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有原则、有方法、有技巧,如果原则用得好,方法、技巧恰当灵
活,一个人就会有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与他人疏远,关系淡薄,甚至剑拔弩张。人际交往有以下原则:
3.1平等原则。在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没有平等待人的观念,
就不能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人们在交往中具有各自的选择权。因此,交往必须平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人交友和受尊敬的希望非常强烈,他们渴望,成为家庭和社会平等的一员。总之,只要是正常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因此,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
平等交往的方法:
3.1.1、对等法。在信件交流中,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出,通信的来往基本都是对等
的。在礼尚往来中,相互之间赠送的礼品其价值也是基本相等的。在接待工作中,一般都是平等接待,例如科长接待科长,接待,国家元首接待国家元首,往往也是你对他好,他对你也好;你对他冷漠,他对你也冷漠。
3.1.2、谈心法。这是一种谈话的方法,尤其是领导谈话的方法。高明的领导说话,不
带官腔,待人和气,平易近人,既给人以教育,又给人以关怀,使人心悦诚服。谈心重在“心”字,就是实实在在说心里话,是用一种商量的口气交换意见、传递信息和讨论问题。这种商量的口气,蕴含着亲密的感情以及对对方的尊重和平等。谈心法不仅是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方法,也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方法.
3.1.3、求同法。这是一种通过各种活动,特别是兴趣活动,寻求相互认识、相互理解
的方法。建立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途径之一就是一起参加各种活p
3.2互利原则。人们在交往中,大多数是互利的。因为互利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互利,
二是精神互利,三是物质精神的互利。比如相互赠送礼品,相互安慰,我陪你说话,你给我钱等就是互利的。当然互利不能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我们提倡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互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际交往应该是互利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所关心、所注意、所爱护,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那么我们在同他人交往的时候,就要注意关心、爱护他人,使别人获得心理满足,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
3.2.1、合作法。它是交往双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上进行的互利交往的方法:
相互协作。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合作,有以物质为基础的合作,比如两人、两家、或两个单位的合股经营;有以精神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比如两人合写一本书;有物质与文化相结合的合作,比如农业专家与农民开展的科技种植。合作法是一种互利的重要形式,他能使合作的双方都得到利益.
3.2.2、竞争法。它是通过竞争,给竞争者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危机感,从而促进竞争者
不断地努力进取,以取得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表面看来,竞争的结果有利于一方,不是互利,但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对参与的各方都有利,例如竞赛,大家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都要加倍学习和训练,虽然最后只有一个参赛者得到第一名,但是大家都在竞争中取得了进步。
3.2. 3、交换法。交换包括物质之间、非物质之间、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交换。市场上
买卖物品,就是物质交换;感情传递、思想交流、信息沟通就是非物质交换;甲送礼品给乙,乙非常感谢,使甲乙双方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就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换。
3.3信用原则。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信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从古到今都把信用看的相
当重要。人们常说:“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讲的是“信用”二字。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不讲信用的人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在当今
社会里,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没有诚信谁也不和你做生意,谁都怕和你交往,因此说“无信不立”,这是真理。那么信用包括那些含义呢?有以下几种:一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说真话而不说假话,这叫“言必信”。二是遵守诺言,实践诺言,这叫“行必果”。三是经济生活讲诚信,如商业信用、消费信用、银行信用,不搞欺诈. 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要守信用呢?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向一个方向运动时,根据惯性原理可以知道它继续运动的方向。在人际交往中强调的“信”,就如同惯性一样,是有把握的。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做到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它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动,进行正常的交往。而一个人不讲信用,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则无法判断这个人的行动动向。这就向古人所说的那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然,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 交往的。
3.3.1、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是守信的基本要求。比如在交往中严格遵守约定的取信于人的方法:
时间,就是守信的一个重要标志。两人约定时间、地点相会,其中一人不到或不按时到,能取信于人吗?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时间的准确性“是对自己和同志的尊重”。当特殊原因不能遵守约定时,一方要向另一方作出必要的解释。
3.3.2、信任。“用人不疑”就是一种信任。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
之间互相信任,人际关系就一定是和谐的,反之,如果互相猜忌,人际关系就是不和谐的。
3.3.3、不轻诺。不轻诺是守信的重要保证。所谓轻诺,就是毫无把握地许诺,轻诺的
结果往往是诺言不能实现,最终失信于人。要做到不轻诺,除了对自己的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外,还必须对客观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养成不吹牛、不说大话的习惯谨慎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坚决做到。
3.3.4、诚实。诚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你诚
实待人,人亦诚实待你。如同人照镜子一样,你给镜子是什么样子,镜子就给你反映出什么样子,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反应规律。
3.4相容原则。相容就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也叫宽宏大量。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
比着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相容是一个有自信心、有坚定意志、开朗、豁达的人对别人的谦让,他不是怕人,而是为了团结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而主动地容忍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越高的人,相容度就越强。 相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讲原则。随波逐流的人表面上看来能容忍人,但实际上心中无主见,目标不明确,原则性不强。能相容别人的人则是心中有主见,目标明
确,原则性强,他们容人是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达到远大目
标。春秋末期,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向吴国称臣,并作为人质到吴国服侍吴王夫差,在吴国三年中,越王非常恭顺,什么侮辱都能够忍受,包括尝夫差的大便。后来吴王认为勾践已是一个失去自信心的人,对吴国不会构成威胁,就放了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经过长期准备,越国富强起来,终于起兵灭掉了吴国。这个故事说明了相容、忍让的重要性,越王忍辱负重,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的目标。
相容别人的方法:
3.4.1、将心比心。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养成将
心比心的习惯,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一些“冒犯”而拒人千里之外。
3.4.2、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所谓大事,就是重大事情和原则性问题。所谓小事,就
是日常琐事、小的问题。大事清楚是讲原则问题不让步,小事糊涂是讲不计较小的得失和纠缠小事,不因小失大。
3.4.3、严于律己。就是对他人宽厚,对自己严格。严于律己,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一丝
不苟,兢兢业业。表现在日常交往中就是以礼待人,遵守信约,与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检查自己。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是体谅家人,少说多做,发生摩擦时主动退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多元化,人的价值实现也要多元化。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相互要有包容性,需要更多的沟通,相互之间要尊重、谦让,有时也要有一种“吃亏就是福”的精神。
每个人都渴望与同事、朋友、亲人甚至陌生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常常发现,结论:
尽管自己非常努力,但有些关系还是不尽人意。事实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涉及到己方和对方的多种因素,如果长期不能处理好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就值得自己反思了。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