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指教:余映潮
评点:于福义
授课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京19中
案例导读
美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美文是阅读教学的基地,美文必须美教!莫怀戚的《散步》就像是春风中摇荡的小荷,展现出婀娜的身姿,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以此文为依托,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散步》则是美教的典型范例。以美读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品情、赏景、析意,层层深入,板块清晰,诗意盎然。余老师在此课例中,以明晰的目标为导引,以恰当的语言来激励,以如诗的语言来小结,在娓娓道来的教学艺术中,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美文《散步》。
[屏幕显示]
散步
师: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散步》,并且对大家进行阅读能力训练。
1 / 24
[屏幕显示]
阅读赏析能力训练
评点:直接导入,语言简洁,明确学习目标。
师:好,课本请打开。
[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请看书,思考:有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师:好吧,一句话简说。
生1:那里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还有菜花、桑树和鱼塘。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说了课文中有我们一家人。还说了背景,有美好的春天的景色。人和景他一下子就概括出来了。
生2:有我们一家人,有南方初春的田野,还有我们一家人温暖的爱。
2 / 24
师:还有亲情!也就是这位同学所说的暖暖的爱意。
生3:有我们一家人,有美美的春天,有我们一家人在美美春天里的活动。
师:还有美美的散步。
生4:(迟疑地)还有诗意?
师:还有诗意!这个诗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章本身的表述有诗意,一个是文中的故事有诗意。
生5:它里面写了一种很微妙的母子关系。比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种母子关系是很微妙的细节。
师:很细腻的母子之情,还有祖孙之情等等。
师:谢谢同学们。这个环节我们就大致地了解了一下课文的意思。好我们一起来读。
[屏幕依次显示总结内容,老师分别指引学生齐读]
1.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家人的情感涟漪……
2.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有慈祥的奶奶,
3 / 24
孝顺的儿子儿媳和天真可爱的孙子,有三代人之间深挚的爱……
3.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评点:这是文意把握能力训练,快速阅读后,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这是全文学习的基础。
师:是啊,《散步》表现的就是生活中的温馨瞬间。让我们走进《散步》,感受它的美好,感受它的诗意,感受它的亲情。
[屏幕显示]
品情
师:第一次训练活动:品情。
[屏幕显示]
品析能力训练之一
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
师:请注意,话题是: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边读书,边批点,抓住你认为写
4 / 24
得很有情意的那一句,然后进行分析。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谢谢同学们的圈点勾画。我们现在来交流,各抒己见。
生6:我觉得是全文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亲人的关爱,“就是整个世界”又显出心情之重。
师:多么慎重啊!感觉到肩头的担子压在自己的身上,又是多么地幸福啊!
生7:我想说的也是这一句,说明家庭对作者来说是重于一切的,就是整个世界就等同于是作者的世界一样。
师:多好啊!情在这一句。作为中年人,小一辈、老一辈,就是他的世界。
生8:“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也表现出作者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还有家里每个人对作者的依赖。
师:是啊,责任的重大就是在抒情,他抒发的是责任的感觉。
生9:我也是说全文的最后一句。我背的是母亲,说明我对母亲的孝顺;妻子背的是儿子,对儿子我有我的父爱,说明这一家四口对我的重量很大。
5 / 24
师:一家啊,三代啊,“我”和妻子就是顶梁柱,就要把这个家庭呵护得好好的。
生10:我说的是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我的母亲对孙儿的偏爱。师:“摸摸”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也是一种呵护,也是一种疼爱。你看: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生11:我觉得第6自然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明一家人对我的依赖与信任。
师:整个家庭的和谐,这句话就是写得这么动情。
生12:我想说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现出母子之间浓浓的情,表现出儿子大了对母亲的照顾,母亲对大了的儿子的依靠。
师:分析得好!这句话写出了几十年的历史啊。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是呵护“我”的,在母亲老的时候“我”要疼爱她呀!
生13:我想说第3自然段“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即将到来的时候就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句话中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表现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不想让母亲离他而去,心中也想在母亲身边多待一段时间。像第6段最后一处“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和上文一样,也说明作者对他的母亲十分依恋,不想让她离自己而去。
6 / 24
师:对,有年老的母亲健康地活着,活在我们的身边,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之情啊!所以作者说“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句含情,字字含情。
生14:我想说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种依恋。
师:母亲要照顾她的孙子,母亲又要依赖我,于是她就说道:“我走不过去,你就背我吧!”这个“背”字啊,说得多么动情啊!年老的妈妈,现在需要儿子来背她了。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得很好。
[屏幕显示]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此句意味深长,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这样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啊,如果它简单地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那是多么地乏味啊。“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就是诗,这就在抒情。同学们,应该说“我”尊敬“我”的妈妈,要把“我”的妈妈放在第一个写: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但是你们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是把“我”放在第一位来写的。大家知道原因吧?“我”是家中的顶梁柱啊,老的小的都要“我”呵护!所以这个“我”字就一定要写到前面。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大家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起读。
7 / 24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情意浓浓。
师:句式基本上是对称的,读起来也是一种诗意的美。好,请大家大声地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小家伙怎么叫的啊?你们叫一下,“前面也是——”
众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笑)是啊,你们现在是长大了,如果你们像那个小孩一样就不是这样叫了。那是天真的、可爱的、童年的叫声。好,这是你们品析到的,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多么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多么无私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子的深深疼爱。
8 / 24
师:这篇文章既写“我”,写小孩,也写老人对下一代、下两代的呵护。下面的你们也品析到了,“我和妻子——”,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写出了呵护,写出了温馨,写出了责任感。
师:情在这一句啊,它能够带动我们对这篇文章几乎所有的字句进行欣赏。
评点:活动设计话题明确,涵盖全文,默读、思考、批注,指导明确,用时充分,训练有抓手。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诗意总结,师生和谐对话,绽放出美丽的思维之花。
[屏幕显示]
赏景
师:好的,我们继续训练,继续欣赏。第二个大的活动是:赏景。请大家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句,读起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9 / 24
(学生朗读语气较为平淡。)
[屏幕显示]
品析能力训练之二
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
师:第二次能力训练,话题是: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我们再来读一次,注意朗读啊,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一家人在美好的春天里散步所以读景物的描写这一段也要读出情感来。大家听——
师(深情范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抒情式地读。一起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读——
(众生再读,语调深情起来。)
师:好,先自己思考,然后互相地研究一下: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师:好的,可以开始互相地交换看法。
10 / 24
(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师:好的,我们再来交流看法。这位同学又举手了,他先带头,你们继续来。好,谢谢你。
生15:我认为第1自然段真正应该接的是第4自然段,因为2.3自然段其实是往题外说这件事。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在写而是在画一幅画一样。他第1自然段先说我们在田野散步嘛,包括有哪几个人,构成一幅画面。田野长什么样子,上面站着几个人。然后2.3段本来说背景,第4段是田野的背景。他把田野说一下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这幅画有几个人站在田野上面。我觉得第4段的景物描写应该接第1自然段。
师:好的,他的发言很有见地。第1段一定是和第4段连在一起的,但作者巧妙地运用穿插的手法把有关的家庭的背景讲清楚,然后再写第4段,真好。至于什么作用呢,我们过会再讨论,同学们会明白得更多。
生16:这句话引出全文的主旨,写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因为写我的母亲一开始照顾我,然后母亲老了我又照顾母亲,再然后我的妻子照顾我的儿子,然后生命一个个循环互相照顾,然后写出生命的伟大。
师:很关键啊,这美好的春景让我们想到了生命。生命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由此想到了我们的一家人。
生17:我觉得这一段主要描写的都是生机勃勃,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说春天总算来了,母亲又熬过一个酷冬。他写的这个生机是用来表达母亲熬过来后他的喜悦。
11 / 24
师:描写田野的美好的春景,表达的是一种惊喜的感情。春天总算来了,春天什么样呢?太有生命力了,太朝气蓬勃了。
生18:我们讨论了一下,一个是“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交代散步的地方、散步的环境;最后两个字“生命”,因为第2自然段写母亲又熬过个酷冬,后面还写了我们的儿子,就是一个生命的代表,也是代表我母亲熬过了生命还有儿子的生命。
师:你们的讨论结论非常重要。散步一定要有地方啊,那就是田野;散步一定要有很好的背景啊,那就是初春的田野啊。
生19:我觉得可能是过渡吧,通过写景来引出下文师:既是过渡,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笔,这一笔的作用真的很重要。好,谢谢你。
生20:我认为这应该写的是作者看到这一番情景时自己的感受—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第3段最后一句“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一个酷冬”和上文有一个对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同样分析得有自己的见解。
生21:这篇美文它描写了几个画面。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连起来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四口和乐融融散步的画面。
师:因为画面的美好,所以散步一定是有诗意的。一般而言,写美景就是表达美的情感。有时写美景是以美来“献丑”,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写快乐就往往用美景来烘托。在
12 / 24
这里就像这位同学分析的,同样用美景来烘托一家人愉悦的心情。
评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个主问题带动了学生对全文的深入理解。
师:好的,我综合大家的看法小结一下,我们就真的能够知道这样的写景穿插在文章里面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个时候需要做笔记,把有关的内容旁批在第4段。
[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
师:首先是氛围啊,渲染氛围。所以这里的春景的描写洋溢着春的气息。只有这种气息,我们才能够出来散步呀。如果是北风呼啸,我们会出来散步吗?我会带着妈妈出来散步吗?所以这一笔太重要了,渲染春的气息。春的气息笼罩全文,就是因为有这一段,不然怎么叫春天里散步啊。
[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
师: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啊:绿色的田野,金色的小花,水波粼粼的鱼塘,烘托着我们一家人。这种背景是充满生命力的背景,是绿色的背景,所以它是散步这个活动的背景。用我们同学的话说,这是美好的画面。
13 / 24
[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
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
新绿,嫩芽,冬水:生命在召唤,写出了文章的诗意。
师:它的作用表现出诗意:新绿,嫩芽,冬水,生命啊!作者用诗意的写作表现了文章的诗意,所以读这一段我们感受到透露出的浓浓的、美好的诗意。为什么文章有诗意呢?整个来看,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写得有诗意;局部来看,有的地方特别有诗意,就像这个地方。
[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
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
新绿,嫩芽,冬水:生命在召唤,写出了文章的诗意。
作者借新绿和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进一步渲染了散步时的一家人欢愉的心情。
师:表达心情。作者借新绿和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进一步渲染了我们一家人散步时
14 / 24
候的欢愉的心情。快乐的时候,眼中的景物也是美好的呀!
[屏幕显示]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
这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
新绿,嫩芽,冬水:生命在召唤,写出了文章的诗意。
作者借新绿和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进一步渲染了散步时的一家人欢愉的心情。
这里巧扣“散步”。
师: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看,为什么看到田野啦?为什么看到新绿啦?为什么看到嫩芽啦?就是散步了,这里写的就是散步——巧扣散步。这一点要反复地品味才有感觉。换四个字:暗写散步。作者这里没有写:啊!我们看见了多么充满生命力的田野啊!他没有这样写,他把那一句省掉了,其实就是在写散步所见。这一段描写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家请看第7段:“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如果用小说的笔法来分析的话,第4段就是伏笔,第7段就是照应。没有第4段,第7段奶奶的眼睛所看到的景物是不是很突然呐。所以第4段和第7段是密切照应。大家懂了吧,多美好的笔法啊!
15 / 24
评点:景物描写富有诗意,教师的教学亦有诗意。用诗意的语言概括要点,是小结,也是示范,更是扎实有效的指导。
师:谢谢大家的努力,我们继续。
[屏幕显示]
析意
师:析意,这是我们的第三个训练环节。
[屏幕显示]
品析能力训练之三
话题: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
师:析什么意?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哪一段呢?最后一段吧,再来朗读,“这样……”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
16 / 24
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好的,我刚才说了——情,读出情感来。我们再来读,这次读,把两个“蹲”字读出重音,把一个“走得很仔细”的“很”读出重音,你们的感觉就不同了。(示范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情感不同了吧。好,一起来,这两个地方的重音试一下。“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读——
(众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再来一次,把最后一句要读得非常有情味。(示范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听出味道来了吧。一起来把这句试读一下。“但我和……”读——
众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后面四个字极为关键,韵味就在它身上。“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加”是重音吧,“就是整个世界”,注意“整个”后面是不是有个轻微的拖音呐。“整个”上扬,“世界”下沉,味道就出来了。再来读,“但我和妻子”,读——
众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7 / 24
评点:三次具体的朗读指导,从重音,到节奏,到语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
师:有很大的进步了。好,我们来看,析意,要说明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意味深长表现在哪里呢?好,思考一会儿。
师:(启发点拨)看这幅画面吧,一家人在一起啊!我背着我的母亲,我的妻子背起了我的儿子。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充满责任。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师:好的,我们来揣摩一下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它所表达的意味,也就是这一段文章它的重要的作用在哪里。好,请同学们像刚才一样表达自己的看法,请举手。这次先请你来说。
生22:先从小的地方来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蹲”字体现了对母亲和儿子的照顾,“背起来”表明了他们的责任很重大,“走得很仔细”就是对母亲和儿子的关心和呵护,“整个世界”就突出了一家三口人对我的重要性。这一段文字总结了全文,突出了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的责任感很重。
师:我觉得你的分析集中到两个字上,就是责任。蹲啊、蹲啊、背啊、背啊、走啊,责任感。这一段意味就在责任感啊!这位同学分析得好吧。
生2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
18 / 24
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他们俩虽然都很轻但走得并不是很快,而且也走得很稳,很仔细,这里基本说出了全文的中心,就是作者的家庭。后面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明作者的母亲对于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儿子对于我的妻子来说也是最重要的,说明家庭里面互相恩爱。
师:你分析的这里的意味深长就是生命在健康地传承啊!生命必须在这样和谐的亲情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分析得好!请你来。
生24:我补充一下。“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作者是不是想表达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是为了照顾小时候的我而操劳累坏了身体。还有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加起来”就是指有母亲和儿子,“整个世界”就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她的儿子的爱,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爱,家庭之间的爱。
师:还有我和妻子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爱,都是我们的责任,都是我们的重担
生25:“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的美好。“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句话体现了三代人生活的和睦。最后一句话体现了浓浓的亲情。
师:越分析越好。在美好的背景下走向美好。这一段含义、它的意味深长在走向美好。这位同学抓得多准啊!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啊。
生2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可能作者想起了曾
19 / 24
经母亲背起了作者,带作者走过了他自己走不过去的路。
师:这位同学说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种看法也非常好。母亲曾经背起我,让我绕过、让我走过那我不能走的路;现在母亲老了,我要背起她走她不能走过的路。我们打个比方,这个两次背啊,实际上就是作者背起了母亲的昨天,背起了儿子的今天和明天呐。
生27:通过同学的发言,我总结了一下。因为通过刚才读课文我发现一些动词,比如说蹲下、背啊,就是“很仔细”的,还有“加起来的”的“加”都是需要重读的,就是从读课文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感情。
师:意味就在于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在这字里行间啊!
生28:刚才有位同学说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是因为操劳了一生。我觉得下一句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毕竟幼小,幼小又那么胖,是不是家里喂得也好。
师:不是喂得好,生活好,环境好,这个喂字就把诗意给破坏掉了。
(笑)
生29:我补充一下。菜花和新绿,鱼塘和冬水,这代表春天,代表着生命。儿子在第6段说小路有意思,在第7段小路看到的这些景色,所以可能去的是明天,他去的是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师:很好。这个路,这个远景,在作者笔下还有一点象征的意义。所以我们品析一段
20 / 24
话,把它和全文连起来看,它的表达让我们觉得怎么分析都意犹未尽。
[屏幕逐条显示,教师强调学生做笔记]
意味在于担负责任。
意味在于尊老爱幼。
意味在于走向美好。
意味在于一路同行。
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
意味在于作为中年人,母亲和儿子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意味在于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师:意味在于这一段升华了文章的意境,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像这样的美段就要细细地品读。
评点:诗意总结,句句精彩,角度丰富,如锦上添花,似春雨润田学生笔下记录的,不仅仅是要点,更是美妙的语言,回味久远的诗意。
21 / 24
[屏幕显示]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刚才我们品读的最后一段吧。注意两个“蹲”字,一个“很”字,一个“加”字,还有“整个世界”,要读好。“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读——
(众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谢谢同学们。希望《散步》的诗意长时期地萦绕在我们心中。谢谢大家,下课!
评点:在齐声诵读中结束本课,具体的指导,深情的吟诵,悠长的回味,诗意的课堂。
实录赏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令人叹服。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浑然一体,看似情醉人,其实,不知不觉中,人已为作者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而深深感动。它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歌,尽情颂扬了生命的美,让人在对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了一次洗礼。
读《散步》像是在品尝一杯明前茶,入口清香,入喉难忘。在清新淡雅的文字里,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感悟。初品,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读,体会的是生命的美;掩卷深思,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22 / 24
富有诗意的美文!富有诗意的教学创意!
诗意表现在“重章叠句”式的教学结构。
首先是一句话简说文意。于是,文中主要的人、景、事、情、意提取并概括出来了。接下来是三次品析能力训练:品情、赏景、析意,一唱三叹,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课堂教学在节奏变换中,和谐自然地深入文本,既有整体把握,又有选点精读,角度丰富,训练扎实。
诗意表现在句式工整,语言优美的教师总结。
把余映潮老师出示在屏幕上的总结语联在一起,就是一首首美妙的诗,抑或一篇篇动人的散文。它句式整齐,节奏欢快,内涵丰富,意味悠远,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处的总结,都字字如珠玉走盘,句句像潺潺流水,散发出智慧的光辉,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诗意表现在生动有效的朗读指导。
如果说,余老师的总结示范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那么,他满含深情的朗读指导就像是那一声声春雷,振聋发聩,震撼着每位听课者的心灵。这雷声一拨接着一拨,抑扬顿挫,舒缓有致,不禁让人拍手叫绝。
诗意还表现在轻松和谐的师生对话。
真诚有力的赞许,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导引的机智,交流的深入,课堂掌控,张弛有度。体会文字底蕴,熏陶情感气质,美好中蕴含着一种绵延恒久的渗透力量
23 / 24
诗意的教学是因为余老师有哲人般的理性思考,诗人般的深情咏叹,科学家的细致安排。
这一切都因为心中有一份热爱……
24 /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