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初三第一次段考
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u) 忸捏作态 (dí) 亵渎 未雨绸缪(mó..B. 坍(tān)塌 摇曳 矫揉造作(jiǎo) 自惭形秽 ..C. 箴i) 鸠占雀巢 言(zhēng) 嘟嚷 自吹自擂(lé..D. 广袤o) 积攒 间n) 抽丝剥茧 (mà不容发(jià..【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祖逖”读作“tì”,“忸捏作态”写作“扭捏作态”;C项“箴言”读作“zhēn”,“鸠占雀巢”写作“鸠占鹊巢”;D项“间不容发”读作“ji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行。 ....
B.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做到无负今日、不断学习是增强自身本领的不二法门。 ....
C. 陈丹青教授能言善语,常能断章取义,拓展延伸,在《退步集续编》的签售会现场,他经常是妙语连连。 ....D. 越是大智者越有自知之明,决不会被赞誉冲昏了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断章取义”是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的是引用与原意不符,贬义词。成语的使用与适用对象和语境都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 北京大学写给2017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 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D. 市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8年初,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缺少宾语,在“收缩”后加上宾语“的过程”;C项语序不当,应把“推广”和“宣传”调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将“问题”改为“负担”。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4.将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鲁迅先生说,“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②有的人也曾辛勤播种,但之后就不再耕耘浇灌,任由土壤干涸、万物凋零。
③有的人也曾扬帆起航,但稍遇波浪就退却上岸,自欺欺人地等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④藏于温室、一味等待的旁观者,终将一无所获。 ⑤绚丽的梦境、漂亮的辞藻,并不等同于实际生活。 ⑥栉风沐雨、潜志笃行者,最终必有所成。 A. ③①②④⑥⑤ B. ③②①⑤④⑥ C. ②①⑤④⑥③ D. ②③①④⑥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语意的衔接与连贯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同时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句,分析每句话的含义,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综合来看,本文段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可按照“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结构,利用排除法作答。本文段由生活中的两种现象提出问题,所以②和③应在句子开头,因此排除掉A和C,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得出结论,应是④和⑥,所以排除D,故选择B。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多水的江南是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我看流云慢慢的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D.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A.句子运用的是比喻; B.句子运用的是对偶和夸张; C.句子运用的是拟人;D.语句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好像”不是喻词,没有使用修辞。据此,答案为D。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宋)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6.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词的上片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 B. “初”“易”二字,让人觉得词人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
C. 下片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状态如何呢?它直接表明心情悠闲,神态慵怠。
D. 本词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寂寞的意境。 7. 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格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B. “细细”“叶叶”两组叠词,用“细细”形容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
C. “双燕欲归”,为下句“银屏昨夜微寒”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了,这个景象使词人想到昨夜醉后独自一个人,一种凄凉情绪,落寞情怀,不禁油然而生。
D. 因节序更替、岁月流逝而引发的一丝闲愁,使这首词里,弥漫着萧瑟伤感的悲秋情绪。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C“直接表明心情悠闲,神态慵怠”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应该是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
慵怠。而不是“直接表明”。 【7题详解】
试题分析:D“弥漫着萧瑟伤感的悲秋情绪”对词赏析不正确。”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
②
③
④
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8.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 官吏/相与庆于庭 B. 既而/弥月不雨 C. 今天/不遗斯民 D. 皆/雨之赐也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明年( ) (2)雨( ) (3)适( ) 10.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2)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1. 苏轼把新落成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他的“喜”包括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8. C 9. (1). 第二年 (2). 下雨 (3). 恰巧,刚好 10. (1)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歌唱。
(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
11. 亭落成,和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游玩是一喜;久旱逢雨,百姓生活有了保证,身为父母官,为民而乐、与民同乐,其为二喜。 【解析】 【8题详解】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C项句子意思是“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应断句为“今/天不遗斯民”。 【9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适”是“恰巧,刚好”的意思。 【10题详解】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想与:共同,一起;庭:庭院;市:集市;虽:即使。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题详解】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看出,喜在: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下了一场大雨能有好的年成。即:喜在和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游玩;喜在久旱逢雨,百姓生活有了保证,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选自《苏东坡全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
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古诗文积累。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5)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7)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答案】 (1). (1)不以己悲 (2).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3)雾凇沆砀 (4). (4)沉舟侧畔千帆过 (5). (5)忽复乘舟梦日边 (6). (6)鸡声茅店月 (7). (7)肯将衰朽惜残年 (8). (8)又恐琼楼玉宇 【解析】
【详解】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己、寓、雾、凇、畔、茅、衰”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记叙文阅读
一碗米粉
(1)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2)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
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3)车站的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4)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5)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6)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7)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8)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9)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10)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11)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12)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3.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5. 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16. 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用意何在?
17.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
【答案】13. 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 14. 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著的人。
15.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之情。16. 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7. 参考示例一: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 15年前的那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
参考示例二: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文中的老杨看出父亲丢失钱包的窘态,不仅不收钱,还邀请父亲再来吃他的米粉。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全文围绕“一碗米粉”展开叙述,父亲想吃桂林的米粉,“我”便带他去了。他要找到一家姓杨的店长,后来通过网络终于找到这位店主,并且为父亲做了一碗米粉,父亲也按照当初的约定付了钱。可据此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阅读文章可以得知,十五年前,父亲在桂林因钱包丢失,未能付给杨店主一碗米粉钱,但却承诺下一次来桂林吃米粉时还要吃他家的,并付双倍的价钱。事隔多年,“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专程要“我”陪他去一趟桂林,并千方百计寻找杨店主,最终归还了米粉钱,再一次吃到了杨店主的米粉,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父亲牢记承诺十五年,并最终兑现自己的承诺,表现出他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父亲再次来到桂林,带着“我”四处打听,慢慢寻找了两天才找到杨店主,表现出他是一个坚毅执着
的人。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几经辗转终于找到老杨时的激动。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设置悬念作用的理解。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的一种写法。父亲不去西双版纳,坚持去桂林,让读者心里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会很有兴趣读下去。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此题可以从“感恩”“诚信”“善良”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
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怡,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18. 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19. 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20. 文章第③段和第④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21. 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8. (1)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2)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3)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19. 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0. 不能。理由:因为第三段和第四之间有递进(逻辑)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他们之间存在层次的上递进关系)
21. (1)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2)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3)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1段末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第2段末的“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等句分析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此句运用了典型的例证法外,还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此段的观点句也就是分论点“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论述顺序。第三段论述的是“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第四段论述的是“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从“痛苦、失败”,到“欢乐和盛誉”,自然是一种意思上的递进关系。注意分析“更是”这一词语的意思,这是个表递进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同时这个语段又有道理论据。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结尾,也不例外。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22.阅读下面消息,写一则微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
近日,“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叫“疯妈”。她女儿写有关
“桃花”的作文,却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于是,她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答案】古人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今人是“一心只读应试书”,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此之谓“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应该寻求蜕变吗?也许“甜妈”自己都没认识到,其“包山识花”的“疯狂”举动,其意义远非教孩子“识花”那么简单。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小作文,考查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甜妈”的举动,切实让长在城市的女儿体验到了大自然,使得大自然不再是脑海里的空想,或者电视上的影像,它对于孩子的健康充实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反思当下城市中的基础教育,很多孩子不能够充分亲近大自然,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做出一些解决的举措,使得学生的学习只是局限在书本知识上,实在可惜、遗憾。综合上述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的翅膀,能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达到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苦痛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超越”的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 请以“翅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参考例文 翅膀
大多人认为,只有居住在蓝天白云上的宫殿里,住在里面的美丽“天使”才有那凡人所没有的翅膀。上帝,只把纯洁美丽的翅膀装饰在天使身上,凡人是没有这样的资格。而“天使”这个名,是因为有那凡人梦寐以求的翅膀而取的神圣名称。
而在真理中,其实我们这些凡人,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双翅膀,它也是纯洁美丽。像白云一样的颜色,时时在我们身后紧贴着我们的身躯,在后面闪闪发光。它在类形里属于类,所以便名于“的翅膀”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可以看到的翅膀才叫做有了翅膀,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盲目地去羡慕到人拥
有的,羡慕别人,倒不如自己去追求来得实际”。这句是真理。
所以,在别人拥有事物的同时,自己不要光是羡慕,也不要原地踏步,而是要带着自己身后的“的翅膀”奔跑、奋斗、拼搏、争取和得到了力量,才能使成为实体,不再。才有力气,飞向自己等待以久的地方。
我们这个时候,还不适合飞翔,现在,只适合世间我们所需的力量,和给予我们的力量,在我们身后还没成实体的翅膀时,只怕没有2米高,便会落下。所以,等我们有了力量的翅膀才不怕落下在另一个角度“的翅膀”,它也能给我们冲劲。它犹如我们的一种坚韧不拔意志,契而不舍的精神。它也时刻提醒人们,它需要力量才能高飞,就如做自己遇到困难的事情,只有不断追求、探索、不放弃才有成功的胜算,试都不试的人,注定失败。
那么,就要抓住机会,这样就不用羡慕别人可以拥有翅膀,从而飞向蓝天那间宫殿,自己也可以拥有。我们称它不“勇于追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翅膀”借鸟儿来谈及人生,这是文章主题深化的方式。而当人在生活中也会处于各种环境,人生所处的环境是多方面的,比如:残疾,失败,挫折,坎坷,磨难等等都是人的险恶环境,也有比如优越,富贵等好的环境环境,每个人都可能遇上,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有所作为,就得有一双“翅膀”,这个翅膀是什么?可以是理想,信念,才华,精神,实力等等。 “翅膀”,应是他实现腾飞的方式。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