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精选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精选教育文档

来源:九壹网
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何兆武认为,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 其特点之一也许恰好就 在于它有其不可离弃的价值观贯穿始终。 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生 存的最高目标是得到最大限度的和自由,实现一切为人服 务,让人生活得更快乐和更幸福。 因此,历史价值观“以人为本” 和谐理念孕育而出。 新课改背景下, 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 的缺失和误解, 出现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教学情境――牵强附会, 故弄玄虚。新课程提倡:体验一探究一感悟,摆在第一位的就是 体验。但是,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 化,好像脱离情境就不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 “情境创设”反而 削弱了学习效果,流于形式。

某位教师在教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用了现在最流行 的合作探究模式。 把全部学生分为 6 组,扮演罗斯福总统的“智 囊团”成员, 6 组分别承担金融监管团、振兴工业团、振兴农业 团、社会就业团、劳资关系调节团、社会福利调节团的任务。课 堂中,学生踊跃发言,根据课本知识填好了一个图表,如下:

通过本课的讲授, 我们明显感觉到, 本课只有情景教学的外 壳而没有情景教学的实质性内容, 更没有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 的和谐理念。 讲授过程材料单一, 只是单纯对课本知识点的归纳。 而教材中涉及历史概念问题,如银行、股票、联邦储备银行、黄 金外流等都没有做简单解释和交代。 经济危机与、 与经 济、经济手段等方面都没有涉

及。 导致本节课感觉学生都参与了,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建立在对课本内容的了解上, 对于历 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都是一知半解。 教师的引导也没有能带动 学生生成新知识。师生的和谐状态没有建立在人本基础上。

如教师用了以下例题: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之一是大幅度增 加税收。如 1929 年美国最高税率是 24%,1935 年则提高到 79%。 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A.抑制了私人投资热情?摇?摇 B.消除了经济危机?摇? 摇C.维护了民众的根本利益?摇?摇 D.出现了滞涨现象

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答案是 A。在这里,分析本题目时, 教师应该对税率和投资作简单的交代。 题目出现的税率增加是因 为什么?经济危机了, 产品过剩了, 通过高税收方式减少过剩产 能,所以直接抑制私人投资。 简单交代会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之间 的联系。当题目中的材料换成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税收状况时, 学生也能联系税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达到以学生为本、 终身学 习的目的。

在设计本节课时, 以下方式应该更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 改理念。 教师将涉及的人物用材料形式抛给学生, 让学生提出人 们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针对不同集团可能的状况设计材料和 问题。

如,失业工人的材料设计: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打发自 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去乞讨陈面包。 艾奥瓦州的……一个寡妇在 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以免看到蛆虫。

摘编自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

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 19 年,第 88- 页

通过材料分析工人们为什么失业? 生产过剩,工厂倒 闭――经济危机的表现。

失业后该怎么办? ——找工作——找不到——生活困 苦――人心思变――社会不稳。

希望看见这样的局面吗?一一不, 用“以工代赈” 方式,大搞公共工程,提供工作岗位,稳定民心的同时恢复发展 经济。

搞工程的钱哪里来?一一开支主要靠税收。

可是工厂倒闭,税收不是减少了吗?于是和银行合作 了。由担保银行信用,让老百姓重新把钱存回银行。银行又 可以贷款了,包括贷款给去搞公共工程。钱流通起来了,各 个行业就慢慢恢复起来。工人有工作,就有收入,就会去消费, 这样工厂就可以扩大生产, 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的税收也 慢慢多起来了,还了银行的贷款。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看见了经济解决方式有哪些?一一市场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通过这个例子, 便能很好地说明处理危机过程中各个利益集 团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活动的过程中, 依据学生的差 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 的教学情境,引导其从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变为创造,促进学 生充分自由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师生和谐关系的 建立。

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信仰,塑造精神,完善品格, 而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传递。

当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基层教

师由于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的原因, 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结论性教 学。如必修三模块,只是针对人物所处时代、社会环境进行总结 性概括,而没有针对其个人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这种现象我们归 纳为只有“教材”,没有“人”。历史的客观性也决定了必须与 主观相结合,才能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否则,学生面对冰冷结 论时,只会无动于衷。

教学案例:明末思想家李贽反传统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政治上:君主进一步强化,封建政治黑暗腐朽;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上:空谈理学,文化;

此教学只是空泛说教,死板教导学生整理教材,毫无创造感, 索然无味。由于李贽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遥远, 结论性的教学只 是让学生记住教材,无法理解为何他在六十一岁时剃发为僧?这 一举动势必要和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联系起来。

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士大夫要肩负起对宗族的照顾,这种照顾不是暂时性 责任,也不是道德上的义务, 而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 ①因为在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中, 读书做官这条路通常需要几代 人的努力。一代清贫成显达,其幕后是惨淡经营许久。成功荣誉 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责任感、对整个家族也负有集体责任。 因此李贽试图通过剃发为僧摆脱沉重家族责任。 厘清传统社会对 李贽的影响,我们才能理解这位“异端”学者矛盾复杂的内心, 理解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他个人, 还属于他生活的时代。 这样的 教学实现了人本、和谐。

新课程要求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它是杜威 “教育

即生活”理论的进一步延伸。 人的个性的多样性从教学设 计高度得到重视,说明新课程观重视的是人。人的个性、自信、 勇敢、尊严比任何知识来得真实,这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因此, 教学设计要善于不断创设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主体 性的发挥,营造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让学生的 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同时教师应理解 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其心理需要,开发潜能与价值,制订出切 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的和谐。

注释:

①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 三联出版社, 2006: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