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7月 B 第 4 卷第 20 期Jul. B 2016 Vol. 4 No. 20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5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观察
陈永莲
(宾阳县中医院,广西 南宁 530400)
【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护理康复治疗对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偏瘫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量表评分(MMSE)评价认知功能和FAM(器质性症状量表)评价总体运动功能以及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58%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疗效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025.02
偏瘫是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一侧面肌,上下肢体和舌下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为半身不遂,轻者影响患者肢体运动,重者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给患者自身带来严重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升,导致脑卒中后偏瘫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我国的偏瘫患者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康复指导,其现阶段的临床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2]。为了寻求偏瘫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提出了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措施,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较好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相关结果进行汇报。
步幅均匀,适宜频率的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抬一个足跟部,重心平稳后再抬下一个足跟部,不可操之过急。(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刷牙,吃饭,系纽扣,编织毛衣,语言训练等,日常生活训练属于精细动作的训练,既可以使患者协调眼手配合能力,又有利于大脑神经等感觉功能的恢复。语言训练中可以进行患者噘嘴,龇牙,叩齿和发声等动作训练,可以使患者大声的读卡片和实物等强化记忆。(3)心理干预。偏瘫患者由于长期的肢体障碍,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多关心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必要时可以使用助听器,识字卡片等辅助器材,以便更好的与患者交流,及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解除患者的顾虑,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1.3 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三个月后,分别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SE评分和FAM量表评分来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显效、有效、无效)来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偏瘫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纳入标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8分,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和核磁检查后确诊,且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意识清醒,无精神心理障碍,具备正常的沟通理解能力。排除标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8分,存在精神和沟通障碍的患者。观察组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3±3.6)岁,其中男38例,女30例,脑出血26例,脑梗死28例,脑外伤8例,其他脑病6例;对照组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6.7±3.8)岁,其中男39例,女29例,脑出血26例,脑梗死31例,脑外伤7例,其他脑病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综合康复治疗主要包括:(1)运动康复。对患者进行座位平衡,被动活动,击球,行走训练等肢体功能训练,座位平衡和被动活动2次/d, 15 min/次,使患者的偏瘫部位负重,对患者患肢进行轻柔有规律的按摩,对肘,踝,膝关节易发生强直的关节,注意多运动,切记粗暴,循序渐进,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各方向运动到位;指导患者双手交替拍球或者击打气球来促进患者的自主活动,锻炼患者运动的协调能力;指导患者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量表评分和FAM量表评分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量表评分和
FAM量表评分(x±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
n6868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量表评分FAM量表评分
6.24±2.438.56±2.155.630.0000
26.9±4.625.1±3.92.46120.0151
29.6±3.621.3±4.212.37290.0000
(下转第28页)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6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6 年 7月 B 第 4 卷第 20 期Jul. B 2016 Vol. 4 No. 20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解析
孙倩倩
(安徽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帕罗西汀单药治疗,实验组接受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抑郁症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整体疗效较为理想,且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老年性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0.026.02
抑郁症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精神健康的重大疾病,老年性抑郁症也是除老年痴呆症以外,最为常见的一种老年精神疾病,医学研究证实,老年性抑郁症在我国发生率已经打到10%以上,尽管该疾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患者本身耐受性较差,因而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也较为严重。
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x
2
n2020
痊愈10(50)4(20)4.3470.03
显效7(35)5(25)4.7570.02
有效2(10)6(30)4.60.02
无效1(5)5(25)4.8760.02
总有效率19(95)15(75)4.5330.0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0.5±4.5)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8.3±3.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帕罗西汀单一药物治疗,具体方法:每天清晨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06,规格:20 mg×14片)10 mg,按照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具体反映,适当增加剂量为20~40 mg/次,每天给药1次,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实验组观察对象接受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其中帕罗西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每天清晨口服艾司西酞普兰(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788,规格:10 mg×7片) 5 mg,按照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具体反映,适当增加剂量为每次10~20 mg,每天给药1次,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HAMD减分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加以评定。其中,HAMD减分率达到75%以上为痊愈,HAMD减分率在50%~74%为显效,HAMD减分率在25%~49%为有效,HAMD减分率在25%以下为无效。同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恶心呕吐、头痛和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低于对照组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n(%)]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x
2
n2020
恶心呕吐2(10)4(20)4.8750.02
头痛1(5)2(10)4.6630.03
食欲下降0(0)1(5)4.6560.03
不良反应发生率
3(15)7(35)4.8530.02
P
3 讨 论
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来看,老年性抑郁症患者接受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且艾司西酞普兰对老年合并焦虑症状的耐受性与临床疗效也较为稳定[2]。然而,我国临床上对于老年性抑郁症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医学研究结果证实,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或艾司西酞普兰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有效率较为相近,但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低,且药效持续时间更早[3]。
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取决于其药效学特点,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艾司西酞普兰均为选择性较强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于胆碱能受体、D1-5受体以及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较低,而对于5-HT转运体的选择性则较高,而这也是艾司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起效迅速的主要原因[4]。同时,艾司西酞普兰的药代学特征还表现为多种肝药酶同时代谢、肝药酶无诱导作用、蛋白结合力低等,因而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率较低,适宜老年人用药[5]。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尽管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整体效果较为详尽,但患者治疗过程中艾司西酞普兰安全性表现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