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一、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属于哲学随笔,学术味较重,概括性、抽象性较强,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文中提到中国哲学对于世界未来哲学的可能贡献,进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于中国哲学的归属感,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于中国哲学的自豪感。课文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此,虽然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来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生境界的高深追求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和可实现感。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并从课文引申出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弄清楚其中最关键的东西,
1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体会哲学随笔的叙述特色,而外就是最重要的对于人生和哲学的思考。
笔者则准备花一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冯先生的观点讨论中国传统的几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讨论哲学和人生的境界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得意义。
二、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概括性强、抽象性高、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过程与方法:
4、体验哲学的基本问题,懂得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世界的基本问题的规律的探索。
5、结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种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6、通过模拟辩论的方法探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培养学生思辨地思考问题的反方式。
2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引导学生科学思考哲学和人生的思想境界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陶冶学生对于更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8、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思考,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联系实际和文学等作品中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生四种境界;延伸不同思想学派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不同理解和阐述;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求。
四、教学难点与对策
1、由于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怎样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是第一个难点。笔者拟将采用举例联系实际的方式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2、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思辨地阅读哲学性散文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正因文章的难以透彻地读懂,才更应该引导学生随处质疑,深入思考。针对此难点,可用提问法加强学生思考的深度,进而也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要义。
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的比较。这一环节之所以难是因为高三的学生才刚刚开始对人生的意义等进行有深度地思考,对于哲学本来就比较陌生,何况还
3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要站在好几个学派之间对他们进行对比。这实际上几乎是每一个研究者的难题,故此本课只对此进行粗浅的涉猎,以引起同学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指给他们哲学的魅力所在,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考虑到这一点,本难点实际上就转变为教师如何把哲学的魅力展现给学生了——这一点只能靠以小见大的故事、澎湃多姿的语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4、对于课堂实际情况进程的把握。提问法、举例法等都有可能碰到老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反应脱节的情况,此时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教师应善于有效引导、启发,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5、模拟辩论时,课堂秩序的维持、能否紧扣主题是一个较难把握的地方。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具体实例案例等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引入新的单元,简单介绍哲学和哲学散文,结合哲学的境界进入课文的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熟悉四个境界,理解“觉解”的含义,着重探究什么样的人分别属于人生的四个境界,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区分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课时:
4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结合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对人生的境界进行探究。于此同时,分析冯先生的四个境界划分的意义以及不足之处,结合实际思考哲学基本思想对于人的现实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面对生活中的某些困境时我们可能有哪些解决方案。
从哲学和境界的角度出发以具体的事例分析现实状况,渗透四个境界,探讨问题的本质,提出对于某些哲学思想的质疑,陶冶学生不盲从、善于自己思考的学习、阅读习惯。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时:
模拟辩论赛(打假人王海,耳机时间是否该判败诉),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多元的视角思考问题。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出几个问题,引出关于人生境界的思考。
1)哲学是什么?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结合疯了的欧阳锋的话:“我是谁?”“欧阳锋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探讨哲学的基本任务。
5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2)提出佛家禅宗的境界说以及王国维诗家的三境界引出冯友兰人生的四个境界。
3)阅读课文。
4)抓出全文的主旨句和关键词,理清思路和层次。
5)冯先生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6)冯先生认为人生有哪几个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区别?
7)冯先生认为人生境界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觉解程度)
8)冯先生认为什么是觉解?(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理解)(举同是喝水但喝出不同境界的例子)
9)小结。总结哲学的任务,人生境界的不同,以及人生境界划分的依据。
10)作业:理清文章思路,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再一次系统地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的不同在与觉解程度的不同,明确四种境界下究竟有那四种不同程度的觉解。
6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1)再次指出人生境界的不同在于觉解程度的不同。
2)自然境界的实例:放羊娃、以砌墙为砌墙的工人。之所以为自然境界是因其按着本能或生活习惯做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或觉解程度不高。
3)功利境界的实例(太多了)。其觉解程度:意识到自己的得失,一心利己,不管是否利人。评价项羽和刘邦境界是否相同,思考冯先生的分类标准是否有不甚科学的地方。
4)道德境界的实例(孔子、雷锋、杜甫、周恩来等)。觉解程度: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自觉服从社会的需求。
5)思考:在中国,有多少人处于道德境界,达到道德境界有多难。
6)延伸:儒家的义利观、人性论,某些西方国家的义利观。
7)天地境界的实例(庄子、老子等)觉解程度:认识到人是宇宙的一份子,自觉地把自己和天地自然融合到一起。
8)理解:关于四种境界划分标准的另一角度,思考哪些境界是已经达到的、可以达到的、无法达到的,他们对于人生分别有怎样的意义。
9)进一步分析冯先生四种人生境界的分类标准的根本所在(动机),思考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局限性出现的根本原因。
7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10)小结:哲学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哲学。
第三课时:
以“个性打假”的王海为例子,模拟辩论,探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两难问题,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思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引出王海的例子。
2)提出王海是否该被判败诉的矛盾所在,并让同学各抒己见,开始辩论。
3)总结:
4)作业:根据辩论中所得的感触,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两难的问题,探讨其解决的关键所在,写一篇随笔。
八、辅助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8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冯友兰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俗人
↑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纯人
九、备课资料
(一)作者资料:
1.冯友兰(1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
9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二)实例:
1、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2、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全人类才
10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能最后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3、“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4、《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
11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有条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5、几种不同的境界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
12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态。
6、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7、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8、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9、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10、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信不信?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
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
13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
我现在接着喝水。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11、“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举手做远眺状,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到的。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
12、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捡到一些钱物,交到了局,并按要求做了登记。结
14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果过了几天,失主登门造访,表示谢意之后,拿出一些钱给这个留学生。留学生一想,拾金不昧,怎么能收呢。坚决不肯。最后,失主告诉他,如果你不收这钱,自己就无法从局里领出失物,因为按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丢失财物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捡到东西的人作为报酬。拾到财物是行义,收取一定的报酬是谋利,日本人认为义与利并不矛盾,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争着去行义。
13、13、王海是一个有名的打假英雄,但是王海的打假与其他人不同。王海打假是从打假中谋取利益,方式是发现假货大量购买,然后利用《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索取几倍的赔偿。是一个专职打假并从打假中获利的民间人士。王海打假必须要吃很多官司,但并不顺利,有一些法庭判了王海败诉,以下是一个案例。王海在一家叫隆福大厦的地方买了两副耳机,上面注明是索尼耳机,实际上这个标志是一个假标志。王海索取了赔偿。后来王海又去这个地方,发现类似的假货还在卖,于是一次买了十副耳机,又一次与商家对簿公堂,引起轩然大波。以下是两个人对此事的看法: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认为:
14、隆福大厦第一次售给消费者两副耳机有欺诈,“隆福”对这批“索尼”耳机的产地作了不真实的标志是否出于故意,不能以经营者的说法为准。即使“隆福”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但不真实标示的事实依然存在。至于消费者第二次在“隆福”购买10副耳机,“隆福”不构成欺诈,理由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已知道此型号的耳机是假货,没有陷入错误的判断。对此,也让“隆福”加倍赔偿,就会使消费者获得不当利益。
隆福大厦电讯商品部安经理说:
15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王海第一次购买两副耳机是纯消费行为,经鉴定是假货,隆福大厦认打认罚。但消费者在知悉这种型号的索尼耳机是假货之后又买了10副,其动机就值得考虑。既然已知是假货,为何还要购买呢?……‘隆福’两次卖耳机给王海本身不构成欺诈,欺诈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我们是无意识的。作为‘隆福’,不可能有意识地组织假货,卖给消费者。但无论怎样,王海在隆福大厦买到了假耳机,并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说明我们进货把关不严,对消费者帮助我们发现假货的做法表示感谢。
14、《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时,几个恶人正在围攻邱处机道长,但是郭靖看到了却不去帮忙。郭靖是一个达到道德境界的人,善恶分明,为什么不去帮忙?因为这时候的郭靖,开始有了更高的觉解,并开始了对自身武功、以及自己坚守的道德原则的怀疑与追问。善与恶有没有界限?他不像过去那么清楚了,所以不愿意再杀任何人。这一段时间,郭靖的觉解程度有一点接近于天地境界。(众笑,又举了《天龙八部》里藏经楼里扫地老僧的例子)天地境界里的人既然与天地一体,自然也就超越了善恶。
(三)疑难解决
疑难解决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
16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
17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
18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
19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20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21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十、原文
人生的境界
作者:冯友兰
22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
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
23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
24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第一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
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5
——20号 07级心理系 邹巧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