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 众 文 艺教育理论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之我见
王伶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江苏南通    226363)
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经过工作实践,我从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四方面对音乐课堂教学作了初步探究,以使课堂教学产生和谐共振效应,帮助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
关键词:谐振;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语言
一、教学模式“新型化”
教学模式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反映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及观念。唱歌教学模式,由过去的学生先听一遍范唱——唱歌谱——唱歌词——感情处理转变为先多次听赏歌曲——唱歌词——唱曲谱的教学模式。欣赏教学模式由过去重教师讲授乐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教师单纯分析曲式结构,印证自己讲的是对的,转变为侧重让学生反复听乐曲,以音乐情感为主线,相信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为主。
这些都体现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书本、课堂三点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技能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创造表现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习效率。
而在创作教学方面,新课标倡导鼓励音乐创造,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创作欲望。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也绝不是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简单改变,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的根本转变。
二、教学环境“情感化”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创设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生态和课程改革的新型“绿色生态”的音乐课堂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构建呢?我认为关键要使音乐课堂“情感化”。
第一,要让学生喜欢你。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要和蔼可亲,举手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要合适宜,能很好的把控课堂的气氛。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老师”,让学生产生“我喜欢你,你很棒,你能行”的感觉。
第二,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尊心,以及个性特点;允许他们出错,改正,甚至保留自己意见。要知道建立起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精神环境的前提。有的老师为了能拉近师生关系还采用“角色对换”,效果很不错。
第三,以情感人。音乐课堂是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应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大胆的表达,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比如在学习歌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时,课前可请的不能只是一个会唱歌的人,而是一个懂理论,又掌握了技术,还具备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音乐人才。高等音乐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我们的声乐教学才能从根本上优化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总之,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开展声乐教学及解决了共性问题,也可以解决个性问题;既节省了时间和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让他们对人民的风土人情有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收集的相关诗词、图片、视频、歌曲等,由他们自己解说、相互点评。当然不管学生们的讲解如何,都要鼓励表扬。因为赏识教育的奥妙势不可挡的。
三、教学内容“综合化”
音乐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之一。它从来不是以纯粹的音乐形式而存在,而必然和社会文化、其它的艺术门类相关联。本人曾听过这样一课《春之声》,教学片段如下:自由讨论春天在哪里。朗诵诗《春晓》。欣赏美术作品《春》《放风筝》。画自己心目中的风筝。最后齐唱《春之歌》。这节课有其闪光点,融入了各种姐妹艺术,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但这课中,其音乐学习部分仅体现在对歌曲的演唱上,这堂课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却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综合课。虽然现在提倡音乐本位现象的改革,但音乐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却是任何时期都不容改变的。音乐课不能成“拼盘课”我们应融合有度;我们更应该融合有质,永远保留音乐学科的本质与特性。
四、教学语言“艺术化”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规范。做到普通话标准、流利、唱歌时要字正腔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就是一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要求学生声音唱得连贯时,首先是气息的连贯,“每个字的母音像珍珠,气息就是把珍珠穿成一串的那条线。”学生在这样形象、生动的启发中,很容易获得正确的感觉。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亲切自然。如排合唱时,有同学趁机说话,教师可温和的提醒:“我们可不喜欢用噪音来伴奏在优美的歌声哟。”亲切幽默的语言取代大声训斥,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能和谐运用声音语言和态势语言。如在欣赏器乐作品《红旗颂》时,教师能准确地根据音乐的旋律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小号和圆号两种乐器。根据节奏表现动作,既增加了欣赏时的乐趣,也为分析作品作了准备。
音乐教学语言的表达要准确,简洁。要用丰富多彩的语汇、句式表达事物的千差万别,不能摸棱两可、随意表达,语言要精练,说到点上,“举一反三”。
结语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感“新型化的”教学模式、“情感化”的教学环境、“综合化”的教学内容、“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能营造起音乐课堂和谐的气氛,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学生、音乐作品之间产生谐振效应的频率、效应等进一步加大,并将这种相对偶然的行为变成教师的课堂能力,还有待今后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荣蓉.漫谈高师声乐课教学的改革[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金英淑.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卫丽军.浅谈如何上好声乐技巧小组课[J]魅力中国.2009年10期
[4]澎湃. 再论如何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声乐表演教学之中[J]. 法制与社会, 2010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