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活动。(教材第17~18页)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课件。
师:六一前夕,学校举行了一些活动,图中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你知道这是在进行什么活动吗?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学校正在举行捐书活动。
• 从表格中知道,三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18本、104本和95本。
• 从表格中也可以知道,四年级三个班分别捐书103本、109本和98本。 师: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们可以把每个班捐书的数目取整百数或整十数,那么这两个年级捐书的总数都可以用算式100+100+90=290计算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年级捐书的数量都超过了290本。
生2:我们可以把每个年级的三个班捐书的数量分别作比较,三年级(1)班捐的118本比四年级(1)班捐的103本多出了15本;三年级(2)班捐的104本比四年级(2)班捐的109本少5本;三年级(3)班捐的95本比四年级(3)班捐的98本少3本。这样综合起来看,三年级捐的比四年级捐的还要多15-5-3=7(本),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设计意图: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和加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
• 三(1)班和三(2)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三(3)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1)班和四(1)班共捐书多少本?
•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格,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次。 生:三(1)班捐书118本,三(2)班捐书104本,三(3)班捐书95本,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师:怎样列式呢?
生:计算三个班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18+104+95。
师:说得对。老师想先请大家来估计估计,大约会在多少本左右?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因为这三个班捐书的数量都接近100,所以我们就都当作100来计算,100+100+100=300(本),所以三年级捐书的数量应该在300本左右。
师:你能根据估计的结果,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吗?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 我会口算,因为118比100多18,所以要加18;104比100多4,所以也要加4;95比100少5,所以是算得多了,就要减5;这样就相当于18+4-5=17,结果应该是300+17=317(本)。
• 我们也可以列竖式笔算,先把118+104算出来是222,再加上95,结果是317本。竖式计算如下。
• 我们还可以把三个数直接写在一起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 我们还可以用递等式进行计算,如下所示:  118+104+95 =222+95 =317(本)
师:大家喜欢哪种竖式计算方法呢?为什么你喜欢这种方法?这样写竖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1:我喜欢把三个数列出来一起加,这样计算更简便。
生2:我喜欢列两个竖式,这样不容易出错。
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三年级的捐书情况,现在来看看四年级同学一共捐书多少本,在小组里完整地说说题意,并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叙述题意,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经过刚才的计算,到底哪个年级捐书多一些呢?与之前我们的估计一样吗?
生:三年级捐书多一些,跟我们估计的情况一样。
【设计意图:用文字完整叙述表格类题目,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在计算前进行估算,让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算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一步步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今天通过解决“捐书活动”中的问题,你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三位数连加计算的计算方法)
捐 书 活 动
100+100+100=300(本)
18+4-5=17(本) 300+17=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118+104+95=317(本)     118+104+95=317(本)   118+104+95 =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
A类
1.看图计算。
(1)从冬冬家到学校有(  )路线。
(2)从冬冬家经商场和学校到公园的距离是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加。能力要求:能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B类
2.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连加。能力要求:能运用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1)两条  (2)200+460+180=840(米) B类:
2. 88+97+105=290(千克) 教材第18页“练一练”
1. (1)李叔叔花的钱多一些。因为他们都买了录音机,花的钱一样多,不用再作比较,我们只要比较其余两件物品的价格即可。张阿姨的电饭锅295元看作300元,手表140元,一共是140+300=440(元);李叔叔的自行车是408元看作400元,台灯是65元看作70元,一共是400+70=470(元),440<470,所以说李叔叔花的钱多一些。
(2)张阿姨:140+320+295=755(元)  李叔叔:408+320+65=793(元)
(3)买电饭锅、自行车和录音机这三样东西能获得大礼包。295+408+320=1023(元) 2. 727+114+86=927   397+304+120=821
475+260+149=884   292+450+108=850
3. (1)(答案不唯一)①买第一种糖1袋,第三种糖1袋。②买第二种糖2袋。 (2)50+50+100+100+150+150=600(块),600块>500块,够500块了。 4. 220和290相加最接近500。196、210和385三个数相加最接近800。
学习名言警句:
1.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2.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4.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5.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6.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