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
张艳芳
一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职业压力太大。据多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教师感到有很大或极大的压力,六成以上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约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压力”问题,严重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着教师潜能的发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① 繁重和超负荷的工作。各行各业中,教师是最苦最累的那一类,没有侧身
其列的人体会不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据80年代后期的一项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而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这还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差生之外,还有一大堆的日常事务等着处理。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不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几近于人体承受的底线。
②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考评。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话题议论已久,但由于教育制度尚未改变,“素质”又难以量化考察,实施起来举步维艰。因此,教师除了继续受制于分数和升学率这个“紧箍咒”外,别无它法。教师手脚受缚,硬着头皮搞应试教育。如果你这个班考分低,则将面临转岗、待岗甚至下岗的危机;只有分数上保持领先,
你才能在评定职称、晋级、福利等方面“捷足先登”。这就使不少教师对考试、考核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压力还来自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他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本已疲于奔命的教师更如“火上浇油”。
③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面对学校的严格考评和家长的殷殷期望,为了证明能力、实现价值、获取名誉和利益,教师之间的个人矛盾就在某种程度上或明或暗地激化起来。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争时间,因为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数学老师留的作业多学生就多搞数学,英语老师抓得紧学生就全背英语。都知道班主任岗位累,但由于班主任的分值占考评分值的比重较大,教师们争着当班主任,这样才能挣得更多的“工分”。激烈的竞争使教师间的人际关系出现恶化,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容易导致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
④对学生施教的难度加大。与几年前的孩子相比,学生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生活单调,缺乏全面的素质培养,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不成熟,心理脆弱,难以承受挫折。如何让独生子女改正任性、懒惰、自私的坏毛病,如何让他们亲近你,如何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培养好情商,都是教师很棘手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或批评学生时心理压力很大,惟恐出言不慎而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更怕学生因此想不开生出意外。加之有些地方教育设施不足,一个班容纳八、九十名学生的现象司空见惯,不但严重违背了教育和教学规律,更加大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班主任尤感力不从心。
⑤教育和行政管理的偏差。一些地方官僚作风严重,在的制定和
实施上,不顾实际,流于形式。“素质课”、“公开课”浮艳虚假、中看不中用;再教育培训、普通话测试、电脑培训、学历进修、WTO知识培训等证书“一个都不能少”,否则
就没资格评定职称;“假进修”、“混文凭”、“买论文”在许多地方是见多不怪的“正常”现象;更有各种形式的评比检查、表演竞赛、验收达标,等等。这些工作令教师们分身乏术,不堪重负,就更少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了,也就无怪乎教师的阅读面还不如学生宽了。
二
在众多的压力之下,不少教师身心疲惫、情绪烦躁,产生了职业厌倦综合症,不但直接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教师的“压力”问题必须予以关注并加以解决。
减轻教师压力的主要对策:
① 加快实施素质教育。都知道应试教育需要改变,但怎么改变,却是雷声大、
动作小,学生成绩仍是考评老师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迟迟不能推展,让教师感到矛盾与困惑,也使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惟有真正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才能从分数和升学率的压力中出来。然而由于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原因,素质教育要真正得以全面实施,尚待时日。
②各级领导者主动“减压”。教师要听校长的,校长要听上级的,可见领导者起着关键的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压力”问题,深入基层了解教师疾苦,制定出“减压”对策。在教师聘用、学习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纠正现存弊端,避免给教师额外“加压”。在教师评价上,改变重成绩、简单划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实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化评价。
③减少教师工作量。素质教育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教学技能、自身素质等方面的欠缺。谁都知道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是作为一名好教师应有的素质,但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又使教师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充实、发展自己。各级教育管理者应以教师为本,重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要保证教育投入,缩小师生比例,降低教育和管理的强度;减少各种徒有形式、缺乏实效的应付性工作,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更新知识、调节生活、培养情趣,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④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相比,教师更渴望
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要不断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学校的公开、公正和民主化管理;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结合起来,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和教学工作条件;要改进机械单一、扼杀教师个性的管理方式,允许教师在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重新;改变“出办公室进教室、出教室进办公室”的单调模式,允许教师在一定时间进行打球、散步、跳绳等有益身心的活动,给他们更多放松自己的机会;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从而活跃气氛、融洽关系、增进健康;发挥学校工会的反映呼声、上下沟通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替教师排忧解难的“教工之家”,等等。
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经常被不良情绪所困扰,就容易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甚至产生一些过激或偏差行为。所以,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善于控制与疏导消极的情绪,以积极心态对待教学评价、荣誉得失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增强自我能力,才能避免心理失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全社会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杭州市前不久开通的全国第一条教师心理热线,就不失为一种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减轻教师所面临的沉重压力,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和前提。这不仅关系着上千万教师能否愉快地工作和幸福地生活,也关系着数亿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