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整理制作)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
2
下,汽车以2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 B.14m C.25m 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 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 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vxx,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tt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号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通过计数时的速度/(cm/s) 1 0.1 2 0.2 3 0.3 4 0.4 5 0.5 6 0.6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 鼎尚
鼎尚
A.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v算出加速度 tv算出t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用公式a=tanα算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a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9.如图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B.01s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
C.如果0时刻乙在甲前方0.6m处,则甲乙间最小距离为0.1m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10.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有四条光滑细杆,其中OA杆竖直放置,OB杆与OD杆等长,OC杆与斜面垂直放置,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四个环分别从O点由静止释放,沿OA、OB、OC、OD滑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依次为t1、t2、t3、t4.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t1>t2 B.t1=t3 C.t2=t4 D.t2 A.0- t1时间内a、b两车相向而行 B.0- t1时间内a车平均速度大小是b车平均速度大小的2倍 C.若a、b在t1时刻相遇,则s0=s D.若a、b在t1/2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刻为2t1 12.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出发骑自行车做直线运动,前1小时内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0.2~0.5小时内,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B.0.2~0.6小时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 C.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小 D.0.2~0.8小时内,甲骑行的路程大 13.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设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 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 C.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然后将各小段位移相加,运用了微元法。 14.以下四个运动学图象反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 15.如图所示,甲从A地由静止匀加速跑向B地,当甲前进距离为S1时,乙从距A地S2处的C点由静止出发,加速度与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时到达B地,则AB两地距离为( ) (S1S2)2A.S1S2 B. 4S1S12(S1S2)2C. D. 4(S1S2)(S1S2)S1 二、多选题 2 16.一质点沿x轴运动,其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为:x=10t﹣5t(m),t的单位为s.下列关于该质点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2 A.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5m/s 鼎尚 鼎尚 B.物体回到x=0处时其速度大小为10m/s C.t=2s时刻该质点速度为零 D.0~3s内该质点的平均速度大小为5m/s 17.A、B两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t=0时,它们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的速度vA、vB的关系为 . 18.A和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出发时B在A前3 m处 C.3 s末两个物体相遇后,两物体可能再相遇 D.运动过程中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 19.(多选)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b、vc,则( ) A.vb=m/s B.vc=3m/s C.de=4m D.从d到e所用时间为2s 20.如图所示是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运动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质点以20m/s的速度匀速运动 B.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 C.B质点最初4s做加速运动,后4s做减速运动 D.A、B两质点在4s末相遇 三、填空题 21.质量为1kg的小球从离地面5m高处自由落下,空气阻力不计,碰地后反弹的高度为0.8m,碰地的时间为0.05s.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碰地过程中,小球动量的增量为______kg·m/s,小球对地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________.(小球与地面作用过程中,重力冲 2 量不能忽略,g取10m/s) 22.如图所示,是某次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条纸带,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在打点计时器打2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为v2 = m/s 2 (2)小车的加速度a = m/s 23.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周期T=0.1s,小球相邻位置间距分别为 =6.51cm, =5.59cm,BC=4.70cm,CD=3.80cm,DE=2.cm, EF=2.00cm. 小球在位置A时的速度大小vA= m/s. 2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m/s. 24.如图所示,从高出地面3m的位置A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m后回落,最后到达地面C点,则小球由A点到C点的位移大小为 ,方向为 . 25.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a车和b车,其位移——时间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已 2 知b车的加速度恒定且a= - 2m/s,t=3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求:t=0s时a车和b车的距离S0. 鼎尚 鼎尚 四、实验题 26.在暗室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器材有:支架、漏斗、橡皮管、尖嘴玻璃管、螺丝夹子、铝盒、一根荧光刻度的米尺、频闪仪。具体实验步骤如下:①在漏斗内盛满清水,旋松螺丝夹子,水滴会以一定的频率一滴一滴地落下。②用频闪仪发出的白闪光将水滴照亮,由大到小逐渐调节频闪仪的频率直到第一次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③用竖直放置的米尺测得各个水滴所对应的刻度。④采集数据进行处理。 (1)实验中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时,频闪仪的闪光频率满足的条件是 。 (2)若实验中观察到水滴“固定不动”时的闪光频率为30Hz,某同学读出其中比较圆的水 2 滴到第一个水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根据数据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m/s;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8=________m/s(结果都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实验存在的系统误差可能有(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7.如图所示,质量M=3kg的木板P,上表面由倾角θ=37º的斜面BC和材料相同的水平平面AB构成,斜面和水平面平滑对接于B点。木板右侧靠在竖直墙壁上,地面光滑。t=0时,质量m=1kg的小滑块Q从斜面顶点C由静止释放,2s后到达B点,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所示。取sin37º=0.6,cos37º =0.8,g=10m/s2。求: Q v/(m·s-1) C (1)斜面BC的长度; 9.6 (2)t=6.8s时,木板PP与滑块Q的速度大小; A 3)在Q与P相对滑动过程中,B 37º (Q与P组成系统的机械能的减小量。 0 2 4 6 t/s 28.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圆弧形不光滑管道半径R=0.2 m,A端与圆心O等高,AD为水平面,B点为管道的最高点且在O的正上方.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质量m=0.4 kg,在A点正上方高h=0.6 m处的P点由静止释放,自由下落至A点进入管道并通过B点,过B点时小球的速度vB为2 m/s,小球最后落到AD面上的C点处.不计空气阻力, g取10 m/s.求: 2 (1)小球过A点时的速度vA的大小; (2)小球过B点时对管壁的压力的大小和方向; (3)落点C到A点的距离. 29.一辆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运动一段时间后关闭发动机,汽 3 车又运动了2s停止,汽车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已知汽车的质量m=2×10 kg,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求: (1)汽车前4秒的加速度大小; (2)汽车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的位移; (3)汽车牵引力的大小。 30.银川“檀溪谷温泉水世界”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水上乐园,是夏季银川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如图为其某水上滑梯示意图,滑梯斜面轨道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37°,底部平滑连接一小段水平轨道(长度可以忽略),斜面轨道长L=8 m,水平端与下方水面高度差为h=0.8 m。一质量为m=50 kg的人从轨道最高点A由静止滑下,若忽略空气阻力,将人看成质点, 2 人在轨道上受到的阻力大小始终为f=0.5mg。重力加速度为g=10 m/s,sin 37°=0.6。求: (1)人在斜面轨道上的加速度大小; (2)人滑到轨道末端时的速度大小; (3)人的落水点与滑梯末端B点的水平距离。 参 1.C 鼎尚 鼎尚 【解析】 vv0010 ,解得时间为5s<6s,所以汽车a21刹车5s内的位移与6s内的位移相等。xv0tat2,t=5s代入得x=25m,故选C。 2试题分析: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t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C 【解析】 试题分析:雨滴在空中受重力和阻力两个力作用,根据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速度的变化。雨滴下落时,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速度保持不变,达到最大,故A、B错误,C正确;速度的变化率等于加速度的大小,加速度不断减小,则速度变化率逐渐减小,故D错误。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加,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 3.B 【解析】 试题分析: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图线的斜率相同,则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A错误;前6s内甲图线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之和较大,所以甲通过的路程更大,B正确;由图线所围图形的面积知前4s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C错误;由图线所围图形的面积知前2s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但不确定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故不能判定二者是否相遇,D错误;故选B. 考点:运动图像 4.C 【解析】 试题分析: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实验检验,故选C. 考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乙物体的速度一直为正,说明乙物体一直沿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根据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通过的位移,由图可知,t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物体,则t2时刻,乙物体还没有追上甲,故B错误;t2时刻之前,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甲在乙的前方,两者间距增大.t2时刻之后,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甲仍在乙的前方,两者间距减小,所以t2时刻相距最远,故C错误;根据速度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故D正确。 考点:运动学中的图像 【名师点睛】本题为考查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关键要抓住速度的符号表示速度的方向,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6.C 【解析】 试题分析: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A正确.B、牛顿进行了“月一地检验”,说明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 力定律.故B正确.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卡文迪许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故C错误.D、根据速度定义式v非常小时,vlimx,当△t非常tx,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D错误.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故选 t0tC. 考点:考查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名师点睛】对于物理学史,这些常识性问题,要与主干知识一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等等. 7.B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从倾角为θ的斜面滑下,根据动能定理,有mghmgcoh1mv2,sin2故物体通过C点的速率大于通过B点的速率,故A错误;物体从倾角为θ的斜面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μmgcoθ=ma,解得a=gsinθ-μgcoθ①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h1② at2 sin2由①②得到AC段的运动时间小于AB段的运动时间,故B错误;由①式可知,物体将一直加速滑行到E点,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大,故CD错误;故选A.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及动能定理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是牛顿第二定律及动能定理的应用问题;解题关键是先求出物体从倾角一定的斜面下滑的加速度的一般表达式,然后讨论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各个因数对加速度的影响,再讨论各段的运动情况分析讨论。 8.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如果只使用其中两个数据,由于偶然误差的存在可能会造成最后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考虑到误差,不可能是所有点都整齐的排成一条直线,连线时,应该尽量使那些不能画在线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线的两侧,这样图线上会舍弃误差较大的点,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av算t出加速度,所以误差小;故A错误,C正确.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当纵坐标取不同的标度时,图象的倾角就会不同,所以量出其倾角,用公式a=tanα算出的数值并不是加速度,故B错误.在求解加速度时,实际上已经将物体的运动当作了匀加速直线运动,但实际上我们在探究时根本就不知道加速度是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故D错误.故选C。 考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名师点睛】在实验中处理数据的方法较多,而图象法往往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解题方法;此问题中通过题目给出的数据作出速度-时间图象,解出其斜率即是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读出甲的加速度为负值,乙的加速度为正值,两者方向相反,故A错误;01s内,由图线的“面积”读出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故B错误;根据加速度定义式: 2222a甲t3m/s3m/s,a乙t2m/s2m/s,故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 v022v211鼎尚 鼎尚 度,故选项D错误;设经过时间t二者速度相同,则v甲a甲tv乙a乙t,即:2t1t,整理可以得到:ts,则在这段时间内,甲的位移为: 161262t2+x甲v甲2a甲t723722231267,乙的位移为: 161162则此时二者之间的距离为:xx乙x0x甲0.1m,x乙v乙t2a乙t17+22, 7故选项C正确。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名师点睛】01s内由图线的“面积”读出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乙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斜率的正负读出加速度的正负,根据斜率的大小读出加速度的大小;本题考查对速度图象的理解能力,抓住两点: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10.ABD 【解析】 试题分析:以OA为直径画圆,由等时圆模型,对小圆环分析,受重力和支持力,将重力沿杆和垂直杆的 方向正交分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小圆环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θ为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由图知,小圆环的位移为: , 所以,t与θ无关,可知从图上最高点沿任意一条弦滑到底所用时间相 同,故沿OA和OC滑到底的时间相同,即t1=t3,OB不是一条完整的弦,时间最短,即t1>t2,OD长度超过一条弦,时间最长,即t2 (1)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过圆周最低点的光滑弦由静止下滑,到达圆周最低 点的时间均相等,且为t=2 所示). (可由2Rcos θ=at及mgcosθ=ma解得)(如图甲 2 (2)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过顶点的光滑弦由静止下滑,到达圆周低端的时间 相等,且为t=2 (如图乙所示). 11.C 【解析】 试题分析:0- t1时间内a、b两车的速度均为正,即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A错;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加末速除以2,则0- t1时间内a车平均速度为: ,b的平均速度为: 度的3倍,B错;在0- t1时间内,a车的位移为s,则 ,若在t1时刻相遇则 ,可知a的平均速度是b的平均速 ,b的位移为:,C对; 若a、b在时刻相遇,由图像的对称性知,下次相遇的时刻为,D错。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名师点睛】v-t图象 (1)概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v,横轴表示时间t,画出的图象就是速度-时间图象. (2)基本特征 v-t图象反映了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3)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4)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物体的位移.若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 鼎尚 鼎尚 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12.D 【解析】 试题分析:在位移时间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在0.2~0.5h内,甲与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在图像中可知0.2~0.6小时内,甲的位移大,故甲的平均速度大,B错;0.6~0.8小时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C错;由位移时间图像知,0.2~0.8小时内,甲骑行的路程大,D对。 考点: 位移时间图像。 【名师点睛】x-t图象 (1)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位移x,横轴表示时间t,画出的图象就是位移-时间图象. (2)基本特征 x-t图象反映了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曲线. (3)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图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13.A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理想模型法,A错;其余都对。 考点: 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 【名师点睛】略。 14.C 【解析】 试题分析:A图中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B图表物体静止,故B错。C图表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对。D中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故选C。 考点:运动图像。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设甲前进距离为S1时,速度为v,甲和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则有: SS11vtat2at2S2S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v22aS1,解得t21,则AB 222aS112(S1S2)2的距离SS2at.故选B. 24S1考点: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关键抓住时间相等,结合 位移关系进行求解,本题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6.B 【解析】解:A、根据x=v0t+at和x=10t﹣5t得,质点的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10m/s.故A错误. 2 BC、当x=0时,有10t﹣5t=0,解得t=0(舍去),t=2s.即2s速度v=10﹣2×10=﹣10m/s,即速度的大小为10m/s,故B正确,C错误. D、0~3s内该质点的位移x=10t+5t=10×3+5×9m=75m,则平均速度== 2 2 2 2 =25m/s,即平 均速度的大小为25m/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17.vA=2vB 【解析】解:相遇要求同一时间到达同一位置,初始时刻AB位于同一位置,末时刻又在同一位置,所以两质点位移相等,AB同时运动,所以相遇时运动的时间相等,根据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可知,平均速度相等,则:vA= ,即vA=2vB. 故答案为:vA=2v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有时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捷 18.AC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像可以得出,xA7.5m,xB4.5m,xxAxB3m,两物体在3秒末相遇,则出发时B在A前面3m处,所以A错误,B正确;相遇后A的速度始终比B的速度大,不会再次相遇,C错误;有图像可看出aAaB,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速度-时间图像。 19.B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则根据推论得知,c点的速度等于ad间的平均速度,并利用推论求出ac间和cd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可求出加速度,再由位移公式求出b点的速度,由速度公式求出从d到e所用时间. 解:A、B、由题,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根据推论得知,c点的速度等于ad间的平均速度,则有 vc= = m/s=3m/s, ,cd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ac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1=v2= ,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a==0.5m/s. 鼎尚 鼎尚 由得, = .故A错误,B正确; C、设c点到最高点的距离为S,则:S=正确; D、设d到e的时间为T,则de= ,则de=S﹣cd=9m﹣5m=4m.故C ,得T=4s.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对运动学公式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运动学公式不仅要熟悉而且要熟练,要灵活,基本方法就是平时多练并且尽可能尝试一题多解. 20.ABD 【解析】解: A、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A图象的斜率等于20m/s,则知A质点以20m/s的速度匀速运动,故A正确. B、B质点图象的斜率先正后负,说明B质点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后沿负方向做直线运动,故B正确. C、由图象斜率可知,B质点最初4s内做减速运动,后4s做加速运动,故C错误. D、4s末二图象相交,说明两个质点到达同一位置相遇,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是位移﹣时间图象问题,抓住图象的数学意义: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答案】-14;; 【解析】 试题分析:小球碰地前的速度为:小球碰地后的速度大小为: 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小球动量的增量:根据动量定理得: ,解得: . . ,负号表示方向竖直向上。 , 考点:动量定理 【名师点睛】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分别求出小球碰地前和碰地后的速度,从而小球动量的增量,根据动量定理求出小球对地的平均作用力大小和方向;本题考查了动量定理以及自由落体运动位移速度公式的基本运用,知道公式的矢量性。 22.0.21 0.49 【解析】 试题分析:(1)v2为13间的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大小等于13段的平均速度。v2s2s30.0190.0380.21m/s 。 2t0.2 (2)加速度用逐差法,as4s3s2s10.49m/s2。 24t考点: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实验。 23.0.605,0.9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A点的速度.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运用逐差法求出小球的加速度. 解:A点的瞬时速度等于OB段的平均速度,则 =0.605m/s. 根a= 据 =△x=aT 2 得,运用逐差法得=0.9m/s. 2 , 故答案为:0.605,0.9 【点评】本题处理的方法与纸带相同,会通过频闪照片求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关键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运用. 24.3m,竖直向下. 【解析】解:小球的初位置在A点,末位置在地面,根据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则小球由A点到C点的位移大小 x=AC=3m.方向竖直向下. 故答案:3m,竖直向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位移的概念: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要注意与路程的区别,不要混淆. 【答案】9m 【解析】 试题分析:图可知,a车的速度vaS822m/s3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t3即此时b车的速度vbva2m/s,设b车的初速度为vb,对b车,由vbatvb,解得 vb8m/s,a车的位移 Savat6m,b车的位移Sb到达同一位置,得 S0SbSa9m。 vbvba车和b车t15m,t3s时, 2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位移时间图线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的切线斜率表示瞬时速度,分析两车的位移关系、速度关系。 26.(1)频闪仪的频闪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 (2)9.72,2.27; (3)存在空气阻力等 【解析】 试题分析:(1)频闪仪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时,则每滴下来的一滴水,频闪仪都在相同的位置记录,故可看到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 (2)s67=19.36-13.43=5.93cm,s78=26.39-19.36=7.03cm,s=34.48-26.39=8.09cm, 鼎尚 鼎尚 s90=43.67-34.48=9.19cm,由逐差法可得: 9.198.095.937.03102g=m/s29.72m/s2. 4(12)30ss7.038.0910第8滴水的速度为:v8=78=m/s=2.27m/s. 12T2302(3)由于空气阻力对水滴的作用,水滴不是严格的自由落体;或者滴水的频率改变了,都会产生误差. 考点:测量重力加速度 27.(1)9.6m (2)vP=vQ=2.4m/s (3)Q46.08J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象面积可以求得斜面BC的长度:xBC(2)0~2s内,由图象知a0又mgsinθ-μmgcosθ=ma 解得:μ=0.15 Q在水平面上运动时a1vt9.6m 2v4.8m/s2 tmgm1.5m/s2 则 vQ=v0-a1(t-t0)=2.4m/s P的加速度amgM0.5m/s2 1(Mm)v2 2则vP=a2(t-t0)=2.4m/s (3)由能量守恒得:QmgxBCsin解得:Q46.08J 考点:考查功能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的关键要求同学们能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能根据图象求解加速度和位移,要找出P和Q相对滑动时速度关系. 28.(1) (2)4N 竖直向上 (3)【解析】 试题分析:(1)对小球,由自由落体运动可得: , 解得: (2)小球过B点时,设管壁对其压力为F,方向竖直向下,由向心力公式:解得: ,方向竖直向下 , , (3)从B到C的过程中,由平抛运动规律可得: 考点:动能定理、向心力、平抛运动。 【名师点睛】(1)小球从P到A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 (2)在B点,重力和弹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即可; (3)从B到C过程是平抛运动,根据平抛运动的分位移公式列式求解即可。 2 29.(1)1m/s (2)12m 3 (3)6×10 N 【解析】 试题分析:(1)汽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有:a(2)在v~t图象中位移为与时间轴所围面积故x=(3)汽车滑行减速过程加速度:av4m/s21m/s2 t41×6×4m=12m 2v4m/s2-2m/s2 t2设阻力大小为Ff,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f=ma2 3 解得Ff=4×10N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Ff=ma 3 解得F=Ff+ma1=6×10 N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v-t图线 2 30.(1)1m/s (2)4m/s (3)1.6m 【解析】 试题分析:(1)设人在滑梯上的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 mgsin 37°-f=ma得:a=1 m/s。 (2)设人滑到滑梯末端时的速度大小为v,对人下滑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Lsin 37°-fL= 12 mv-0 2得:v=4 m/s。 (3)人离开滑梯后做平抛运动,下落时间为t h= 12 gt 2水平距离x=vt 得:x=1.6 m。 考点:动能定理、平抛运动、牛顿运动定律 鼎尚 鼎尚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及平抛运动基本公式得直接应用,要求同学们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求解,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