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参考资料
辨析题: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此观点正确。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他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为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
2:科学知识或科学真理只能依靠经验获得
答:错,任何真理科学、知识技术、经验教训等文字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全面的,而且一定是现实中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东西,如果不能够把任何文字所表达的东西对应地转化为大自然之鲜活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最多只是次要的意义。
任何知识,都当转化为其所对应之活生生东西及其规律而被人类所利用,并创造出来善德之成果而供人类生存之享用,才是知识最关键的意义。
3:科学事实是中性的
此观点正确。:科学事实是中性的,科学中性可以解释为,科学活动在道德方面和社会方面不受价值约束。科学是寻求自然规律,科学的定律和事实不管它的发现者的国籍、种族、政治、宗教或阶级地位,都是可靠的,具有不可改变的质。科学在内部和对外部都是中性的。
科学在内部是中性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知识本身不受社会与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也不做价值判断;科学知识不包含价值要素,从中也无法推出价值规范。关于后者,莫诺的言论
具有代表性。他说,科学的确不能创造、推导或推荐价值:“科学依据严格客观的进路分析和诠释宇宙,包括人本身和人的社会。科学无视且必须无视价值判断。
4:科学是宗教的敌人
答:错。科学的美德是严谨,是实证,是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科学还有一个美德,就是不断地怀疑与挑战,包括对权威的怀疑,对真理的挑战。科学也是可以被质疑的,这是科学精神本身的规律。再说宗教。智慧设计论是宗教,进化论是科学,宗教不是科学,这都太显而易见,不需要讨论。但是,宗教不是科学,并不意味着宗教就是愚昧,相反,认为信奉宗教是愚昧的人,才真正是愚昧。连马克思、爱因斯坦都是宗教信徒,这个论据我想在中国应该是具有最高的证明力了。宗教不是科学,也不说明宗教是多余的或者可有可无的,科学与宗教是人类生活中两个不同的范畴,如同吃饭与穿衣一样,各不相同而又各有所用。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证,主要在物质层面为人类服务,宗教则是精神世界的归宿,在精神层面为人类提供最高和最后的皈依之所,按照中国古代关于道与器的理解,宗教属于道,科学属于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只看见有形的器,看不见无形的道,以为科学与宗教是敌对的认识,都是肤浅的。所以科学不是宗教的敌人。
5:进化是指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增生
答:错“进化”定义为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将“退化”定义为进化的反义词。达尔文使用“经过改变的继承”、“改变过程”和“物种改变”等来描述这一过程,曾在《物种起源》中说:“(天择)的最后结果,包括了生物体的进步及退步两种现象”。而这里的增生只强调了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并未体现“进化”这种质的改变。
6.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答:对。 可检验性指的是这个知识体系最终得出的一系列具体结论(各种陈述),应该可与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比较,给出相符(证实)或不相符(证伪)的判断。
科学有狭义及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一般指的是自然科学(含数学),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各类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我们主张采用广义科学的概念。
对于广义的科学来说,同样要求可检验性。只不过检验的方式、标准,时间间隔(例如,对于社会科学理论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予以检验)与自然科学可能有所不同。
可检验性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最基本的标准。凡是不必检验或不存在检验问题的则是
非科学。回避或拒绝检验又自称是“科学的”,则是伪科学。
7.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自然结果?
此观点正确,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8. 自然界系统演化的必然结果是有序和进化?
此观点错误,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一般经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9. 技术价值复合论主要强调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负面效应?
此观点是错误的,技术价值负荷论并非强调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负面效应。它的观点是:技术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政治、文化和伦理的丰富内涵,体现着当时的社会的价值观。
论述题:
一: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
答;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和辩证法。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试论述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的根本观点
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这就是波普尔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
波普尔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
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
波普尔一反传统的科学静态累积的观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强调科学的批判精神,试图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过程,总结科学发现的逻辑,揭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从错误中学习的科学方法。这样就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丰富了科学方研究的内容。
三:有人说科学认识起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科学认识是人们对自然系统和自然界演化过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直观的、直线式的,不是把对象静止地一次映照在镜面或照相机上,而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科学认识是人们在科学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人们变革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科学认识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三个要素组成的,是这三个要素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
科学认识的主体,是指与一定的自然客体构成某种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的个人(科学家)或群体(科学共同体)。
科学认识的客体,是指自然界中进入主体的特定认识领域中的物质系统,是认识主体所要理解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是通过科学实践相互联结和相互作用的,在实践过程中既有物质变换的关系,又有信息转换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和信息转换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中介环节实现的。
科学认识的起点是什么?对此,人们曾有过不同的看法。
传统归纳主义的科学方认为,科学认识是从观察和收集材料开始的,即科学始于观察。通过观察,获取大量事实,然后进行归纳,最后得出定律,形成理论。
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明确指出:科学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如果没有科学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确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前者突出了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环节,更清楚、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从一开始就是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问题和观察是相互相成的,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实践观察,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如果没有观察,就没有发言权,仅凭想当然的猜想,是无法科学地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提出问题,就无法在实践中验证疑难。
四.归纳法:
1) 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
2) 归纳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或特殊的判断和陈述。
结论就是从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一般特征,是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因此,归纳法与其他逻辑方法相区别的特点是:其一,它的推理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其二,他的结论通常是未经证实的,往往具有或然性。
3) 归纳法根据前提是否完全,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中,还可以根据是否运用了因果规律,区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4)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第一,它可以从科学事实中概括一般规律,提出科学假说和理论。第二,归纳法可以为科学地设计和安排观察实验提出的逻辑根据,有利于用简明和确定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
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非是万能的,归纳法(包括科学归纳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它的结论不是充分可靠的。其次,归纳是以直观经验为基础的,它不能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本质,而只是在不同程度上描述现象和过程。
五.科学技术社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