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来源:九壹网
第6卷第7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Vo1.6 NO.7 2014年7月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Ju1.2014 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蒋兰波 (冷水江市第二中学,湖南冷水江417500) 摘要:传统德育一味强调中小学生思想层面的要求,关于文明礼仪的道德知识讲授多,且大多停留在课堂上,课外 对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训练少,往往大道理讲得多,关于行动的方法技巧讲得少,大部分中小学生无法把社会公认的文明 礼仪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具体文明礼仪行为。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7—0009—02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 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责无旁贷。 要方面。” 文明礼仪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 1.3家庭教育的需要 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道 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父母过分 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 溺爱孩子,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教育又缺乏 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是国民 文明礼仪的系统教育和有效训练,而中小学生可塑性强, 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已成为社 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造成当 会文明的标志。 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语言粗 俗、举止不雅、自私任性、不善团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 l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性格凸显。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已 1.1传承文明的需要 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德育重点工作之一,它 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战国 是中小学生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对于中小学生养成文 时代的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 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展示良好精神风貌,构建和谐学 之。”战国后期的苟子提出“礼论”:“人无礼而不生,事无 校,并以此辐射家庭、带动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 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礼仪教育强调从小抓起, 很强的现实意义。 养成习惯,做到体貌兼习,文质彬彬,举止与表情一致,行 为美与心灵美相统一,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礼仪道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德核心所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我 2.1 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们的中小学生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 责任,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 知》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 1.2时代发展的需要 成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已不再只满足物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 质生活上需求,更重视精神上的享受,每个人都在追求一 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 种充满真诚、友爱、理解、宽容、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 行为规范。” 满文明友善、真诚安宁的生活空间。讲文明礼仪是精神 2.2养成教育规律 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突出表 一是“阶段说”理论。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 的关键时期,是培养讲文明、讲礼仪的最佳时期。中小学 教育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更是提高 各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 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二是“中心扩散说”理论。 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对中 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 收稿日期:2013—12—1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协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K一36) 作者简介:蒋兰波(1981一),男,湖南冷水江人,中学一级,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 1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6卷 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 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 育时,我们也应该抓住“文明礼仪养成”这个中心 由此带 动其他良好行为的发展。 3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策略 3.1重视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行为习惯的塑造 阶段,他们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处于似懂非懂 阶段,特别是在待人处事、人际交往方面我行我素,让父 母老师头疼。因此,帮助中小学生养成严于律己、自尊自 爱、尊重他人、友善相处的文明礼仪品德显得尤为重要。 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要从日常良好行为习 惯抓起,重实践。一是要重视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想法的表达,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 教育首先就应该落实在日常用语上,要求每个人都要在 理解文明礼仪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文明语言的表达,运用 “你、你好、请、对不起、谢谢”等文明交际语,在平时的待 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在与学生的相处 中,我们发现,要求学生讲普通话,会减少大量粗痞话词 汇(大量粗痞话都是方言),可设置专门的普通话和讲文 明语督察员,为培养学生讲文明语的良好习惯提供环境。 二是要加强文明礼仪习惯的反复练习。中小学生(特别 是小学生)绝非用规则就可教好,规则迟早是会被他们忘 掉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为他们 提供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他们身上固定……同 样行为反复操练,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我 校在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教 育的同时,还编写了《冷水江二中行为习惯“三字经”》,包 括行为习惯篇、学习习惯篇、语言习惯篇、卫生习惯篇、安 全习惯篇、孝心教育篇等;主要通过“三项教育”(行为习 惯教育、学习习惯教育、语言习惯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 礼仪养成教育,如课间操时大声朗诵三字经、举行三字经 知识抢答赛、三字经自我对照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 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实践,把 习惯的养成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3.2强调教师在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精神文明的引 领者,是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督促者。学校应 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来安排,根据中小学生的 认知情况,规定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把文明礼仪养 成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到每一堂课上。 如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讲文明、讲礼仪”演讲等,加 强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理解,明确文明礼仪的概念,提高 学生对养成文明礼仪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规范 个人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在文明礼仪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引 导,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见面沟通时,要注意文明用语,讲究接 待礼仪,用优良的文明礼仪风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 们在卫生习惯教育方面,就提出“不丢一片垃圾,发扬一 种品格;捡起一片纸屑,彰显一种精神”口号,教师带头捡 起身边的纸屑,带动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效果明显; 在“孝育”方面,我们号召学生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多做家 务事,为父母递杯茶,帮父母洗一次脚;在全校评选“孝 敬”之星,通过身边真实的事迹教育,传递正能量,同时结 合班会课、品德课让学生懂得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技巧和 方法。 3.3 发挥校园文化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 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环 境,对规范师生的文明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培 养学生自豪感,陶冶师生情感,引领师生积极向上的精 神,有着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力 量,对师生内心行为有着强大的制约作用。我校花大力 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励志文化图、走廊警句、节水提示 牌、文化墙营造了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学生经常在励 志图、文化墙边津津乐道,用走廊警句做自己的座右铭。 名人的榜样作用、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对学生文明礼仪 养成教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4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地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 程中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 正确的教养观念,家长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 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具备了高尚、健康、和谐 的家庭氛围,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德健全、心理健康、行为 规范的孩子。这取决于家长本身的文化因素,也取决于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准则和做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待 人接物的态度方法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有时候在孩子身上直接再现。但我们的家长往往不 明白这一点,因此教师要向家长明确文明礼仪教育的目 的、要求、规范,应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向学生家 长通报,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取得整体 效应。比如可建立家校联盟教育制度、开办家长学校、定 期召开家长会、每天填写家校联系本。只有学校和家庭 形成合力,对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有所成效。 另外,社会对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是巨大 的。中小学生的认知区分能力不强,但摹仿能力很强,社 会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包括网络、影视等宣传媒介)直 接影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明白, 培养讲文明礼仪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 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办,应该 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讲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突出正面 宣传,传递正能量,才能真正达到德育的效果,“礼仪之 邦”的良好形象才能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 社,2011. [2]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 (责任校对李炳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