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让我的思品课堂适度引进“生本”教育理念
为什么要引进生本教育?因为,初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受颇深,老师观念转变——轻松了、课堂回归自然——和谐了、学生潜力开发——令人不敢相信。难道真的可以把教育搞到这种地步?这不就是我们日思夜想的理想教育吗?“不看广告看疗效”,其中吸引我最多的就是生本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们令人敬畏的写作能力,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从措辞上,情感归宿上,我们的初中生也不能与之相比的。显示着生本理念下的教学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学生较差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就是学习能力低的表现。政治论据不充分,白话边篇,语无伦次。把这么好的东西引入思品课堂中,在它的理论指导下,我想我们的课堂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什么要适度引进呢?
1. 九年级毕业班面临升学的任务,适应了若干年的截流式、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怕是时间,课程进度不允许全面开展。
2. 毕竟老师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让它效果充分显露出来也需要同组老师的共同努力。
3.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的知识不必要再寻根捉底。
为了将来更好的开展生本课堂,这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有意识的转变观念,让教育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提出高价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我们要从实践教学抓起,充分挖掘学科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坚持“生本理念”,才能改变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自主获得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主动去思考问题呢?
二、 坚持论从史出,巧设设问,让学生主动探究发展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由感情到理性。遇到问题需要讲解的,多举实例或史料,从中归纳总结。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从而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在具体的教学中,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专业术语较多、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例如,在上“三个代表”这一课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教材中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做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
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2)从事生产劳动。(3)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最后我进行归纳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而不是直接给出学生这个定义。进一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政治课的教学都要引疑而起,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前的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即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由于受老师、教材、课堂的束缚,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针对这种情况,为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我们采用学案导学,设置预习问题,创设质疑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下面是一个创设质疑情境的案例:
学习《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一课时,为了让让设置的问题变得有意义和价值,克服预设问题下的定式思维,这是我们思考并研究的地方。为了更大幅度地打开思维,我想这样设计可以打破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首先请同学们观看材料或视频(美国9.11事件)。之后设问:1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问题?2产生这个问题会带来什么危害?在第一问中,学生可能会说“世界不和平、不稳定”、“世界存在恐怖主义”等,第二问学生可能会谈到“美国的经济会受到影响”、“会造成环境污染”、“造成各国人们心理恐慌”、“会引起其他各国把
反恐纳入国家战略性的层面”等。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只于预设的“国际安全”,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自然流畅的过渡到这些危害或影响都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然后顺势再引出或强化“国际安全”,这样就充分的让学生展开思考,而不是往老师提前下好的套中钻了,老师的教学也不只是为了教学,使课堂有了活力,但这样的课堂花费的时间要长,绝不是一人说,而是很多人都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坚持了以学生为本,尊重了学生的各种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想表达的热情。
还有学习《人口》一课时,出示给学生人口普查的资料数据,让学生从中发现现在我国人口的特点有哪些?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因此,如何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生本理念下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能够共赢,本学期我准备采取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的形式,四个人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展示员、记分员,且不定期轮换角色,合理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扩大参与度,培养团队精神。
平时,小活动两人进行,比如搞个小测验,同桌互看。如果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就大组参与来完成,组员互相分工、合作,调动了基础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相对薄弱的同学的积极性。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锻炼,也收获了成就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能基本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我们讲到“感受小康”一课时,需要每小组整理“服饰的变化”、“购物的变化”,“住房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饭桌上的变化”等,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积极参与活动,形成互补,热烈交流,最后通过全班展示,很快完成了任务,并使每位同学经历了情感体验,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极大提高。
通过更多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回归自然,相信自然会给我们更多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