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倔强的孩子
放学接孩子的时候,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的倔脾气和任性。可不是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孩子们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行事,家长们忽然觉得对孩子“管”不了,过去常用的一些方法失效了!
这不,早上延延的妈妈跟我诉说了一件让她头痛的事情:星期六早晨到了起床的时间,妈妈让她赶紧穿好衣服,否则就不让她吃早餐了。结果,没想到,她竟然和妈妈别着劲儿,愣是一个早上都不穿衣服,早餐也不吃。“她这倔脾气可真让我头痛啊!”延延的妈妈摇摇头说
其实小孩发脾气,最初可能只是为了让妈妈帮助她;但是面对妈妈的冷落,却无法接纳,更产生了抵触心理,于是开始大肆宣泄内心的不满与委屈。
因此,当家长把孩子任性的情境讲述给我的时候,我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孩子们反常的行为,尤其是任性、较劲、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想要引起他人关注,一方面想要满足某方面的需求,一方面还在“考验”家长对他的爱。所以,我建议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倔脾气时,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看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可以尝试冷处理的方法,而所谓的冷处理并不是不过问、不理睬孩子,而是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慌不急,保持冷静,心里要有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不要被孩子的“不依不饶”乱了阵脚。当然,有些孩子在发脾气时会采取自虐、攻击、孤僻、逆反等较极端的方式,那么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先让孩子发泄,但不要远离孩子,最好能让孩子看得见你,因为他始终想要吸引你的注意。
其实,孩子的心灵是非常单纯的,有时候无理取闹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丝关注,或者证明一些事情。所以我们不妨抓住这个特点,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换位思考,用恰当的方式给予正面引导,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学会分辨是非,学会遵守原则,彻底告别爱发脾气的毛病。
善待教学中的“乱”
在幼儿集体教学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的情景。这是有的老师就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先指定的“理想”的彼岸,到底如何如何善待教学中的“乱”呢?
通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中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的指令行动,自由的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实“乱”出有因。
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调皮者甚至和别的幼儿打闹,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
二是老师提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孩子们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这是他们就会说个不停,我想这时的乱,乱的有意义,有价值。
教学中一旦“”,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应该针对个别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愿意去钻研的内容进行活动,寻求治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老师的问题孩子太感兴趣,他们还有无限的答案要争着说,我们应该高兴,最起码说明我们的问题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是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试验去探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必要一定在本节活动中完成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
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的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中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反思,才会善于创造。在生活中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老师才会进步,我们的活动才会“乱”而有序,以“乱”启“智”。
训练幼儿看眼神
老师给幼儿上课都会有这种体会:当你正在认真讲课,小朋友在专心听讲,却出现个别小朋友交头接耳,思想开小差时,如果用声音制止,不但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会分散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及纠正小朋友的错误,有不影响上课效果呢 。实践使我体会到,训练幼儿学会看老师眼神,用不同的眼神教育幼儿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配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可表现不同的内容。为使小朋友能读懂老师眼神,可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用眼神去制止小朋友的一些不文明,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并让小朋友注意到你的眼神。如:当两个小朋友打架时,老师不要用话语而用严厉的眼神予以制止。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朋友便能准确领会老师各种延伸的不同内容,上课时,当个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小朋友,接触到老师批评的目光时,就会感受到老师在批评自己,从而立即终止错误行为,专心听讲。
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参天大树”,能为他们挡风避雨;老师是他们心目中的“奥特曼”,具有无比的智慧和战斗力,能够抵御外界的一切干扰,保护他们的安全;老师是法庭上的“辩护律师”,能为他们伸张正义,明辨是非;老师是最可靠的朋友,可以听他们倾诉心声。老师的威望远远超出了爸爸妈妈。不信,你看看下面的事情就知道了。
昨天,我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求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忙把第二天起床后的体温记录下来。第二天入园后,孩子们纷纷把记录完整的纸条递到了我的手上。正当我心存感激(感谢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时,彤彤小朋友跑到我的办公室说:“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什么事?”我停下手中的笔,侧耳细听。“老师,我妈妈没有给我量体温。”“真的吗?可纸条上你的体温记录是36.5℃。”“老师,我家里根本没有体温表,我让妈妈给我量体温,妈妈说,随便填上就行。”看到孩子那张诚挚的脸,我知道了孩子不是在撒谎,而是在向我告妈妈的“状”。我用手抹了一下孩子的头,说:“好孩子,你是诚实的,妈妈这样做不对。回头,我会好好批评你妈妈。待会我给你重新量一下体温,好吗?给孩子量完体温后,她高兴地回到了教室。但她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深思: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规定每天给孩子测量4次体温,早上这次由爸爸妈妈代测,难道家长怕麻烦?
放学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彤彤的妈妈。彤彤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们不是成心这样做。昨天,确实是没买到体温表,我们也不是嫌麻烦。孩子是自己的,谁不担心他们生病长灾。”谈话间,彤彤妈妈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老师的羡慕。“老师,你们的威信怎么那么高,孩子在家里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可对老师布置的事情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有时,还动不动用‘告诉老师’来告诫我们。”
是啊,老师的威望为社么远远超过了父母?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非打即骂,或放纵不管,这两种做法对孩子没有任何教育意义。而老师则不同,我们大多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孩子认识错误,征得孩子的信任。有了信任,老师的威望也随之升高。
怎样对待撒谎的孩子
最近,我发现孩子们有说谎的现象,我意识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于是,针对这一现象我搜集了许多资料,从中了解到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发展想象力的时期,常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幼儿园的教师和父母应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真假难辨的年龄阶段。但当孩子确实在撒谎时,就须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首先,成人要识别真假谎言。如果孩子的确是说谎,就要以浅显的例子帮助他认识错误。例如用故事《狼来了》等来教育孩子。
其二,成人要多关心和爱护孩子。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职责孩子,更不要因为面子对孩子的错事姑息迁就,甚至弄巧成拙。
其三,成人要避免给孩子制造说谎的机会。比如,孩子一说头疼、肚子疼,妈妈就同意他留在家里,不送幼儿园;孩子一“告状”,老师便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被告的小朋友。这样一来,孩子因说谎而尝到了“甜头”,下次就可能故意重演。
其四,成人要以诚实的行动作表率。比如,家里来了不受欢迎的客人,妈妈就躲起来让孩子去说“妈妈不在家”。年幼的孩子会把成人的谎言当成正当行为去仿效,妈妈无形中就成了说谎的启蒙者。另外,当成
人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时,一定要避开孩子,免得孩子辨不清是非,产生不良影响。
抓住兴趣,及时调整 中班幼儿正在进行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制作动物头饰、大手小手自制动物服装等。让幼儿学会展示各种动物的特征。在这之前,我设计了一个音乐欣赏活动“动物音乐会”,要求幼儿在理解乐曲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自己。
在活动中,我按照预先的设计让幼儿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并让幼儿讲讲有哪些动物朋友来参加音乐会了,然后让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听到的乐曲内容。当我组织幼儿欣赏第三遍乐曲时,我发现有的幼儿坐不住了,似乎对这首乐曲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南南还和边上的贝贝说起话来。我问南南在说什么,他说:“我在和贝贝说这首歌曲太长了,听不清楚。”幼儿的一句真话触动了我:“是啊,这首歌曲确实挺长的,对孩子们来说有点难。我是否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呢?”孩子们也觉得记录是个好办法,他们在接下来的欣赏中专注起来,听得很仔细。“老师,我听到歌里有小猴子在跳来跳去的声音。”“不对,我听到的是大河马在打哈欠。”“我听见的是美丽的白天鹅在水里游来游去。”……我马上给予鼓励:“你们的耳朵真灵,听到有许多不同的动物在发出声音,请你们再完整地听一遍乐曲,猜猜这些动物都在干什么,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把听到的记录下来。”孩子们马上又投入到了安静的倾听和认真的记录活动中。有的幼儿用表格记录,给代表不同动物的乐段编号,还用同样的号码表示重复的段落。根据孩子们的记录,我马上抛出问题:“有没有同一种动物在曲子中出现两次的?”孩子们对照自己的记录和同伴一起讨论,结果发现:这首曲子有两段是重复的,一个节奏轻快,一个节奏低沉粗重。从中,他们感受、理解了乐曲的节奏、段落、音乐形象等。
通过这个活动,我对师幼互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在活动中,教师不宜按部就班地实施预设的方案,而要细心地观察、倾听幼儿的反应并作出适当的调整。真正好的活动是幼儿能与同伴、教师产生共鸣与互动的活动。
虚伪比无知更可怕
小静是我们班的识字大王,别看她年纪不大,唱歌跳舞样样精通,认字更不在话下,大班幼儿用书上的故事不用大人讲自己就能讲下来,每次我们给孩子们上课都要精心准备,把故事多看几遍,记熟记牢,要不然就被小静指出错误。
在一次我教孩子们学习诗歌《风》中,我把“你听树叶沙沙沙,那是风儿在和树在谈话”中的“谈”话念成了“说”话,孩子们跟我说了两遍以后,我就把教书无意中放到了小静的位置前,小静发现后,对我说:“老师,是风儿在和树谈话,不是风儿和树在说话。”我赶紧拿起教书看了看,果然是风儿和树在谈话,我的脸一子红了,伪心的说是“说”话,不是“谈”话,小静见我这么说,不高兴地低下了头。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不敢看小静的眼睛,我为了自己的颜面欺骗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时我想告诉孩子们是老师念错了,可是我没有勇气,一星期就这样过去了。
在闲暇我看了一篇《老师,你把我的名字叫错了》,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学生的名字叫张海昶,每一位新班主任点名时总要把张海昶的名字落下,然后就故意问谁的名字没点到,其实他们都不认识张海昶的“昶”,渐渐地被学生发现了这个秘密,在新的一位班主任到来时,孩子们安排一处故意让老师出丑的戏,老师知道后大为恼火,不再关注张海昶,直到张海昶高考落榜,也认为罪有应得,几年以后,在师生聚会上老师在真正了解事情的经过,当年是其他同学为了给他出丑,故意让张海昶把“昶”说成“永”,并得知张海昶在建筑工的干活时被砖头砸中,临死时身上还揣着一本自学考试的书就差一门,就可以拿到大专文凭了,老师后悔晚矣。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老师的虚伪毁了孩子的一生。想到前几天我犯的错误,心里害怕极了,不能为了自己的颜面而欺骗孩子幼小的心灵,我决定向小静和全班孩子承认错误,做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中班教育随笔:教不会的孩子
本学期,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开展了每周故事记录的活动。上星期是我们第一
次故事记录的尝试。我仔细地阅读了每个孩子的记录本,心中充满了感动。我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能干了!很多幼儿复述的故事非常完整、动听,甚至能够掌握、运用故事当中的好词好句。这也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潜力真的很大,我们只要稍加努力,他们的成长将更加快速。
这使我又想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就拿本次故事记录活动来说吧:有几个孩子为了带个故事记录本,都拖了将近一个星期。当其他孩子都已经完成故事记录了,他的笔记本还在文具用品店。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每天放学回家不断强调以外,还请求家长援助,及时通知家长完成配合工作。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倾听时不专注,语言表达欠佳等原因,第一次完成的故事记录情节相当简单,甚至还有“丢三落四”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自由活动时间,集中几位幼儿,进行小组式地再次讲述。一来小组活动使得他们的专注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反复叙述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跟上集体的步伐,提升自信心。有的孩子一次就能顺利完成记录,有些相对薄弱的孩子进行了1次、2次、甚至3、4次,最后都能完成记录。
看着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孩子们最终的故事本上都有了“你真棒”的盖章,心中欣慰不已。是我们的用心教,验证了那句没有教不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