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来源:九壹网
1 标准概述名称: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Requirements for concentration limits for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MCV Standard’as so called)标准项目来源:2006年2月7日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下达的第一批电子行业标准科研计划,项目编号:S06025-T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标准归口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研究所标准性质:推荐性行业标准,目的与内容类似于欧盟的2005/618/EC指令标准的背景-配套“中国RoHS”实施的需要󰂄第九条电子信息产品设计者在设计电子信息产品时,应当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易于降解、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第十条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者在生产或制造电子信息产品时,应当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处理、有利于环保的材料、技术和工艺。󰂄第十五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者应当严格进货渠道,不得销售不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电子信息产品。󰂄第十六条进口的电子信息产品,应当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第十七条信息产业部商环保总局制定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行业标准。信息产业部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起草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控制国家标准。3标准概述-目的与意义󰂄标准“限量要求”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了配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的需要。使“管理办法”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制定全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法规实施的严肃性、准确性与公平性。标准概述-起草过程󰂄20050613 项目组首次会议󰂄200508 开始着手起草稿件󰂄20051220 项目组标准讨论会󰂄20060110 工作组2006第三次全体成员大会󰂄20060207 部科技司正式下达标准起草计划󰂄20060331 工作组组长会议讨论󰂄20060424 工作组2006第2次成员大会讨论󰂄20060606 经工作组(P)成员投票表决通过,形成送审稿,申请报批󰂄(投票结果:投票数61,赞成票54,有条件同意5,不同意2)󰂄20060713 北京标准审定会(17名来自各部位的专家)从正式起草到形成送审稿之前经历了一年时间、5次修改,前后共答复成员意见与建议100余条。4标准概述--主要的参考依据参考了下列法律法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开展管理办法》2006年信息产业部39号令•2005/96/EC RoHSDIRECTIVE2002/95/EC【RoHS】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2005/618/EC (2005.08.18对RoHS的修订)‘For the purposes of Article 5(1)(a), a maximum concentration value of0.1 % by weight in homogeneous materialshexavalentfor lead, mercury,polybrominatedchromium, polybrominatedbiphenyls (PBB) andhomogeneousmaterialsdiphenylfor cadmiumethers (PBDE)shall be tolerated.and of 0.01 % by weight in’•94/62/EEC 2004/12/EC包装指令•2000/53/EEC ELV报废汽车指令•2005/717/EC COMMISSION DECISION of 13 October 2005•2005/747/EC COMMISSION DECISION of 21 October 2005………标准概述-限量标准的起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满足目标: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有害物质的污染的需要;󰂙考虑可操作性:监督检查机构实施监管或测试的可行性;󰂙成本与环境:与国际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衔接。5概述-标准框架内容标准名称: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Requirements for Concentration Limits for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标准󰂄1 范围Scope󰂄2 规范性引用文件Normative Files󰂄3 术语和定义Terms and Definitions󰂄4 技术要求Requirements󰂄5 检测规则Test Rule󰂄6 合格判定 Qualification Evaluation2 标准内容-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进入污染控制重点管理目录的电子信息产品。规范性引用文件Normative Files󰂄SJ/T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6本标准内使用关键术语和定义¾物质Substance¾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铅、镉、汞、六价铬、PBBs、PBDEs)¾电子信息产品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EIP)¾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者Producer of EIP¾均匀材料Homogeneous materials¾有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Adding (HS)Intentionally¾零部件Components¾检测单元Test Unit¾仲裁检测方法Arbitration Test Method【以上术语与定义仅限于标准范围内使用!】关键术语定义01󰂄3.1 物质substance󰂄自然界中存在的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3.2 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hazardous substance(HS)󰂄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的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不包括十溴二苯醚)。󰂄3.3 电子信息产品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EIP)󰂄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以及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件。(见:注释)7关键术语定义02󰂄3.4 生产者producer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自然人或法人。󰂄3.5 进口者importer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进口的自然人或法人。󰂄3.6 材料materials铜)、塑料(ABS、尼龙、PVC)、陶瓷(介电材料)等等。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如金属(镀层、焊料合金、黄󰂄3.7 均匀材料homogeneous materials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各部分均匀一致的材料。(后面专门解释)󰂄3.9 零部件components支架、螺丝钉、开关、导线等等。电子信息产品中具有一定功能或用途的结构单元,如元器件、机箱、󰂄3.10 检测单元test unit可以直接提交进行定量检测的不需要进一步机械拆分的样品。标准的核心内容(1):技术要求为了达到控制有害物质使用的目的,首先将电子信息产品的这些组成单元按表1进行分类,当分类有重合或矛盾时,应该依照EIP-A/EIP-B/EIP-C的顺序进行归类,即如果能按EIP-A归类的则不宜归为EIP-B或EIP-C类。组成单元组成单元定义类别EIP-A构成电子信息产品的各均匀材料EIP-B电子信息产品中各部件的金属镀层材料EIP-C电子信息产品中现有条件不能进一步拆分的小型零部件或材料,一般指规格小于或等于4mm3的产品或材料8标准的核心内容(2):技术要求构成电子信息产品的各材料或部件均必须分别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单元类别限量要求(有量值要求的,其单位均为重量百分比wt%)在该类组成单元中,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EIP-A醚(不含十溴二苯醚)的含量不应该超过0.1%,镉的含量不应该超过0.01%。EIP-B在该类组成单元中,铅、汞、镉、六价铬等有害物质不得有意添加。在该类组成单元中,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EIP-C醚(不含十溴二苯醚)的含量不应该超过0.1%,镉的含量不应该超过0.01%。实施过程中有关测试的规定5 检测规则Test Rule5.1 检测单元Test Unit检测单元应该是表1中所列的构成电子信息产品的各组成单元。如果不能达到表1 的分类要求,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拆分,并且必须在检测报告中有详细的制样描述。5.2 检测方法Test Method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详细测试方法参见SJ/T11365-2006《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为仲裁测试方法。6 合格判定 Qualification Evaluation电子信息产品中任意一部分组成单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均满足(限值定义)的要求,则该电子信息产品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93 重要定义的解释(1):有意添加?生产者为使其产品达到某种性能指标所使用有害物质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视为有意添加:󰂄1)利用SJ/T11365-2006中第5章规定的方法所检测的铅、汞、镉为不合格;󰂄2)利用SJ/T11365-2006中8.1规定的方法(Spot)检测出含六价铬的。导入有意添加的原因:󰂄电子信息产品中大量使用电镀件(通常含六价铬与铅),必须解决控制镀层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实施问题:鉴定测试中的拆解制样问题。金属镀层与基材是不同的两个均匀材料,但一般手段无法拆分。虽然采用此定义仍有不尽完善之处,但解决了绝大部分此类材料的监督测试问题。比定义严谨却无法操作要好很多!󰂄该定义的引入参考了欧盟的报废汽车指令的内容。重要定义的解释(2):均匀材料•各部分的成分均匀的材料!•(不可以用机械的方法进一步拆分?)电路、晶体管单元芯片、焊盘引线框架镀绑定金丝(Au)层引线框架(Cu)芯片粘接材料塑料封装化合物10均匀材料的简单例子第四种均匀材质为何使用均匀材质而不是元器件或零部件来定义限值?󰂄以QFP封装的IC为例󰂄Tin/lead alloy (used as coating on lead-framea material) with 15% leadis󰂄Lead is 0.09%by weight of component󰂄我们目标是通过“办法”来阻止有害物质的使用,而如果以元器件(为分母,而不是均匀材质)来计算的话,将不能达到它的目标,因而是不正确的。对象性质(检测)对象铅的典型浓度(wt%)均匀材质引线脚上的SnPb镀层15部件整个QFP器件(1.12g)0.09部件用于典型的主板(1kg,其它部分无铅)0.00015设备用于带有CRT的计算机中(27kg,其它部分无铅)0.00000611参考了欧盟指令的有关指令欧盟指令报废汽车指令ELV包装指令RoHS指令有害物质允1)0.1wt%1)0.1wt%许的最大浓Pb/Hg/Cr(VI)Pb+Cd+Hg+Cr6+(Pb/Hg/Cr(VI)/PP度2)0.01wt% (Cd)<=100ppm(0.01%)B/PBDE)3)不有意添加2)0.01wt% (Cd)直接对材料或最小部件均匀材质象(计算时In materials and 最小部件的分母,componentsIn componentIn homogeneousmaterials占…..的比例)4 限值定义中最小体积样品的规定的来由?最小体积的提出主要基于“办法”实施时监督测试的需要:拆分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拆分的需要!!!样品体积(影响拆分的关键因素)¾机械拆分的可行性¾不能造成测试合格与否的误判(即与严格按均匀材料拆分后的结果一直)¾建议4.0 mm3 (volume of 1210 component)其它考虑因素:󰂄样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最少精确(化学分析)测试的需要,一般for IEC 62321: 1000 mg󰂄样品(电子信息产品)面积󰂄镀层中六价铬的测试12为何建议最小拆分体积为4.0 mm3(1210)?试验研究!󰂄试验设计󰂄原理:电子元器件中铅主要存在于端子的可焊性镀层中,随着元器件的体积增加,铅占整个元器件的比例(即整体测试时)将随体积增加而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按照RoHS或均匀材质的要求进行测试的化原来不合格的将可能变成合格!即按理想的均匀材料拆分后测试所得的结论与按最小体积整体测试的结论一致!(EIP-A与EIP-C划分得到的结论一致)󰂄因此我们选取最小拆分体积的时候,必须确保原来不合格的元器件,不进一步拆分而按整体测试也应该不合格。同时尽可能的使得最小拆分体积靠上限,以兼顾测试对重量与面积的需要。󰂄基于以上原则,选取代表性的规则的片式元器件来研究,在此元器件均使用含铅的可焊性端子。实测时不溶解其中的陶瓷部分(其中也往往含铅)。试验研究最小体积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ross Fig 2. The content of HS in the coating (a) and in section of a typical component or the component (b) versus the size of the component. terminal; R-r represents the thickness MHS: themassof HS; MC: the mass of coating; of coating.MB: the mass of base; α: safety coefficient; V(min):the minimal volume13试验研究所使用的样品的外观040206030805󰂄1210试验数据分析规格0402060308051210备注体积(mm3)1.0×0.5×0.31.6×0.8×0.2.0×1.25×0.3.0×2.5×0.545=3.75《4.0典型重量(mg)0.62.15.315.1典型镀层厚度um11~168~119.6~11.38.7~11.8XRF测试典型镀层面积mm20.662.32.926.8显微镜测量整体理论值(37Pb)3.8~5.32.9~3.61.6~1.91.3~1.7可焊性端子(Pb%)涂层37%Pb整体理论值(10Pb)0.90~1.270.69~0.860.38~0.450.31~0.40可焊性端子(Pb%)涂层10%Pb整体测试Pb%3.572.143.072.1最常见镀层(选37Pb63Sn)(>0.1)整体实测Pb%0.850.510.730.50次常见镀层(选10Pb90Sn镀层)14试验研究的结论󰂄理论分析与大量的实测结果显示:考虑到镀层可能的变化范围(最小可能是现在的1/3)以及镀层合金中铅含量的变化范围(10%~90%)等等因素,最小拆分体积建议为4.0mm3,约相当于1210(3.75mm3),即当元器件小于等于4.0mm3时可以整体测试。所获得的结果与按均匀材料拆分以后的测试的实际结果不同,但结论一致(以合格值为低于0.1Pbwt%计,置信度大于99%)!󰂄降低了拆分的成本!减少了按均匀材料要求进行拆分困难!本试验研究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CEPREI)完成,样品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特此致谢!总结Summary标准的目标也基本实现:󰂙达到目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有害物质的污染的需要。从均匀材料来定义限值,将促使生产者要从源头的原材料开始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兼顾可操作性:兼顾监督检查机构实施监管或测试的可行性。限值的定义中引入了“有意添加”的感念,解决了电子信息产品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镀层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不可拆分而无法检测有害物质的使用)问题!󰂙成本与环境:与国际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衔接。限值的量度与国际相关的法规一致,避免国际纠纷;引入最小拆分体积的概念,避免过渡的拆分,却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同样的有害物质的效果,降低了监管成本与与之相关的环境破坏。15总结Summary󰂄适用范围--重点产品目录󰂄关键术语--单元划分与定义󰂄核心内容--限值规定0.1% or o.01?󰂄“有意添加”定义引用了《检测方法》标准󰂄符合性判定指定了仲裁检测方法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