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择”该作何解
作者:朱少山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2年第11期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一篇著名的文章,该文中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一句。这句的“择”字,不同的教材读本有不同的解释,现略列如下:         ①《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将后一分句解释为“牛和羊挑选什么呢?”;         ②《古代汉语》(郭锡良等编)将“择”释为“区别”;
③《孟子集注》(朱熹)解释为:“择,犹分也”;“言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④《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将该句的“何择”理解为“有什么区别”;         ⑤《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亦把后一分句翻译为“那么宰牛和宰羊又有什么不同呢?”;
⑥《古汉语简明读本》(董希谦、王松茂著)把“何择”解释为“挑选什么”。
不难看出,对于文章中“择”字的理解,人们的确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分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较为普遍的大概有两种解释,即:①挑选;②区别、不同。虽说两种解释都能较好地传达出句子的大意(区别不大),但是依照文言文翻译中所应遵循的“信达雅”原则,我们切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断章取义,而应力求我们翻译的字句本身能够贴合具体的上下句语境,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词义发展流变的某个环节。那么,就本句而言,这个“择”字应该怎样解释呢? 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作答。         一、从“择”字本义的引申发展过程来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择”字的解释有“选择、挑选”和“区别”两个义项;而《说文解字》则云:“擇,柬选也。从手,睪( yì)声,丈伯切。”由此可见,“择”字的本义乃是“选择、挑选”之意。那么,该处的“择”字是否就是此意呢?
在先秦文献中,“择”字通常是作“选择”解的。如《荀子·性恶》中“择良友而友之”;《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礼记·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诗经·小雅》“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吕氏春秋·孟春纪》“乃择元辰, 天 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推。”《左传》(隐公元年)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后来的文字记载作品也大都依照此解。《史记·高祖本纪》“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汉书·文帝纪》“於是尚书令桓阶等奉曰:‘……臣等敢以死请,辄敕有司修治坛场,择吉日,受禅命,发玺绶。’”《宋书》(卷四十一)“徒以所选止于军署之内,征引极乎厮皁之间,非晋氏采择滥及冠冕也。”《陈书》(卷三十)“总而用之,心无的准;择而行之,何者为正?”
由此可见,“择”字原本的词性是动词,作“选择”解是其通常用法。而译作“区别”(名词)的情况则少之又少,有如《吕氏春秋·仲春纪》(情欲)“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吕氏春秋·简阅》“今有利剑于此,以刺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等(即这种意思常出现于“无~”句式之中)。因而,这里将“择”译为“区别”确实欠妥!         二、从“何”字语法意义以及该句的语法特点来看
在上古汉语里,“何”字和现代汉语“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而且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前置——这是古汉语中一个特定的语法规则,如“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意为“对于他,我要谴责责怪什么呢?”);“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 子路》意为“人们富裕之后,还要增加什么呢?”);“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何以异”常释为“有什么区别差异”)等。由此推之,在这个疑问句中,“何”字用于动词“择”之前,符合上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将它们解释为“选择什么”则更为恰当。
另外,“何”字还可以用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成分,可理解为“为什么”、“怎么”、“何必”等意。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齐国虽扁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君何讨辱哉?”(《左传·崤之战》“何必麻烦你惩罚他们呢?”)等。“何”字作定语,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等。但是,“何”绝少解释为“有什么”之意。因而,将“何择”译为“有什么区别”确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