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东 省
仁化县养殖水域渔业发展规划
(2009~2015~2020年)
仁化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二OO九年三月二十日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水域资源状况 第二节 气候与水文特点 第三节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第二章 渔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渔业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潜力 第四节 渔业发展前景展望 第三章 渔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2009~2015~2020年) 第四节 发展重点及重点项目建设
第五节 渔业发展规划
第四章 渔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规划实施措施 第二节 保障措施
前 言
仁化县养鱼历史悠久。县内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养殖条件优越。近年来渔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6918吨,水产品总产值7021万元,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例逐年提高。仁化县地处粤北山区北部,境内池塘、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面广阔。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781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为1094公顷、山塘、水库养殖面积687公顷。江河经济鱼类150多种,这些资源为发展渔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仁化县委、县历来重视渔业生产,认真落实有关渔业各项方
针,并采取一系列扶持渔业生产的措施,促进我县渔业生产的发展。
但我县在渔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水资源受到污染,内河捕捞强度过大,资源减少,养殖鱼类档次不高,产品质量不过硬,名优品种比较少,区域特色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为了加强我县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编制《仁化县养殖水域渔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淡水养殖业和淡水捕捞业,重点是淡水养殖业。本规划期间为2009~2020年,重点为2009~2015年。
第一章 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综合评价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水域资源状况
一、地理位臵与行政区划
仁化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的东北地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邻南雄市、江西省大余、崇义县;西连乐昌市;南与浈江区、曲江区接壤;北与湖南汝城县相依。全县辖10个镇,1个街道,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
二、水域概况 1、河流
本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15条,其中长江河、塘村河、城口河汇入锦江河上游;董塘河、澌溪河汇入锦江河下游,形成水网流入浈江。
2、山塘水库
山塘水库比较多,据统计,全县山塘水库面积687公顷,其中:山塘339公顷,水库348公顷。
3、池塘
据2008年年报统计,全县池塘养殖面积为1094公顷。 本县多数鱼塘集中在丘陵平原地区,池塘养殖为我县渔业的主导养殖。
第二节 气候与水文特点
一、气候概况 (一)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是19.6℃,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是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达28.4℃,极端最高为40℃,极端最低-5.4℃。年平均无霜期为297天左右。
(二)降雨量
年降雨量18.3毫米,春末夏初雨量集中。4-9月总雨量占全年总雨量的70%,10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占全年降雨量的30%。
第三节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一、浮游生物、底栖动物
境内具有丰富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据统计,有180多种浮游生物。据调查,我县有底栖动物60多种,底栖动
物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数量高值出现在春季,低值出现在秋季;而生物量高值出现在冬季,低值出现在秋季。
二、鱼类
据调查有150多种鱼类,其中水产增养殖鱼类有:草鱼Ceenopn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ulmichthys molitris、鳙鱼Aristicnthys nobilis、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乌鳢Channa sp、月鳢Channa usiatica、鳜鱼Siniperca chautsi、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南方大口鲶
Silurusmeriaion alis、三角鲂 Megalobrama sp、黄颡鱼Pelteobagrug fluviaraco、罗非鱼Yilapia sp、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ai、加洲鲈鱼Micropterus salnoiaes、班鳠Mystus guttatus、胡子鲶Clarias fuscus、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太阳鱼 Lepomis sp、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reformis等。
三、其他水产动物
有丰富的其它水产动物,如蛙类、龟类、蛇类、鲵类等。这些水产动物,经济价值高,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产品。但天然资源受到乱捉滥捕,数量呈减少趋势。目前我县不少渔民对这些水生动物进行人工养殖,既保护了这些种群,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第二章 渔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渔业的发展与现状
一、淡水养殖的发展
池塘养殖是淡水养殖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面积占整个养殖面积的60%以上,产量占整个养殖产量的70%以上,除池塘养殖外,还有山塘养殖、水库养殖等。
池塘养殖已由过去的以草、鲢、鳙、鲤、鲫、罗非鱼等鱼类为主要养殖品种,向以优质鱼类为主要养殖品种发展,如鲶鱼、光倒刺鲃、三角鲂、鳜鱼、鳢鱼、甲鱼等,产量也比过去大幅提高, 2008年仁化县池塘养殖面积1094公顷,池塘养殖产量4145吨。
二、渔业养殖的现状
(一)水产养殖生产状况
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为1781公顷,其中:池塘1094公顷、山塘339公顷、水库348公顷;总产量为6918吨,其中:淡水捕捞1581吨,淡水养殖5337吨(池塘4145吨、山塘水库1192吨)。
1、池塘养殖
主要养殖品种有:草鱼、青鱼、鳙、鲢、鲫、鲤、鲶鱼、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光倒刺鲃、三角鲂、团头鲂、鲈鱼、鲮鱼、黄桑鱼、鳜鱼、鳢鱼、甲鱼等,池塘养殖是一项具有投资少、周期短、投工少、收益大、生产稳定的渔业生产方式。由于我县是个山区县,全县池塘不少存在“浅、漏、瘦、小”等现象,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并难以大面积推广高产技术措施。
2、山塘、水库养殖
主要养殖品种有草鱼、鳙、鲢、青鱼、鲫、三角鲂、淡水白鲳、光倒刺鲃、罗非鱼等,我县的山塘、水库养殖大多是采用人工放养方式。
3、江河鱼类资源保护
我县地处亚热季风区内,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众多的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衍,是难得的天然种质资源库。但由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鱼、毒鱼、炸鱼现象屡禁不止,人工捕捞过度,人为拦河筑坝从而切断鱼类洄游、产卵路线等,使具有开发价值的良好种质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天然渔业生物资源存量明显下降,天然苗种场丧失了原有功能。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水产养殖水平不高
我县主要水产养殖水域是池塘,而池塘多数处于村前屋后,由于养殖者仍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小规模生产形式为主,自身缺乏资金技术,投入少,多年都较少对池塘加以改造,造成池塘淤泥多、塘基窄、面积小、池塘养殖产量低,2008年全县池塘平均产量为252kg。山塘、水库的渔业生产亦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山塘、水库都没有综合利用,属于粗放式养殖,养殖产量不高。
二、江河水产资源增养殖难度较大
我县气候环境良好,土地肥沃,山林茂盛,水资源丰富,且河流落差大,兴建了很多水力发电站。但由于电站拦河蓄水修筑大坝,从而切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破坏了鱼类的天然产卵场,从而严重地影响了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多年来,各电站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建设鱼类洄游通道,对渔业资源生长环境的破坏较大。另外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县水产养殖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分开销售难以监管,食品安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种苗和渔药生产销售不够规范,监管不够到位,市场以假乱真,以劣充优时有发生;饲料厂家有的不求质量,甚至滥用抗生素和
禁用的添加剂;养殖者滥用药物,甚至使用禁用药物,造成水产品药残,并污染养殖环境,造成了水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影响了群众对某些水产品消费者的信心,也影响了水产品生产的发展。
本县鱼塘基础条件较差,养殖户的无公害生产和质量安全意识较薄弱,规范化养殖技术未能落实于养殖生产的全过程,这不仅导致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会使养殖环境恶化,诱发病害,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四、种苗体系建设不健全
我县鱼苗鱼种场始建于1963年,承担我县主要水产品养殖品种的种苗培育、繁殖、试验、示范等,同时引进优良新品种,但县鱼苗鱼种场基地建设薄弱,基础较差,养殖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第三节 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潜力
一、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仁化县的渔业严格地贯彻执行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渔业的相关规定,淡水养殖发挥区域和资源的优势,坚持走优质、高效、高产的发展路子,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严峻的形势。
(一) 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县水产品数量已能满足我县市场的需求,“吃鱼难”问题早已解决,已有剩余水产品销往外地市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对品种、价格、品质方面要求高,更注重安全、环保和无公害,随着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今后对水产品生产者的规范生产和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不
仅在品种上做到人无我有,而且在品质上做到人次我优;坚持从鱼卵到商品鱼实行无公害生产,以质量求生存,以技术和管理求效益。因此我县的渔业生产必须转变观念,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小型分散经营模式,形成区域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才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降低经营成本,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
2、科技创新要求更为紧迫
渔业发展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提高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严峻形势,诸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水产科技及其创新成果的取得和应用。必须思想着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在名特优新水产种苗引进、驯化、繁殖规模生产上加大投入,突破瓶颈技术,在无公害体系建设上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形成连片区域化规模,在水产加工方面有所突破,以期带动养殖业的发展。力争3-5年内在水产品质量、档次及效益上有明显的提升,在渔业生态环境上显著优化,力争在省内渔业的市场竞争上处于主动有利地位。
(二)渔业发展面临的国外形势
我县是山区,水产养殖的产量比珠三角各市相对少得多,产品的外销也少,但我省养殖发达地区鳗鲡、对虾、罗非鱼是出口优势产品,其面临的国外水产流通形势也会间接地影响到我省内部的水产品价格与流通,从而影响了我县相关产品生产与发展。因此了解当前国外水产品的贸易状况,对我县水产域利用及渔业发展殊属必要。
二、渔业发展潜力
(一)捕捞渔业的发展潜力
我县河流众多,水质肥沃,是鱼虾优良的繁殖和肥育场所,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河鲜,今后通过有计划的人工增殖放流,针对性的繁殖保护,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措施,江河的渔业资源就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1、生产场地利用和提高养殖产量的潜力
我县是山区县,有很多山坑可开发作山塘养殖;水力发电的开发,形成了很多山塘,池塘的标准化整治,可扩大池塘面积,我县的养殖面积今后有所扩大。
我县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这一产量与珠三角产量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提高养殖产量有很大的潜力。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抓好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的排灌系统,改良养殖水体的水质;二是投放优质、高产的鱼种;三是抓好管理,预防鱼病。我县水产养殖的增产潜力是很大。
2、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利用潜力
仁化县处于亚热带,但气候条件明显与省内东西两翼和珠三角不同,北部冬季有短期结冰,偶亦飘雪,故我市既可养殖亚热带鱼类,也可以养殖亚冷水性鱼类。我县还有不少的温泉,既可作为热带水产品种的越冬场所,也可以利用以饲料喜温种类,延长生长期。全县水域总体上水质良好,有利于实现水产品的无公害化,优质的绿色或有机水产品的生产条件很好,这将为产品升级增值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县淡水鱼类约有150多种,鱼类资源丰富。天然水体中的水质肥沃,浮游生活和底栖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为增养殖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3、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潜力
我县是全国旅游城县,流动人口较多,水产品消费潜在市场很大。本县又与江西、湖南接壤,部分水产品现已有外销。今后随着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流动渠道的畅通无疑会促进我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这为我县的渔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
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人口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除了对食用鱼的需求外,也会促进观赏鱼的养殖和休闲渔业的发展。
第四节 渔业发展前景展望
我县水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与当前县内外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长期的趋势看,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增长。
未来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呈逐步增长态势,其决定因素:一是人口增长;二是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三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对水产品的消费将日益增长。
我县的水产品中,江河捞捕所占的比重较低。因此对水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靠水产养殖业来解决。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我县今后水产品结构的优化,价格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认识和把握上述渔业发展的未来机遇,我县渔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动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渔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1、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上,优化养殖业结构
我县今后水产养殖的发展,必须要调整养殖结构,增大优质品种比例,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有计划地将分散经营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将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和管理转变。适度提高产量是养殖业
内部发展趋势,也是市场发展的需求,我县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加大惠渔力度,促进池塘的标准化建设,为单位面积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2、发展观赏鱼养殖和休闲渔业
观赏鱼养殖是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值和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很高。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带动观赏鱼养殖业的发展。目前我县观赏鱼的养殖少,今后要加强行业细分引导和科技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人口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除了对食用鱼的旺盛需求外,也会促进观赏鱼的养殖和休闲渔业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休闲渔业应运而生,我们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兴办生态渔业、游钓业,有条件地将水产养殖业与休闲渔业相结合,其经济效益会相当可观。可以预期我县休闲渔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提高水产品质量及市场的竞争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今后中长期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渔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量增长速度上,今后随着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居民消费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国内市场对水产品质和量的需求将更旺盛。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水产品品种的结构,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我县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我县渔业的区位优势,促使我县渔业发展。
第三章 渔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强化和完善渔业支持、措施,充分发挥我县渔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突出水产养殖的发展重点,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优化水产品的品种结构,稳定和适度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全面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巩固和提高我县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把我县建设成韶关市的渔业大县和渔业强县,大力提高我县渔(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我县中长期渔业发展规划,包括总体发展目标、区域布局、主体功能区等规划,是以我县的自然资源属性为基础,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总体规划尽量谋求一致。渔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决定其自身的发展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同时,我县渔业在经济增长、粮食安全、建设小康、提高营养水平、稳定和活跃市,提供优质食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可靠的产业之一,因此,渔业发展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还应采取措施,采取整治改善池塘基础设施,健康养殖综合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保证水产品总产量的适度增长。池塘养殖、山塘养殖、水库养殖是我县渔业的重点,池塘单位面积产值高于粮田,其单位面积蛋白质产出远高于粮食,应象保护耕地一样重视池塘的保护,继续发挥其对农民增加收入,稳定食品市场物价,改善居民营养结构的作用。
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渔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县是山区县,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包括渔业生物资源很丰富,渔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必须融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系之中。我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水产增养殖环境良好稳定,为此一方面必须依靠增养殖外部环境的治理,对来自工业与生活污染的处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本身外于健康状态,杜绝因使用渔药、饲料、肥料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排放。发展水产增养殖应充分考虑保护水利设施安全,河口泄洪,不污染水环境。国家对资源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无疑会给我县水产增养殖业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抓住机遇,加强渔业生产水域的重点整治,规范养殖,努力实行以适宜养殖和健康养殖为基础的生态养殖、集约式养殖,实行无公害化生产,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养殖品种,突出生产和管理技术创新,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益水平,从而使渔业发展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市场导向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
我县大部分水产品面向本地市场,只有部分水产品打入外地市场。因此在规划渔业发展时,既要着眼外地市场,更要考虑本地市场,同时由于水产品市场是动态的,因此在瞄准现实市场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潜在市场的动向。在渔业发展中要根据市场的形势充分发挥的宏观作用,在引导和财政扶持上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增加渔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相关科技的投入,加强渔业产品及投入品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的监测预警,遏制渔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以利渔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原则
根据水产品市场需求的形势,“吃鱼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日趋严格,只有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才能具有较好的效益。必须把水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两大质量要素臵于产业的突出位臵,采取严格的生产管理和科学的技术措施,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产品质量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问题,从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入手,以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为重点,在现有国家、行业、地方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基础上,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使我县水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
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渔业的效益水平,也是促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改革开放30年我县取得很大的成绩,突出体现在产品数量的快速增加。而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等新的历史任务要求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在质量和效益上有新的突破。今后中长期我县渔业发展必须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在产品多元化、品种优质化、渔业功能多样化上进行综合开发,使我县渔业产量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渔业的生产功能和生活、文化功能显著加强。
第三节 发展目标(2009~2015~2020年)
经过12年的发展,至2020年,实现仁化县渔业的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渔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发展速度和渔业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优质水产品比例达到90%以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渔业格局,渔业的生产功能大大加强,生态功能,旅游休闲功能进一步体现,生产全面实现无公害化,质量效益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一、发展目标 1、水产品总产量
至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8505吨,比2008年增长22.9%,年递增3%;其中:捕捞量1600吨,比2008年增长1.2%;养殖产量6905吨,比2008年增长29.3%;池塘养鱼面积1126公顷,比2008年增加2.9%。
至2020年,全县水产品产量9860吨,比2015年增长15.9%,年递增3%,其中:捕捞产量1650吨,比2015年增长3.1%;养殖产量8210吨,比2015年增长18.9%;池塘养鱼面积1150公顷,比2015年增加2. 1%
2、优质品种养殖比例
至2015年,全县优质品种养殖面积从2008年350公顷增至900公顷,优质品种养殖面积由2008年占总面积32%增加到80%,至2020年,优质品种养殖面积增加至1035公顷,养殖面积比例增加至90%。
3、水产品总产值
至2015年, 全县水产品总产值由2008年7021万元增加至32万元,增加27.2%,年递增3.5%,至2020年水产品产值增加至10608万元。比2015年增加18.7%,年递增3.5%。
二、确定发展目标的依据
1、捕捞产量:我县2008年捕捞产量为1581吨,今后,对江河的鱼类资源继续采取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使之得到可持续利用。同时重点对县内江河进行鱼类繁殖保护和增殖放流,至2015年、2020年捕捞量分别比2008年提高1.2%和3%,分别增至1600吨和1650吨的产量水平。
2、养殖产量:我县的养殖产量来源于池塘,山塘、水库,而我县池塘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山塘、水库的面积略有增加,所以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单产的提高。单产的提高
途径一是整治池塘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山塘、水库鱼种放养量,二是实施以“水、种、饵、密、混、轮、防、管”等高产养殖技术。
3、优质品种养殖面积:我县2008年统计结果,优质品种养殖面积350公顷,占总养殖面积32%,比例不高。优质品种的生产主要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不能盲目、一哄而上。确定优质品种生产发展目标主要以居民的收入增长和购买力提高速度为依据。
第四节 发展重点及重点项目建设
一、发展重点
根据我县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的要求,从我县渔业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潜力出发,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池塘养殖为主,山塘水库养殖相结合,全面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各类水域的渔业资源,确保2015、2020年我县渔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县渔业发展的重点是:
1、从产业发展格局上,以四大家鱼、优质鱼养殖为发展重点,并开展培育观赏鱼养殖,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渔业,加强江河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
2、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开发优质鱼品种和四大家鱼养殖区(丹霞、董塘、石塘、大桥、周田、黄坑镇)
3、在优质品种养殖上,根据市场的要求,保持三角鲂、光倒刺鲃、优质罗非鱼等原有优势品种养殖,拓展新的名优新特品种如笋壳鱼、中华倒刺鲃、宝石鲈等的养殖,打造优质高效的水产品强势地位。
4、加快实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等健康养殖技术,逐步在我县建立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
改良养殖模式,规范生产环境,严格投饲、用药标准,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我县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产量平稳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目标,今后中长期我县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本规划的主要环节,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加大渔业设施和标准化池塘建设。
池塘养殖仍是我县今后生产水产品最主要方式。池塘条件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养殖的生产性能,实践证明通过整治建设标准化池塘可实现产量大幅度增长,并有利于优质鱼类养殖,及进行无公害养殖生产。池塘的整治及标准化建设应列入各级的工作范围,与农田基本建设一同考虑。本规划根据实际2015年前对我县的70%池塘完成标准化建设,2020年前完成余下30%的池塘的标准化建设。
(二)完善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种苗是水产养殖最主要基础。2008年我县生产种苗1亿尾,除满足本县放养需要外,部分销往周边市县,有些优质种苗需从外地调入。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鱼类种质资源开发体系、水产良种生产体系建设,加速县鱼苗鱼种场的建设,以促进我县水产养殖的更好更快的持续发展。
(三)抓好渔业相关环节建设
渔业相关环节的完善和健全是关系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增效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养殖户对饲料和渔药进货渠道不一,质量参差不齐,造成生产效果难以控制,甚至影响到单产的提高和商品产品的质量,渔用药物在水产养殖生产上经常使用,以往由于质量安全缺乏监管,造成用药安全无
法保证。本规划建议在我县建设渔用药物配送中心,确保鱼药的质量安全。
(四)搞好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县渔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加强和配套完善县、镇渔业科技推广网络,为推进我县渔业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县、镇渔业科技网络的建设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目前县、镇二级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必要的设备缺乏等状况。
(五)做好水产资源保护区建设
为保护我县原有物种和自然资源免遭破坏,我县应建立资源保护区,以有效保护我县的原有物种和自然资源。
第五节 渔业发展规划
一、捕捞发展规划
我县2007年捕捞产量1581吨,捕捞主要分布在浈江、锦江等。江河水流量大,天然水域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鱼虾类的繁殖、生长条件较好,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其他河流的水流量小,捕捞量少。
本规划捕捞的产量目标:2015年产量1600吨,比2008年增加与1.2%,2020年产量1650吨,比2015年增加3.1%。为达到规划上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为:一是禁止电鱼、毒鱼、炸鱼等毁灭性违法行为;二是科学地人工放流以增埴鱼类资源,人工放流是增殖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我县江河有大量水草、螺、蚌,天然水体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放流主要鱼类品种:鲢、鳙、草鱼、青鱼、鲤、鲫等。
二、养殖发展规划
我县渔业发展规划从养殖基础条件出发,按照养殖水体的不同划分养殖区,各有发展重点,作出中长期规划如下。
(一)池塘养殖区
该区域是以丘陵平原乡镇组成。即丹霞、董塘、石塘、大桥、周田、黄坑镇等,总水域面积有1246公顷,其中池塘921公顷,山塘292公顷,主要养殖鱼类品种是四大家鱼、鲫鱼、鲤鱼、团头鲂、三角鲂、罗非鱼、鲮鱼、鲶鱼、鲈鱼等。要求养殖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
(二)山塘、水库增养殖区
该区域是以丹霞、石塘、大桥、黄坑、红山镇等乡镇组成,总水域面积有1055公顷,其中山塘210公顷,水库237公顷,主要增养殖的鱼类品种是草鱼、鳙、鲢、三角鲂等,应推广立体式生产方式,投放大规格鱼种,提高鱼产量。另可推广网箱养鱼,主要养殖品种有光倒刺鲃,中华倒刺鲃、三角鲂等,提高经济效益。
(四)家庭养鱼、稻田养鱼区
本区为扶溪、长江、闻韶、城口、红山等镇,该区渔业面积小但都是以传统小规模养殖方式为主,产量不高,应推广先进的池塘养殖鱼技术,改变传统养殖习惯,增加优良养殖品种,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此外,创造条件开展稻田养鱼。
(五)小水体流水养鱼区
该区以山区乡镇为主,利用该区丰富的山坑水资源,地
2
形落差大等自然条件,开展小水体(10m以上水体)流水养鱼的养殖方式,提高渔民的经济收入,引导他们实行氹仔养鱼、流水养鱼,规范技术操作,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特色水产,提高产量,对有条件及有传统的乡镇要建立生态养殖基地。
第四章 发展规划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仁化县渔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充分利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成果,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了我县渔业水域的资源及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全县渔业的发展作出了总体的、全面的中长期规划,本规划对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我县的水产品生产,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为保证本规划顺利实现,特提出如下的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
第一节 规划的实施措施
一、搞好江河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控制江河捕捞量 我县的捕捞作业主要集中在浈江中下游,锦江等。要充分利用本县江河鱼类资源,科学发展江河捕捞业,控制捕捞量的和捕捞规格,避免过度的捕捞,造成鱼类资源衰竭。开展江河渔业资源的增殖,控制污染(工业、生活),并实行人工放流,举办好每年一届的丹霞江河鱼类增殖放流节。对江河捕捞要根据鱼类资源的状况和发展变化来确定科学合理的捕捞量,加强对县内大桥、周田渔业队的管理,控制渔船数量,及提高渔业队对渔业资源保护的意识,使我县的捕捞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的保障体系 (一)养殖种苗生产体系
进一步加强水产种苗生产体系建设,抓好县鱼苗鱼种场的建设,大力发展鱼苗专业户,健全苗种生产的登记和许可制度,全面贯彻《水产种苗管理方法》,规范水产种苗市场,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优良品种,实现驯化、人工
繁殖和大规格种苗培育,发挥水产种苗对养殖业的保障作用。
(二)养殖病害防治体系
病害防治是水产养殖的关健一环,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发挥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的职能,建立鱼病疹断室,添臵鱼病检测仪器设备,对水产养殖病害进行测报,总结和推广病害综合防治经验;开展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培训,防治能力;强化渔用药物的规范管理,普及渔药的规范作用。
我县很多池塘排灌系统不配套,排灌不便,构成死水塘,造成水产病害比较多,流行时间比较长,因此鱼病防治尤为重要。县镇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对鱼病及时监测,做好防治措施,健全病害防治网络,还要防止滥用违禁鱼药,杜绝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
加强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宣传,提高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以“示范效应”促进养殖模式的改进,通过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实施养殖技术规范,并在无公害养殖上发挥作用。
三、建立水产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我县主要养殖四大家鱼,其他名优品种(如三角鲂、光倒刺鲃、鲶鱼、等)的养殖面积得到了发展。为了带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我县应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基地池塘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整治,进排水系统和动力机械配套,并具备水、电、路等基地设施。示范基地要全面推行健康养殖操作规程,重点是加强对养殖生产行为的管理,建立养殖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对苗种、饲料、渔药等投入品和水质环境实行监控,使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
大的提高,在单产水平上也达到高产示范作用。示范基地应创立品牌,进行产品标识,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四、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
认真宣传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监管,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定期对水产品质量进行抽检,此项工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内容,常抓不懈,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
(一)实施“两端监测、全程控制”,对水产亲本、苗种、渔用饲料和渔药质量进行检测。
(二)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三)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水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 五、加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池塘整治
加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性能和养殖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我县的池塘大部分标准低,一、二类塘占比例不大,三、四类池塘占的比例超过50%,必须对小、浅、漏池塘加以整治改造;完善边远地区的山塘、水库养殖基础设施,发挥山塘水库的增产潜力。
第二节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
实现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关系到今后12年我县渔业的发展、水产市场的健康繁荣、也关系到全县渔农的稳定,渔农的增收。 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渔业发展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出与本规划配套的实施方案。
本规划的实施不仅涉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也要大力协调、互相支持,为规划的实施群策群力,为我县渔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业界的民间组织,其协调职能越来越重要,各地根据渔业发展需要,建立起有关渔业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是协会根据产业内部需要,进行生产技术交流与培训、市场预测和产业趋势调查分析,为产业的发展与调整提供依据和指引;二是促进会员平等竞争,遏制竞相压价,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向外推介产品;三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信息交流,开展投资贸易中介,推动产业的发展;四是协调与间的关系,为部门宏观决策,产业制定提供必要的资讯和有力支持。
三、培植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与推行公司+农户型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尽快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市场化、布局区域化的渔业发展新格局,建立一系列专业化水产品生产企业。方式上可采取“公司(工厂)+农户”,“基地公司化”、“基地+农户”,农户联合等形式,逐步实行利益共享机制,订单养殖,合同管理,探索产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联动,产品的质量和收购价格联动。
四、加大渔业开发投入,实施财政扶持
我县渔业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渔业的发展与渔民的增收关系却很大,关于“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的精神(《工作报告》),体现在“三农”支出比去年增加30.27%,我县要强化和完善渔业支持,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在地方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增加对渔业的投入比例,同时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农业
投资项目对我县渔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安排渔业基础设施项目,加大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力度;财政专项资金应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成套技术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加大扶持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支持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
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保障支撑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水产品产量增长,养殖结构优化,质量和效益提升等,与良种、饲料、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科技密切相关,必须把渔业科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科技产业化上来。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建立和健全我县渔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技术推广网络。水产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的科技推广事业,应解决机构不健全,人员不整齐的状况,尽快落实编制人员,给予事业经费和人员待遇,以充分发挥其促进渔业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渔农的技术培训,提高渔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二)加强水产品种改良和引进驯化技术开发研究
渔业的发展即是水产养殖的发展。而目前我县水产养殖品种经过多代养殖,品种性能,抗病能力,生长速度,个体大小均发生不同程度退化,有待通过人工选育改良;还有很多新品种应予引进驯化。加强对县鱼苗鱼种场的建设,改良主要养殖品种,引进驯化新品种,为我县水产养殖提供良种支撑。
(三)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发展绿色渔业
绿色渔业不但要求有健康的产品,保证食品的安全,而且要求有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为此必须加快健康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为发展绿色渔业而努力。
(四)加强水产病害防治和监测预警,提高抗灾保障能力
认真做好病害监测预报,制定科学防治措施。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防灾减灾能力。
主题词:养殖 水域渔业 抄送:县委办,县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仁化县办公室
规划 通知 2010年6月9日印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