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考试资料汇总

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考试资料汇总

来源:九壹网
系统的基本特征

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2、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3、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4、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特性。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自然界演化的唯象描述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地球的演化3、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4、人类的产生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1、可逆与不可逆

可逆是指一个物质系统经过某一演化过程,从某种初始状态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使该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完全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如果不存在使系统与环境完全复原的过程,原来的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如热传导、质量扩散、功热转化、生长发育、物种进化„„

2、进化和退化的含义:进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进化退化的统一性

1、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和退化同存共生3、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1、矛盾是自然界运动与演化的根本动力2、渐变与突变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3、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定律4、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 自然观的形成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1、远古时代科学技术的萌芽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打磨石器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 2、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古希腊自然观的特征

(1)自发的唯物论(2)朴素的辩证法(3)整体性、系统性(4)直观性、猜测性 相应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状况 正处于发展时期和高峰时期: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萌芽时期:远古—西周(公元前770)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发展时期:秦汉—五代(公元前221—公元960) 高峰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

相对衰落时期:明、清时期(1368—1911) 二、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宗教改革(人的)地理大发现

哥白尼日心说,新物理学的诞生(伽利略、牛顿)数学(几何学、对数的发明、微积分的创立)化学、生物(生理学、)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

A.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B.机械论C.机械决定论D.经验论E.唯心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进化论)物理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 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由实验观测材料、定理和学说等知识单元组成的系统,并通过这些知识单元的内在逻辑特征和知识单元之间的本质联系被揭示后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但知识并不是科学,只有当有目的地搜集事实和描述达到了能把它们纳入概念的系统、理论中去的水平时,知识才能变成科学的知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等逻辑思维形式表述出来的系统化

的知识。

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

1、任何科学没有数学的加入,就没有细致的研究。

2、任何一门学科有了数学加入,则就有了定量表示,就有理论与实验数据比较的可能。就有了证实和证伪的可能。必然摆脱了无效讨论,该学科深入发展成为可能。

3、数学虽只讨论数与形,但各具体问题都可以抽象为数与形的问题,比如时间可以通过时间轴,把时间问题转换为空间问题。质量、速度、浓度等类似。多变量复杂问题可以用空间类比三维空间讨论。因而数学理论常常适用于许多具体科学成为最基础的理论。 为什么说物理是科学的皇帝?

1、物理学的概念体系已是所有各学科的最基础概念。如质量、能量、电流、熵等。

2、越是简单的研究对象就越容易定量研究,数学推理与物理概念的结合开辟了众多具体科学。

3、随着科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科学都找到了与物理的联系。物理学定律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定律。 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

科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产生知识的活动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科学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其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活动。 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现代科学已经成为认识自然、反映自然规律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大规模有目的、社会化的生产知识的基本社会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已经成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社会系统,这表现为,科学已不单单是科学家自发组织起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系统,而且也是服从一定的社会规范,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使用种种物质手段和周密制定方法的一种社会系统,它是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 科学的特征

A.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把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区分开来,把自然科学纳入生产力范畴,是马克思在理论上贡献。

B.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精神产品,属于诸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但它不同于政治、文学、艺术、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科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具有两点不同:一是无阶级性二是强烈的继承性三是无国界

实体论技术观

技术必须作为一种的力量来理解,这种力量不仅能改变社会,甚至能够影响人的存在与人类文化。在这种定义下,技术就会成为一种的力量,它的发展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过程是自主的、自动的,技术总是能够产生各种新的可能性。 社会批判论技术观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它成了社会根本现象之一,它无所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技术应用引起的社会问题,对技术采取了一种社会批判的态度,认为技术毁坏了自然事物,技术降低了人的地位,技术统治了社会,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 广义技术

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三大类。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力量,技术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狭义技术

指自然技术,也是以自然为对象,以更好地利用自然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为目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技术的特征

统一性:指技术既可表现为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也可表现为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知识软件,还可以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而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中介性:科学和生产实践的中介

实践性:技术的应用性体现在技术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在于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即它的经济价值。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1)从科学和技术的目的来看,不同 科学最基本目标应是“求知”,是在探求真理,尝试认识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从而获得人们知识的增长。科学是发

现(discover),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What and Why)。

技术则旨在应用,技术本身就是在改造自然及创造人工自然,知识(包括一部分科学理论成果)在技术中的运用也不是作为目的,而恰恰是作为达到目标的手段出现的。技术是发明(invent),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What to do? How to do?) 。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不同

科学的对象是或者主要是自然界,是客观地于人的系统。科学就是在揭示它们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使人类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现象。

技术的对象则在于人工自然系统,这是被人类加工过的或为人类的目的而被创造的。 科学和技术的根本职能不同

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核心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不同

(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而技术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科学体现为理论化的知识,技术则与经验不可分。

科学只要说明事实就够了,而技术则侧重于其成果包含的价值或效用。) 科学和技术产生的效益不同

 技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科学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能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

 同一国家或民族,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不一定相一致  科学和技术在时间上不完全一致

 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和技术所起的推动作用也不同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技术的经济意义高于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作用大于技术。科学往往需要技术为中介才产生经济效果。而技术往往需要从科学中汲取营养才能持续发展。

科学和技术一开始是相对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充分结合乃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一般认为哥白尼吹响了科学的第一号角。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培根和笛卡尔时代开始。技术虽然古代各民族都有发明,但只有科学理论渗入到技术中时,才有高科技诞生。 科学技术化

 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技术需要推动科学前进。

 技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研究手段,特别是科学实验装备。  技术为科学概括和分析提供资料来源,提供经验认识源泉。

 技术实践可以检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科学知识要经受技术的考验。 技术科学化

 在得到科学指导以前,技术发明是偶然的、经验的,一旦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掌握了规律,技术进步就成了

自由过程。

 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学的发展,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科学理论上的突破。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科学明显走在技术的前面,引导技术进步,为技术发展开拓新的领域。

科学技术一体化

“科学技术”一词的广泛使用,反映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现代科学与技术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科学与技术之间越来越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以最新科学成果为基础的高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已经形成。

当然,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科学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我们既要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性。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诸要素进一步优化

现代科技引起的生产力各要素的性质变化,造成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必然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要求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中日益成为主导要素,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资料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不断得到开拓,从而改变了劳动的社会结合。 生产力诸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使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 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 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提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科技进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STS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

由于科学技术具有双刃性,所以产生了人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机制的智力需要,以及社会对科学技术知识如何才能最佳利用的实践需要。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生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就是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使科技真正为人类造福。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科学家要对科技成果的负效应负责,对于那些对人类明显具有危害作用的科学活动则应公开反对,甚至推出或拒绝参与。

科学家应该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善用。爱因斯坦:“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 科学家应为人类的未来承担道德责任。 科学认识的特点

1、实证性: 能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

2、深刻性: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阐明内部机理 3、创造性:创造出天然自然中尚未有过的对象

4、系统性: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 2、 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特点:1、这次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同第一次技术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席卷欧洲,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

第三次科学的特点:1、这次科学主要是一场划时代的物理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建立起崭新的科学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2、这次科学使得人类认识伸向微观和宇观两极,是科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揭示出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3、这次科学对技术发展和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这次科学和技术、产业的迭次发生与紧密结合,导致国家规模的大科学工程产生。 7、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辨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1)经典力学的发展

辨证的自然观: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进化论。 8、结合科学史案例,比较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研究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演绎法时一定会运用创造性的归纳法。(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经验知识尚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对客观对象的思辨猜测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是从少数原则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来说明问题。这里的思辨猜测,少数原则的获得都需要运用创造归纳法。另外如氩气的发现,伽利略的单摆实验。)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这种方法将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命题等形式化,符号化,再利用数学的推导规则进行各种演绎推理,以获得新知识。)

1)归纳法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绎则由一般(或普遍)到个别

2)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3)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归纳法不局限于前提,运用逻辑推理,以求普遍适用的理论;演绎法基于假设,运用科学方法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归纳法不局限与前提进行论证,演绎法必须在前提中运用已有理论提出假设,假设即为结果的范围。我认为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部分人使用归纳法,部分人使用演绎法,先通过归纳法推导理论,再使用演绎法利用这些已经推导的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从而得到理论支持的证据,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互补的作用。)

10、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原则与步骤。

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重点。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而且它决定科研价值大小的前提。

原则:主动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伦理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步骤:1. 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2. 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3. 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 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11、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理论根源及防范对策。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1、生态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2、社会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伦理问题,比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加剧“全球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人文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异化的问题,人的功能退化问题,人的尊严问题和人的心理问题。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理论根源:1、从矛盾论的视角看,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首先有善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具有促进人类、推动人类发展的性质和潜能,其次,科学技术又有恶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先天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性质。2、从认识方面而言,虽然科技走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但是人们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对自然与社会的联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多数情况下人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无知。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所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问题,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及其未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关键取决于人,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制度。而人类对技术的各种潜在价值的认识以及自身本质需求的认识,都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免要付出代价。

防范对策:1、观念层面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2、法律应成为克服现代科技应用负效应的武器。3、公众对克服科技应用负效应起到软控制作用。4、绿色技术的研究和使用5、改变科技选择标准与加强人文监控。6、科技在克服科技应用负效应方面起导向作用。7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 18、如何理解“自然界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

简单性:牛顿说:“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原因夸耀自己。”

在自然定律中,如果我们不添加在数学上受简单的定律支配的陈述,那么自然受严格定律支配的断言就缺乏一切内容。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力学体系、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简单的数学形式概括了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自然的复杂性是由自然的简单性演化而来的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简单性现象,在对复杂性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也要用到简单性原则。

复杂性:自然界是由一个个复杂系统构成的,其中的因素相互关联,事情彼此交织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每个因素对其它因素的变化都是敏感的,会随时根据这些变化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在观察和解决与自然有关的问题时,开始考虑到它包含在许多相关的问题之中,认识到地球上每个地区遭受破坏,整个地球都会有切肤之痛。举例来说,砍掉一片又一片亚马逊雨林,就有可能抑制雨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就会不可逆转地毁掉这个地球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极大地改变全球气候。因此,我们与自然界打交道时,需要从全局性、动态性、特殊性、长期性等各个角度关注自然的反映,尊重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