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新教材为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人文教育
高中阶段的生活学习对学生的一生影响非常大,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每位学生在智力、德行、情感、身体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发展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从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到现在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培养,同时着重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是育人,教学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化学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主要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素材:
(1)化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化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比如:在《新课标人教版选修3》中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实心球”到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再到波尔的“原子轨道模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是静止的,结论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不能迷信书本和老师,这对于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
握知识的发展,了解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和相对性,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科学家们严格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态度的很好例子。
(2)化学中蕴藏着无穷的美,美不仅表现在化学现象中,还存在于自然规律中。比如在化学中的色彩美: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各种物质的颜色、焰色反应、教材的插图、多媒体课件呈现出的五彩缤纷等。这些迷人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令人百看不厌,既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又能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启迪学生探究和合成新物质。化学反应过程也有美的体现,比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火星四射,磷在氯气中燃烧的弥漫烟雾,氯化铵分解、碘升华的云蒸霞蔚,氯化氢、氨气等在烧瓶内溶解时的彩色喷泉,银镜反应等等,都是能亲眼观察到的运动美。化学反应过程还体现出了守恒美,比如: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以及化学平衡中的双方共存,它们既对立又统一,都具有维持自身不变的特性,这也是守恒。所有这些都表征着自然界具有协调平衡这一普遍规律。这些守恒美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使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在做人和处事方面获益匪浅。
(3)化学中包含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化学中的理论,都来源于直接的或间接的实验。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总结出规律。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原理和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并使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逐步掌握研究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高中化学新教材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又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一,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增强、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人文知识的比重增加,比如:新教材把氯、硫和氮放到一起学习,从最基本的人类活动入手,阐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化学知识、居住环境与化工生产的联系,然后分析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都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其二,新教材注重对自然化学过程和规律的分析,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尊重客观规律,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比如:如何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关系,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其三,新教材中充分体现基础化学教学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素质,各章节较多的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中国的国情和环境整治等内容,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知识和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并没有显现的表示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蕴藏着的人文精神。
(1)在高中新教材教学内容中挖掘人文因素。高中化学新教材较好地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显现的部分,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内部。因而需要我们充分挖掘高中化学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2)我们要从教学目的上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在原来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只重视科学知识教育,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理论知识传播,轻视了学生主体,不够灵活变通,疏忽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轻视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因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色优势及价值,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文化、审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及个性差异,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使课堂教学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充分民主自由,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乐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另外,让学生体验知识创新的过程,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创新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化学实验,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传统化学课堂的演示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这样学生缺乏激情和探究欲望,忽视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束缚和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现有的实验方案给学生,而是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究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让化学走进学生生活,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介绍化学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考虑问题欠佳导致的,也有人为造成的。应让学生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人的思想上的因素。要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总之,在新大纲的要求下,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时刻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化人文环境建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素质与人文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化学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超颖.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2]安媛.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9).
[3]赵晓丽.化学中人文精神的韵味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2008(6).
[4]陈德红.浅谈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化学教学,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