才有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马克思

7

主义是我们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个根本不能丢。坚持马克思主义,能够保持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党和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既有工具理性的意义,更有价值理性的意义。它可以为党和人民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各项工作、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科学的指导。这是我们现在和今后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理由。 譬如,在中国民主特别是在红军时期,反动势力极其强大。力量十分弱小,胜利前景相当渺茫。等早期者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社会主义和主义前景,同时它又以苏维埃为现实榜样,这个样板又是可触可及的。因此,与一般的农民造反不同,等者不是随遇而安,不是胜骄败馁,而是愈挫愈勇,坚韧不拔,直至夺取全国胜利。

再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它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忽视公正和公平。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取向,就是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两者的适当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王绍光指出,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但在90年代末期市场原则开始席卷非经济领域,大有成为整合社会生活机制的势头。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在社会市场里,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将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

8

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社会显示,中国既有政治意愿也有财政能力来充当社会市场的助产士,虽然无论在意愿

6这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还是能力上,两者都有待加强。○在当代世界包括中国,

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或缺。

一些人不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它们不讲马克思主义,不是也搞得很好吗?我们整天讲马克思主义,又说得那么复杂,不讲它不行吗? 我认为,西方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因为它们强调信仰自由,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大致相同的价值理念,主要是自由、民主、互助、这样一些基本理念。我们的情况与他们有很大不同。

中国党作为一个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否则,必然是一盘散沙,党将不党,国将不国。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创新成果)。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深入党心、民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是我们建构这个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相比,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还是儒学或是什么宗教)能够充当这一重任。诚然,在马克思、列宁等人的学说中,也有某些过时的甚至错误的成分,但它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世界观是正确的,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指导思想。其实,任何思想体系都会有某种不足。譬如,教中就有不少荒谬的东西,可是,西方国家并没有简单地抛弃它,而是进行宗教改革,使其世俗化,与现实生活相容,并且强化了它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教在当代西方仍然展现着很强的生机。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固然不宜同教简单类比。但是,如果借口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过时了而轻视马克思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使之不断得到新的解释和建构,从而发挥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巨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而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假如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我们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我们

9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无法进行,人民利益就要受到严重损害。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政治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总之,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的统一来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当然,这是指科学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的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每个人)谋利益。 结合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注①。 ○

2[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 版): 下卷[M].高鸿叶, 等○

译.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第1290页。

3 [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 上卷,林骧华等译。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第28页。

4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5陈华兴《吉登斯政治哲学的基本评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5年(3), 第72~○74页。

6王绍光《大转型: 19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1)第○

129~148页。

作者简介:鲁建彬,男,江苏泰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7电信(1)班学生。

联系方式:(210044)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509信箱。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