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2)

《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2)

来源:九壹网
一、患者,男性,70岁,因轻度偏瘫、失语两天入院。患者既往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史。脑CT检查见左侧额叶、颞叶部位脑实质中出现数个低密度病灶。脑MRI(磁共振)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近端管腔狭窄,脑血管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减少。临床诊断为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额叶、颞叶部位脑梗死。 请回答下面问题: 1、

根据病情资料,受累脑组织可能发生了哪些病理变化?

① 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逐渐缩窄,脑细胞可发生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

性色素沉着(脂褐素);

②脑梗死导致脑发生液化性坏死(脑软化)。

2、脑组织受损死亡后如何再生修复?

答:神经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几乎不具有再生能力,故坏死后不可再生,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瘢痕(类似肉芽组织)取代、机化与包裹坏死脑组织,实现不完全修复。

二、患者,男性,34岁,建筑工人。中午在工地食用盒饭后,继续工作约1h,突感下腹部疼痛,伴恶心、不适,去厕所解稀便后自觉好转,遂回家休息,并口服两片黄连素。下午4点钟,患者出现多次反复水样腹泻,伴恶心、呕吐及发热,来院急诊。体查:体温38.5℃,中下腹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大便检查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脓细胞,伴粘液及片状膜样物。医生即给予输液,加入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病情缓解。

1、患者肠道病变的病理诊断是什么?显微镜下肠道会有哪些病变? 病理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

显微镜下改变:患者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在黏膜层内浸润,有大量黏液渗出,黏膜浅层部分黏膜上层和腺体坏死脱落,并伴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在坏死黏膜表面,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坏死黏膜上皮和红细胞混合形成一层膜样结构。黏膜下层也明显充血、水肿及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病变的发生发展如何?为什么大便中有片状膜样物?

病变发生发展:患者因食用不洁食物,引起痢疾杆菌感染。当人体因抵抗力下降及细菌数量较多时,细菌就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不断繁殖,释放毒素,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肠黏膜炎症和黏膜上皮坏死,并有大量黏液渗出,加上炎

症刺激引起肠道蠕动加强,产生水样腹泻。由于细菌内毒素大量释放,可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状,出现发热、恶心及全身不适等表现。

大便中有片状膜样物出现是因为痢疾杆菌引起的炎症中,同时有大量内毒素作用,使局部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强,在黏膜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并与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一起形成假膜,故又称为假膜性肠炎。在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酶体酶作用,以及肠道蠕动影响下,腹泻中部分假膜可不规则脱落。

三、患者,男性,56岁。因咳嗽、呼吸急促入院。入院后发现右侧胸腔有积液,行胸腔穿刺6小时后死亡。尸检见右侧胸膜广泛粘连,胸腔有茶色液体500ml,胸膜脏层和壁层表面有多个0.5~3cm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较硬,同侧下肺叶的外周部见1个直径4cm灰白色硬脆的肿块,边界不清楚,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粘连。镜下观,肺部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呈不规则巢状,细胞大,且大小不等,胞质丰富,核大深染,见多核及畸形核,有较多的病理性核,间质为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右侧肺门淋巴结结构被肿瘤破坏,肿瘤的镜下特点与肺部包块相似,胸膜和膈肌表面的肿瘤镜下结构也相似。

1、本病的诊断是什么?为何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本病例诊断为肺癌。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40岁以上多见。本例肺癌发生于外周部,组织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呈不规则巢状;细胞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且大小不等,核大深染,见多核及畸形核,有较多病理性核。本例肺癌恶性程度高,经淋巴道转移到同侧肺门淋巴结,使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大。转移瘤与原发癌的镜下特点相似。

2、为何右侧胸膜和膈肌表面出现多个结节?右侧胸腔积液是如何引起的? 由于肺癌靠近外周部,破坏肺膜而发生胸腔的种植性转移,在胸膜的脏壁两层表面和膈肌表面形成多个转移瘤结节。因浆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瘤栓阻塞,或胸膜受恶性肿瘤刺激,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漏出增多,加上恶性肿瘤细胞破坏血管引起出血,故引起右侧胸腔血性(茶色)积液。 诊断:1、外周型肺癌 2、呼吸衰竭 诊断依据: 1、 2、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急促。 影像学检查:CT:胸腔积液

3、 尸体解剖:肉眼、镜下观察所见。

四、患者,男性,16岁,因外伤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入院。行脾切除及输血、输液治疗,术后恢复尚好。入院第3天发现左下肢轻度浮肿、疼痛,进行性加重,主治医生在检查后嘱抬高左下肢,并进行溶栓治疗。第二天中午坐起吃饭时突然胸痛、呼吸急促,迅速死亡。尸检见一长条血栓骑跨阻塞于左、右肺动脉干。 1、阻塞左、右肺动脉的血栓可能来自何处?怎样运行至肺?

该病例为肺动脉血栓栓塞,根据病史,患者左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提示左下肢深静脉内有血栓形成,故阻塞左、右肺动脉干的血栓极可能来自左下肢深静脉脱落的血栓,栓子经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流进右心,经肺动脉主干栓塞与左、右肺动脉干。 2、左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与坐起进餐及胸痛、呼吸急促、猝死有何因果关系? 患者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随着血栓逐渐增大使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左下肢淤血肿胀,并进行性加重。坐起进餐时,体位突然改变引起股静脉内血栓脱落,血栓血流方向运行至肺,栓塞于肺动脉主干,引起胸痛、呼吸急促、猝死。 3、分析该例患者猝死的主要机制。

猝死机制如下:(1)肺循环机械性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栓塞时,肺动脉内阻力急剧增加,致急性右心衰竭;(2)肺栓塞刺激迷走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的痉挛,致发生急性右心衰竭和窒息;(3)血栓栓子中的血小板释放5-HT及血栓素A2,亦可引起冠状动脉、肺和支气管动脉广泛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和肺循环进一步衰竭。 诊断: 1、 2、

脾破裂 肺动脉栓塞

诊断依据: 1、 2、 3、

临床表现:突然胸痛、呼吸急促、猝死。

过往史:失血性休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尸体解剖:左右肺动脉干血栓栓塞。

五、患者,男性,59岁,因突然昏迷2小时入院。

患者10年前发现有高血压病,近年来常感心悸,尤以体力活动时为著。今日上午在田间劳动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入院检查:体温38℃,脉搏60次/分,呼吸16/分,血压219/120mmHg。神志昏迷,颈项稍强直。心尖搏动明显,呈抬举样,心浊音界向左略扩大,律齐,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左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5×109/L,N 0.80,L 0.20。头颅CT扫描示右基底核区及脑室内高密度影。入院治疗疗效不明显,患者终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尸体解剖:心脏增大约为死者右拳1.5倍,左心室壁显著增厚,达2.0cm,乳头肌增粗。镜下观,心肌纤维明显变粗,核亦肥大。脑右侧内囊处可见4cm×3cm ×3cm的血肿,脑室内见大量凝血块,桥脑、中脑部分区域亦见出血灶。 1、本案例病理诊断是什么?

(1)高血压病:主要依据时患者血压219/120mmHg>140/90mmHg。尸体解剖发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等表现。但是本案例未提供显微镜下细、小动脉硬化的信息。

(2)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依据是尸体解剖发现心脏增大约为右拳1.5倍,左心室壁显著增厚2.0cm,乳头肌增粗。镜下观,心肌纤维明显变粗,核肥大,其他证据为近年来常感心悸,以体力活动时为著,心尖搏动明显,呈抬举样,心浊音界向左略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等。

(3)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依据是尸体解剖发现脑右侧内囊处可见

4cm×3cm×3cm的血肿,脑室内见大量凝血块,桥脑、中脑部分区域亦见出血灶;其他证据有在田间劳动时突然跌倒,不省人事,神志昏迷,颈项强直等。 2、什么是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以全身细动脉玻璃样变和小动脉纤维化为病理特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血管疾病。

3、高血压病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本例哪些组织、器官明显受高血压病的影响?

高血压病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管腔变窄使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和血液供应下降,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压力性或缺血性病变。本例心脏和脑组织受高血压病的影响,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者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诊断: 1、

高血压病

2、 3、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脑出血

诊断依据: 1、 2、 3、

临床表现:心悸,尤以体力活动时为著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示右基底核区及脑室内高密度影

尸体解剖:心脏增大约为死者右拳1.5倍,左心室壁显著增厚,达2.0cm,乳头肌增粗

六, 患者,男性,56岁。因咳嗽、呼吸急促入院。入院后发现右侧胸腔有积液,行胸腔穿刺6小时后死亡。尸检见右侧胸膜广泛粘连,胸腔有茶色液体500ml,胸膜脏层和壁层表面有多个0.5~3cm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较硬,同侧下肺叶的外周部见1个直径4cm灰白色硬脆的肿块,边界不清楚,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粘连。镜下观,肺部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呈不规则巢状,细胞大,且大小不等,胞质丰富,核大深染,见多核及畸形核,有较多的病理性核,间质为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右侧肺门淋巴结结构被肿瘤破坏,肿瘤的镜下特点与肺部包块相似,胸膜和膈肌表面的肿瘤镜下结构也相似。 请回答下面问题: 1、

本病的诊断是什么?为何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答:本病例诊断为肺癌。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40岁以上多见。本例肺癌发生于外周部,组织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紊乱,呈不规则巢状;细胞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且大小不等,核大深染,见多核及畸形核,有较多病理性核。本例肺癌恶性程度高,经淋巴道转移到同侧肺门淋巴结,使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大。转移瘤与原发癌的镜下特点相似。 2、

为何右侧胸膜和膈肌表面出现多个结节?右侧胸腔积液是如何引起的?

答:由于肺癌靠近外周部,破坏肺膜而发生胸腔的种植性转移,在胸膜的脏壁两层表面和膈肌表面形成多个转移瘤结节。因浆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瘤栓阻塞,或胸膜受恶性肿瘤刺激,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漏出增多,加上恶性肿瘤细胞破坏血管引起出血,故引起右侧胸腔血性(茶色)积液。 诊断:

1、外周型肺癌 2、呼吸衰竭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咳嗽、呼吸急促。 2、影像学检查: CT:胸腔积液; 3、尸体解剖:肉眼、镜下观察所见。

七、患者35岁,男性,卡车司机。入院前5天感到头痛发冷,在卫生所就诊,服用感冒药后无明显改善,体温逐渐升高,咳嗽、咳铁锈色痰,胸部有刺痛。

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12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0/48mmHg。叩诊左上肺实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5×109/L,中性粒细胞占0.90,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上肺阴影(图7-1,图7-2),痰液查见革兰氏阳性菌。入院后病情很快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解剖:中年男子尸体,身长175cm,体重70k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在躯干、四肢皮肤与眼睑结膜、口腔黏膜可见瘀点。胸腔及肺脏:左肺重1100g,右肺重470g(正常成人左肺重325~480g;右肺重360~570g);左上叶实变,切面呈灰黄色而干燥,并有无数针头大小的颗粒状物突起,呈现粗糙感(大体与镜下改变参见图7-3,图7-4);左侧胸腔可见少量淡黄色略混浊的液体。脾脏重185g,体积增大,切面外翻,脾髓质易刮下,镜下红髓充血,并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 2、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请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是大叶性肺炎?

2、大叶性肺炎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大叶性肺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4、大叶性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病变特点、临床表现之间有何关联?

5、大叶性肺炎常见的合并症有哪些?本案例的死因是什么?

本例患者感染肺炎链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早期因毒血症,头痛发冷、发热,呼吸加快,肺泡腔内的红细胞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使痰液呈铁锈色。病变波及胸膜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使患者感到胸痛。感染进一步加重,细菌进入血流,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而导致病人死亡。此例为严重的病例,目前在临床上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叶性肺炎少有上述典型的四期经过,也较少引起死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