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
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3.商鞅变法实行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为田开阡陌封疆。
4.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
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景帝制定削藩策 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5.秦的制度对西汉有很大影响,史称“汉承秦制”。这种继承性主要表现在( )
A.沿用了郡县制 B.发展了军功爵制 C.继承了封国制 D.强化了什伍连坐制
6.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
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7.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
民族是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8.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
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9.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① ②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10.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
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延续未改。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在于( ) A.相权的一分为三 B.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权力的制约 1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
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分封制 C 刺史制度 D 郡县制 1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3.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之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
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主义集权的突出特征(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皇权不容逾越 C.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14.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
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君主制度 D.家天下的制度
1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
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B.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C.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16.乾隆皇帝认为:“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
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巡视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在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 C.采取因地制宜的 D.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
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8.我们汉语中有些称谓语,如“祖孙”.“君臣”.“师徒”.“父母”.“弟妹”
等,我们使用时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的。这种称谓语的结构排列体现了 ①宗法观念 ②民主平等 ③等级观念 ④男尊女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20.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
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其弊端日益突出 B.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21.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的权,总是
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明朝设置内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
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据此判断论者的观点是( )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23.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予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分封制给予地方势力的合法性有( ) ①诸侯国国君的世袭权 ②要服从周王命令,随从周王作战 ③诸侯国有铸造钱 币.任免官吏权 ④要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 ⑤可以在诸侯国内收取赋税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4.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
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25.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
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主要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二 、材料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至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4分)
(2)上述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分)
(3)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2分)
(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
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
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
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
②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28.B 29.C 30.B
31.C 32.A 33.A 34.B 35.B 36.B 37.B 38.A 39.B 40.B 41.D 42.D 43.C 44.D
45.C
46.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把天下划分为南七
北六十三行省,比今天的省要大得多,是想借用自然环境差异极大来加强统治的需要,故应选择D。 47.A 48.D
二 、单选题 49.B 50.C 51.D 52.C
三 、材料阅读
53.(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
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54.①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
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②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主义集权政治的需要。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