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来源:九壹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知道犯罪具有的基本特征,犯罪可能受到那些处罚,而且要从思想上树立法治观念,澄清认识误区,认清犯罪的危害,在行动上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守法,避教材分析 免沾染不良习气,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2.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刑罚与其他处罚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远离违法,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依法律己、违、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依法依规规范自己行为的能教学目标 力,逐渐养成自我控制、约束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渐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刑罚的种类。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如何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学生学习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 《预防犯罪》 法律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有主见,

力分析 但往往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保护自己、维护正常秩序和自由必要性的一面,从而不能自觉守法。还有部分学生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自己年轻不会违法,更不可能犯罪,即便有犯罪行为但因年龄小不要紧。 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缺陷”: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易冲动),“哥儿们义气”的作祟,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苗头。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易受负面因素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但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错误观念,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基本理念:培养发展学生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文化基础为需要、以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教学策略选能力的核心素养。 择与设计 教学与活动策略:采用主题活动教学法。通过二个主题,一个完整的小强案例,综合运用比较、辩论、直观视频等手法,用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1.播放《一个好学生的堕落》视频。【内容:中学教学过程 生小强原本是一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以后,无心学习,经常旷课。起初还觉得对不

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聚众斗殴,多次致他人受伤,父母为此付了不少医药费。他还经常偷窃、参加等,因此被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名同伙竞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2.展示问题:(1)小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是哪类违法行为?从小强身上能得到什么警示? (2)小强最后因“因抢劫罪被判刑”,从这句话中读出哪些信息? (3)什么是犯罪?它具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4)刑罚有哪些几类组成的?你能知道小强最后受到的处罚是什么类型的何种处罚?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有什么区别? 3.巡视指导。 4.根据小组展示内容归纳:①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②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5.播放《罚金与罚款、拘役与拘留的区别》微课。 课例研究综

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

述 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题内容。 第五课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同时也是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的高度,阐明尊法守法的必要性,对新时代中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提出的要求。 本框题是第一框题“法不可违”的延续---违法类别中的严重违法行为,这种“严重违法行为”有何危害、如何防范等问题,自然是第二框题“预防犯罪”来完成。同时本框题又为第三框题“善用法律”作铺垫。所以,本框题在教材逻辑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情来看,八年级学生已有法律知识学习较少,加上正是青春期的躁动,“哥儿们义气”的“潜伏”,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苗头。所以,本框题学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法治需要,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引导他们维律尊严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