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江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江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来源:九壹网
综  合/257

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

江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胡 云 单联民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也为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战略机遇。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引导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新农村建设;探析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4-257-02作 者:胡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单联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部、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是社会责任

也是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首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的绝大多数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其次,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农村工业的主要力量;第三,各行各业的非公有制经济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农村建设,支持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富裕;第四,改变传统的家庭农户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发展新兴的现代农业企业,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以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为主。因此,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主导力量是,而一个最主要的社会参与力量就是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社会责任,也是发展机遇。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关于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推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不断调整并向农村倾斜,国家将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社会各个方面将更加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事业,这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明了重要投资方向,创造了重要投资机遇;同时,新农村建设壮大了农业、富裕了农民,它必将带来需求的不断扩大、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这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发展农村中小工业、开拓农村商品市场、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各项社会服务事业,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

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渠道;农户家庭生产组织的变革、农业生产

经营方式的改变,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完全可以肯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将是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的过程。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中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仅靠国有企业,是难以想象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市场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等特点,是农民天然的就业。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非公有制经济是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力量兴办的二、三产业构成了小城镇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小城镇和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民住房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造福桑梓”也是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创业的内在动力和乡土乡情的自然流露。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慷慨解囊扶贫帮困、关爱老幼、修路铺桥、资助农村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回报家乡、造福社会,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者。从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仅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同时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依靠敏锐的市场意识、先进的经营理念、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成为农村中的“先富群体”。他们的创业经历是一种典型的示范、无声的激励,影响和带动当地农民群众加快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勤劳致富的本领。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农村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在全省民主选举出来的村支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些“先富群体”经历多年的商海搏击,具有较一般农民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与当地、和社会各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当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积极为所在村办实事、解难题,理

“蓄水池”“发展企业258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清发展思路,协助村两委会工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市场经济意识强、面向外部世界广,很大程度上成为农村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为封闭了数千年的广大的农民群众带来大量的物质实惠和精神利益。这些,都构成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相当多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政议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

三、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新领域新方式新途径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江西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目前,江西已经拥有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要着力培育更多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非公有制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进一步把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互动,实现双赢。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帮助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推广非公有制经济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达到“建设一个项目,建成一片基地,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效果。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非公有制经济要在广大农民中传播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广泛地为农民栽培、加工、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批农村优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后劲。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优势,在农民中开展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活动,造就一大批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要以引进示范为切入点,以完善推广体系为依托,结合地区特色,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尤其要重视走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农业“发展道路,改变过去农业生产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实现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益;有利于拓宽农业发展新领域和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美化农村环境,提升农业文化和产业层次,推进新农村建设。江西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休闲观光农业在江西也是方兴未艾,前景看好。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

大投资力度,改变江西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水平较低、设施不足、卫生条件差、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发展休闲农庄、乡村俱乐部、产业庄园等综合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江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之将成为进一步优化江西农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成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新途径。

参与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便捷高效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主性的产销团体,共同从事资材采购、设施设备利用、产销作业及共同运销,以获取规模经济,降低农业营运成本。帮助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推进农村交易市场、批发市场的升级

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加快农业标准

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数量的问题。因而必须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这种转移不可能完全靠国家投入来解决,很大程度上要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来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不少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务工门槛较低;同时,由于乡土观念,农民群众也希望“离土不离乡”到当地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就业。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既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应有之义,又是企业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招收农民工,进一步保护其合法权益,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关爱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

捐助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扶危救困、热心公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自觉地把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者”。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经营企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慈善济民”的传统美德,以解决农民基本生活困难、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为己任,积极开展扶贫、救灾、助学、助残、助医等活动,捐资支持农村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修建小学、敬老院、文化站、卫生室等,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进农村面貌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4日

[2]《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6期

[3]《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特区经济》,2006年08期

(责任编辑:帅时远)

“生产、“扶贫救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