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10KV电缆线路巡视效率的实地研究
现今10KV电缆线路周期巡视所需时间较长,直接影响了电力服务质量与经济、社会效益。本研究从硬件设施、施工技能与施工流程三大方面入手,客观细致地分析了提高10KV电缆线路巡视效率的措施,并在实地落实后验收了实施效果,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标签:巡视效率;电缆井命名;流程优化
1 现状调查
施工人员按《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要求对电力电缆线路巡视,要求外部巡视的同时,对特殊状况(如中间接头井、转角井、横穿井等)需进行开井巡视。正常情况下,每个工作日工区派出1组人进行电缆线路运行巡视。随着电缆线路数量及长度的增加,电缆线路巡视比重及所需工作日逐步增多。
2 原因分析与要因确认
(1)部分铝制电缆命名牌字体模糊:对已在使用的铝制牌进行调查,发现多数牌上字迹已经模糊,无法辨认电缆线路,需重新确认电缆线路时降低了巡视效率。
(2)巡视准备工作不充分:通过对三个季度巡视总结发现,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电缆线路巡视时员工所携带仪器设备不统一,如照相机、电缆识别仪、备用电缆牌、红外测温仪等。易发生仪器的电池电量不足、未携带备用电缆牌等情况,需要重新准备,降低了巡视效率。
(3)以线路为单位确定电缆线路设备主人:通过对第三季度巡视总结后发现,现有设备主人责任制(以线路为单位)制约降低了巡视效率,导致了重复开启电缆井。
(4) 线路走向不明:我工区编写问卷调查表对所有电缆线路员工的熟悉情况进行摸底,得知电缆管孔走向不明,各线路主人只了解自己的线路,对其它线路了解不足。
(5) 电缆井无命名:以往对电缆井的命名编号只是在资料中加以注明,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因电缆井上无命名,各设备主人巡视后不能及时的将信息于他人共享,导致重复开井。
3 对策制定与具体实施
(1) 电缆井无命名:编制并实施电缆井命名方案,实施电缆井命名牌的采购和安装,使每口电缆井都有命名。
(2) 铝制电缆命名牌不易确认:用塑料制替换原铝制电缆牌,令电缆牌字体清晰、运行寿命长;通过第三季度全部电缆井开井巡视,统一更换命名牌材料,记录电缆井明细表及管孔图。
(3) 线路走向不明:用CAD图绘制电缆井分布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线路明确电缆线路途经电缆井记录各线路管孔走向,切实明确各线路走向。
(4) 以线路为单位确定电缆线路设备主人:制订《10KV电力电缆可视化管理流程》,改进设备运行责任分配方案,令电缆线路巡视有章可查,避免重复开井。
实施一:探索并制定电缆井命名方案,获相应供电局生技科认可,并由其安排实施电缆井标准化整治、命名牌采购和安装等工作,清晰了电缆线路通道。
实施二:在第三季度巡视中用塑料电缆命名牌替代部分遗留铝制电缆命名牌,塑料命名牌内容由线路名称、线路起点、线路终点、电缆型号、线路长度五部分组成;用《电缆管孔图》记录管孔利用率、有无中间接头等情况,便于日后对命名牌的维护,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巡视重点。
实施三:对所采集照片进行整理并修订,用FTP系统在内网中发布。FTP内有多湖变出线电缆井分布图,各电缆井内部照片。对采集资料进行CAD图的绘制用CAD软件于FTP系统的超链接功能,及时将更新的资料发布。用《电缆井明细表》记录电缆井的井型、盖板数量电缆型号、所过管孔、电缆井的地理方位、电缆井内的特殊情况,配合CAD图明确内部电缆走向。
实施四:改进电缆线路的设备运行责任分解方案。分配相应路段的电缆井给某个设备主人,并由其巡视和维护该通道的电缆井和内部所有电缆线路,避免了一个巡视周期内多次开启电缆井的现象。
实施五:改进10KV电力电缆运行维护管理流程——①建立巡视标准;②制订巡视计划;③在可视电缆走向图内查找巡视重点;④编制巡视标准作业卡;⑤设备主人到现场开井巡视;⑥将巡视情况进行登记拍照留档;⑦更新数据库照片;⑧分析巡视情况;⑨编制消缺计划。
4 效果检查
(1) 提高了电缆线路巡视效率:在第四季度的电缆线路巡视中工区一共用了9个工作日完成了电缆线路巡视工作,巡视效率提高了55%。
(2) 节约了民工和车辆使用,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
(3) 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了间接效益。技术人员节约的时间可以用于其他配网设备运行检修,可以进一步提高配网设备安全
运行的可靠性,产生的边际效益不容忽视。以平均负荷为3000千瓦的线路,故障一次恢复时间3个小时、平均电价0.7元/千瓦时计算,每减少一次故障可以增供电量0.9万千瓦时,售电量金额达0.84万元。若相应供电局有87条线路,如果每条线路每年减少故障1次,可以多供电量78.3万千瓦时,可以增加售电金额54.81万元。
5 研究总结
通过本次实地研究,我们掌握了现有电缆线路的运行状况,工区建立了标准的电缆线路管理体系。今后在工区管辖范围内的电缆线路施工,相应工区均需下发《电缆井明细表》、《管孔图》,并要求施工部门详细记录及时反馈,同时工区及时更新相关资料。电力优质服务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