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l1期 2014年11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tm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I.27 No.11 NOV.2014 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王伟冰 ,陈延民。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吉林省高校数量逐渐增多。多种原因导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较难。通过对吉林省大学生 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探索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伟冰(1963一),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 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高 之,硕士生和高职高专生就业率较低。 9n0O% 85.0O% 8000% 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 骄子和国家干部逐渐成为普通劳动者,大学生就业问题随之 、| —_~ /“ ~. 出现。在国家深化综合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背景下,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扩大就业规模和 提高就业质量,是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 7500% ∞% 、\/J 厂、 、—、\/1 / 口 . , 、、=一,_ 一 一 50.OO* 200‘ 2005 2ol0 20l1 ∞12 加l3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吉林省高等 学校数量逐渐增多,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5O万人左右,成为 — ・ — 舭 g9上D% ∞70% 93.2O% 舯lO% 髓7O% 86.8O% 吕2 O 91.10% ± 蚰1O% g91O% 95 O蕾 931O% ∞ 85 8&60 .829 70.10% 75lO% 75 83.3 8Z }# 92m 91 70% B6 ∞㈣ ∞胂 87lO% 8矗m 85 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吉林 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相对突出。为破解这一问题,需要对吉 图2 2003-2013年吉林省高校各类毕业生就业率 (三)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2012年:机关0.86%,事业单位1.44%,高等教育O.79%, 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才能 提出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医疗卫生单位1.45%,科研设计单位O.48%,国有企业 10.19%,非国有企业42.14%,出国、出境1.O8%,、预征入 、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规模不断上升 伍2.51%,升学9.74%,灵活就业23.54%,其他5.78%。 2013年:机关0.63%,事业单位1.58%,高等教育O.7O%, 医疗卫生单位2.O7%,科研设计单位0.54%,国有企业 12.47%,与2012基本持平。非国有企业43.41%,出国、出境 1.35%,、预征入伍2.38%,升学10.86%,灵活就业22.77%,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3-2013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规模 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增幅高于研究生增幅。 自主创业O.64%,基层就业项目O.14%,其他0.46%(见图3)。 80000 7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 2∞00 10000 0 碡 图l 2003-2013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 (二)毕业生就业率缓慢走低 图3 2012-2013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表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3—2013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 率波动较大,以2012年为例,博士生就业率较高,本科生次 ——(四)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据统计2012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中,本省籍毕业生省内 161—— 就业占43.O5%,外省籍在我省就业占4.4%,本省籍出省就业 占7.6%,外省籍省外就业占29.2%。省外就业分布情况:东 北地区(辽黑蒙)9.O2%,北部沿海地区(鲁冀京津)8.02%,东 部沿海地区(沪苏浙)4.36%,南部沿海地区(粤闽琼港) 好。文、史、哲、法等学科的需求较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 难问题,个别专业的就业难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2.就业率下滑更为突出 同本科和专科生相比,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下滑现象 更为突出。 3.区域分布一主多元 2.8%,黄河中游地区(陕豫晋)5.44%,长江中游地区(湘鄂赣 皖)2.74%,西南地区(滇桂黔川渝)3.08%,西北地区(甘宁青 藏疆)1.3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省高校毕业生出省就 业的区域仍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北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到 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比例相对较低(见图4)。 8OO00 60000 40000 研究生就业以东北地区为主,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中,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一 定规模的多元分布,到西南、西北地区的就业比例明显低于 上述地区。 4.行业分布多样化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加大,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毕业研 究生在择业时能够贴近就业市场现实,表现出更加理性和灵 活的就业态度。 图4 2012年高校毕业生省内外已就业区域分布图 20000 0 5.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 研究生就业率的下滑,与就业期望值没有调整到位密切 省内就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一方面是我省实施振兴 老工业基地战略见效,经济连续呈现上行趋势,拉动了社会 相关。受毕业研究生的数量持续增加、事业单位规模萎缩、 科研院所人职门槛持续提高等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毕业研究 生就业市场从市场逐步走向中端,从方向集中走向多元化。 在这个市场调整过程中,如果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能够同步 调整,则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从调研来看,半数以上的 研究生在初次择业时还保持了较高的就业期望,表现出彷 就业,也为拉动了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竞争及工作 压力大,使得毕业生开始理性的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尤 其是回省就业。但从省内就业的区域分布看,又过于集中在 长春、吉林两城市,占省内就业高校毕业生总量的70%多。 形成了省内分布的不均衡(见图5)。 2013届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省内。同2012年相 徨、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等心理状态,从而造成了择业期延 长、有业不就类型的“就业难”。例如,虽然市场对医学类专 关数据对比,省内就业比例增加11.99%。对比结果表明,我 省经济状况呈良好发展态势,更与我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业研究生需求较大,但需求主要集中在县、区以下的基层单 位,与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期望相差较大。 (二)本科生 大力扶持创业等密切相关。与省内生源地域分布对比, 省内就业分布还呈不均衡状态,仍集中在长春、吉林两城市, 尤其是省外生源在吉林省就业的毕业生,9O%以上在长春市 1.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为吸纳我省高校毕业生 的主要力量 就业。辽源、白山、白城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比例持续降低。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看,机关、事业单位、科研 院所等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在4% 左右,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规模呈大倾角下降趋 势,由2003年的45%下降到2013年的13%左右。在国有企 业吸纳就业下降的同时,市场进行了自发调整,民营企业吸 图5 2012年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区域分布图 纳毕业生的比例由2003年的1O%上升到2013年的43%,成 为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此外,参军、升学、出国、国 二、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与问题 通过数据发现,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存在若干明显的特 点,也揭示出一定的问题。这些特点与问题,既与全国大学 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就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出现了小幅 攀升;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所增加,但比例上同国外发达国 家相比仍然偏低。 生就业状况具有共性,又有吉林省独有的特殊性。其中,研 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问题。 (一)研究生 2.市场需求在院校间热冷不均 根据对近三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洽谈月”的统计,吉林 大学和东北师大获得需求信息数量明显高于省属院校,说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省属院校在就业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 1.冷热不均 研究生中的工学、理学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就业形势较 一下降,而部属院校则一直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 162— 3.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毕业生就业依赖于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 吉林省省会和地市级的就业服务机构相对健全,服务较好, 而县级毕业生就业机构在能力和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有待深化建设 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形势、体系和规模来 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 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 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改革,实现从注 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这就要求高 校利用科学方法,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实际出发,对供 需关系和就业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和深入分析,在大量、系统 的数据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措施,及时动态地适应市场 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除了引导高校外,信 看,都已初见成效,能够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 基础性的服务。但是,从监管、监测等方面看还处于放任和 空白状态,一方面不能对市场秩序形成有效管理,对各主体 (用人单位、毕业生、高校)的市场行为形成约束力;另一方面 不能对市场活动的状况进行有效监测,以为各项公共就业政 息回馈系统也可以引导准备报考大学的学生,影响他们对未 来的判断,从而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行为受到市场信号 的有效调节,使大学生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趋于平 衡。 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5.从业资格制度与人才培养相脱节 在某些特定行业建立严格的从业资格制度是行业发展 2.改革高校学分制度,扩大专业选择空间 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的 实践技能不足,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文科专业来讲更是 如此。一方面,理工科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接受 系统的知识学习外,还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文 的客观需要,这是一件好事,但由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 很大的惯性,不能及时和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导致部分专 业毕业生就业受阻。例如,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医疗卫生部 门接收的高校毕业生,必须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这个证 书要求具备一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这就出现了“我需要就 科类专业虽然在教学中的理论性较实践性稍弱一些,但是工 作经验与技能也是胜任就业岗位所必不可少的,这些经验和 技能只能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才能获得。对此,学校应将 业才能有经验和我需要经验才能就业”的悖论。 (三)高职高专生 1.就业区域流向和行业分布更为集中 这个特点是由学校和专业性质、职业院校的区域性所决 定的。首先,吉林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 区,以省内为最多,少量去往北部沿海地区,到其他地区就业 的毕业生总量很小。其次,就业行业主要以民营企业和灵活 就业为主。 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加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美国的社区学院就很有借鉴意义。他们设有灵活的学分制 度,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来增强综合素 质。学校结合学生专业的情况来灵活设置学分,保证学生能 最大程度地获得工作技能。我国大学生在踏入校门时就固 定了专业,在未来的学业中能够调整专业的可能性是很小 2.应用型专业就业明显好于其它专业 应用型专业集中的院校普遍就业较好,市场需求旺盛, 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缩小了学生成长的自主性空间。 欧洲的经验也值得借鉴,每个大学生都要先接受一年的基础 性学习,在了解各个专业及其职业方向的前提下,根据社会 职位提供状况和自身兴趣综合考虑选择专业,这样做能够让 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我国也应 包括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 职业技术学院等,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能达到7O%以上, 甚至高于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之下,文科、财经类等非 应用型专业较多的院校就业问题较大。 该改变入学就固定专业的做法,借鉴一年后再选择专业的做 法,使学生选择更加明确,学习更加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大 学生就业。 三、促进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规格能否与市场相匹 配、加强和改善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促进吉林省大学 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的适应性 (二)积极推广创业教育,提升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1.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 通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为: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 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创业精 1.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建立服务于专业和人才培养规格 调整的信息回馈系统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关乎到能否实现 神指培养学生敏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 战自我、坚持不懈、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善于合 作、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 民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部文件中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的表述表明,学校创 顺利就业,是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高 (2007)2号《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 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是交给学生有关创业的显性知识和 教育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管理不顺、就业准人和 就业资格证没有很好落实、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 薄弱等。但是,从市场需求看,职业教育是能够同时促进我 国大学生就业并支撑产业发展的一条出路,这就要求我们在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1.树立现代市场观念,强化就业服务意识。一方面要强 化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做到适 技能,让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使学生成为“企业家”“商人” “老板”,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他们具有创 造性的思维方式和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在任何一个岗位上 都能够有开创性的成就,促进个人与事业的发展。 2.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的重要举措。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得 销对路;另一方面,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上都应有其 独特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有其发展和生存的空间,所以 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实际办出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专业。 到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创业教育缺乏系统 性和实践性。这需要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系统设计, 改革教学方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多与科技创新和生 2.建立就业质量支撑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一是 要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么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 术型专门人才,要么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是确立以就业为 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将职 业资格培训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双证书”培养。应在所有的 产经营实践相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在高年级 阶段进行科研项目实践。学校在科研项目中可以按照正式 模式成立“虚拟公司”。虚拟公司拥有着与正式公司一样的 组织架构,由大学生承担虚拟公司的实际职务对内管理学生 项目的运营,对外与老师、合作伙伴沟通。 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支撑学生在毕业时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创造资格条件。三是 重视产学结合,建立实训就业基地。高职高专应与用人单位 密切联系,积极建立毕业生实训实践基地,根据社会需求状 况,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实践教学课程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增 加实训实践时间,着力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使学生能找准 就业方向,较快地胜任工作岗位。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 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建立和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与评价机 制。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职院校评价各 (三)完善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吉林省大学生 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基础和 根本保证。“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这是当前我国各地劳 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奇特 现象,也反映了就业市场里的结构性矛盾,这让我们不得不 思考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教育既是就业前的“终端 教育”,也是劳动者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大学毕业生连接 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环节。近几届美国都十分重视职业 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依据。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职院校 优化专业结构、确定招生规摸、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之 教育。前任总统布什任期内提出了《工作要求学校做什么》 《展望2000年的美国职业教育》等前瞻性的报告,大力强调 职业教育。英国每年都会投入3O亿英镑发展职业教 育。职业教育既培养符合各种职业要求的、具有基本职业技 能和资格的人才,也培养各行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难技能 的专门人才;既是面向公众的大众化教育,也是面向特种职 业和高级岗位的精英教育。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职业教育 重普通教育,轻技能重学历的观念和现实。职业教育和技能 培训往往是无力升入普通教育的被动选择。此外,我国职业 参考文献: [1]麦克斯.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0. [2]韩力争.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落实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3 (2):48.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