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钟霞 阚斌斌
来源:《职业》2012年第01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和就业市场的日趋饱和,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从2006年开始,江苏省仪征市对家庭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亟待完善提高。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基本情况
党、一直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针对贫困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积极做好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仪征市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是: 1.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大学生基本情况
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7月两个月,我们都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开展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登记工作。调查登记的主要对象是申请人属仪征市户籍的当年应届普通高校、中专学校毕业生,并且是仪征市总工会核发的市直特困职工家庭子女、市民政部门核发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以及市劳动部门认定的“零就业”家庭子女。上述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持相关材料到市人才交流中心填写《特困家庭毕业生推荐就业登记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2.走访企业,征集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
在开展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登记的同时,我们主动到有关企业走访,征集就业岗位。对贫困大学生按照“面向基层、专业适用”的原则推荐工作岗位。对用人单位接收仪征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并与其签订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按照有关规定,免收档案托管、合同鉴证等各项费用。
3.加强培训,做好就业前岗位培训工作
受传统观念束缚,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期待到事业单位或大企业工作。为此,我们对登记对象逐一辅导,帮助其转变择业观念。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要求不一致的情况,由企业通过员工培训的办法加以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岗前培训率达到了8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
按照省统一要求,仪征市今年共开发了25个基层劳动保障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家庭和困难毕业生实现了就业。
据统计,2008~2011年,仪征市共登记特困家庭毕业生104人,推荐就业84人,推荐成功率为80.8%。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存在的不足及主要原因
近年来,仪征市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通过调查走访企业和援助的贫困大学生,我们发现,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毕业生增多使贫困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且就业市场渐趋饱和,使得就业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我们在市区一家企业征集到一个就业岗位,准备推荐一名贫困大学生,由于企业也通过其他渠道发布了招聘信息,有2名外地的大学生同时向企业递交了求职简历。在综合比较了3名应聘人员的基本情况后,企业没有选择我们推荐的贫困大学生。 2.缺乏优惠使得企业参与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积极性不高
为帮助贫困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年6、7月份,我们都在全市各企业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征集工作,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对用人单位接收仪征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并与其签订两年以上就业合同的,免收人事代理、合同鉴证等各项就业费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就坦言,企业追求的是效益和利润,人才作为企业重要的成本之一,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投入与产出比,如果选择接收贫困大学生,就违背了企业自主用人的原则。这种想法在很多企业都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和地方都缺乏鼓励企业接纳贫困大学生的配套,企业缺乏参与就业援助工作的积极性。 3.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受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在校期间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在学业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则缺乏锻炼,使得综合素质有所欠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就业援助期望值偏高。很多贫困生,包括他们的父母一心想去事业单位或大企业工作,对小企业不感兴趣。2009年,我们曾经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贫困毕业生先后推荐了3个工作岗位,但其本人一直怕苦怕累,不愿到岗,后来经过我们耐心细致地辅导教育,才到岗工作。二是缺乏专业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岗位适应性不强。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贫困生集中就读在一些地方性院校或者农林师范类较冷门的专业,这些专业院校收费较低,但就业面也较窄,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就业面较窄。三是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自卑等原因,在校期间很少参加社会、学校的各类集体活动,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为欠缺。从我们调查的特困生被用人单位拒绝的主要原因中可以看出,综合素质欠缺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其中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为严峻和值得关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未来。对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广辟渠道,提供更多的岗位、更好的平台,吸纳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到企业就业,通过各类供需见面会、人才交流会和网上招聘会,千方百计为其“牵线搭桥”。对已经纳入的新人要加强入职培训、试用期指导,让其尽快转变角色,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加大国家对贫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见习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有关补贴。
二是引导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正视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及人才结构的现状,适当调整某些脱离实际的择才期望值,尽量避免由于招聘新人时的求全责备而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引导企业树立“先引进人才,后培养人才”的择才观念,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三是全面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特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自身的努力。要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正视贫困,树立自信,亮出自己的精彩。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生成功的保证,这已被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坎坷经历所证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而特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心并予以解决。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