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基础 中档 1、2 5、6 3 4 11 稍难 7 12 第一次工业 8、9 第二次工业 10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6·武汉模拟)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7·河南中原名校模拟)《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推进物种的交流
解析:1500年前物种交流缓慢,1500年后出现跨越地球的物种移植,充分肯定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故D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所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流,并没有反映出对全球生态平衡的影响,故C项错误。
答案:D
3.(2016·晋中模拟)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世纪及17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D.海禁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世纪及17世纪间”可分析出,材料反映现象的时代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这推动了)……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可知是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联系加强,推动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故选A项。
答案:A
4.(2016·广州模拟)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与价格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项是第二次工业后出现的,排除;D项是18-19世纪才出现的,排除;A项问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A项更多是针对欧洲,所以A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5.(2016·临沂模拟)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 )
A.工业中心 C.金融中心
B.贸易中心 D.科技中心
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及关键词“马车夫”“摆渡人”,可以看出这体现的是贸易领域,故选B项。
答案:B
6.(2016·常镇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解析:材料中“基本上把欧洲商人在沿海贸易站……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极其看不起他们”表明文化影响较小,故B项正确。
答案:B
7.(2017·湖南六校联盟联考)某西方学者写道:“《国际歌》呼吁他们起来的有名的‘饥寒交迫的奴隶’,乃是与电灯、马克西姆机和‘科学’的种族主义同时的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作者试图说明( )
A.欧美工业化进程加速 B.巴黎公社诞生的重要原因 C.工业化加速社会分化 D.工业主要集中于英国
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国际歌的内容,没有涉及工业发展的快慢问题,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诞生的原因在于法国国内矛盾的复杂性,故B项错误;“饥寒交迫的奴隶”“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发明”同时存在,说明社会的分化严重,故C项正确;现代文明不仅只有英国,材料也包含其他工业发生的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淄博二模)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第一次工业已经完成 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解析:根据材料中“掌握方法并有系统、渐增的”,故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中的重大机械发明的特点是技术工人凭借经验发明创造,在第二次工业中强调的科学技术引导发明创造,故B项错误;材料更强调科技对发明(工业)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是断章取义,与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6·武汉模拟)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时间 1760—1830年 1850年 1852年 1800—1850年 社会经济状况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英国修建了大约9654千米的铁路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明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6·广州二模)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 000美元的罚款。这表明美国( )
A.国会的立法权扩大 B.联邦禁止自由竞争 C.州际贸易冲突危及 D.联邦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国会行使立法权,没有体现立法权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有关客货运输费用的规定,不能体现禁止自由竞争,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提及没有体现贸易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不正当的货运价格进行禁止,体现国家对贸易运输的干预和宏观,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6·资阳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解析:A项是在第一次工业时期,错误;第二次工业时期,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故B项正确;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故D
项错误。
答案:B
12.(2016·滨州模拟)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 B.工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解析:材料未涉及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出现于二战之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德国两次工业交叉进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颁布法律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信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18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20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
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累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特别告诫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1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自18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坚持闭关锁国,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为了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答案:(1)英国工业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
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2)对策:清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英国任命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
结果:清坚持闭关锁国,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遂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14.(2016·保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做了关于殖民主义的真理性的判断: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论历史学家有如下观点:第一,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破坏是本质的、实在的、长远的和多重的。第二,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重建是现象的,被动的和想象的。
将以上理论与历史事实进行比照,对其中有关殖民主义的观点进行阐释。(26分)
解析:首先要找准观点,然后解答时结合时代背景来辩证地认识西方的殖民活动对东方的影响。阐述时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做到言之有物,语言简洁。
答案:观点一:列强在殖民过程中,对东方造成破坏,侵害了东方国家的权益。
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列强对东方世界发动侵略,严重践踏了它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主权,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列强无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大量无辜百姓流离失所,给当地人民造成极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疯狂掠夺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当地文明遗产。总之,列强的侵略使这些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观点二:列强在对东方世界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也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明。
经济上,随着旧经济形态的破坏,传入了近代生产方式;政治上,旧的外交制度和机构逐渐走向近代化;思想观念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生活方式上,西方的饮食、服饰、交通、报刊等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观点三:列强对东方世界带来的是破坏作用,阻断了文明进程。 东方世界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如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同时缓慢地孕育着自己的文明向前发展,如早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外来侵略阻断了东方文明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