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来源:九壹网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新大纲和新教材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创新教育灵活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者——作文,在教学中应得到高度重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是当今作文教改的前沿课题。从作文的规律来看,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作文能力,我认为用在训练思维上的功夫,应当超过学生动笔作文的功夫,因为涉及到许多相关的语文智能因素,如观察、分析、理解、感受、想象、剪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综合而成作文能力,而思维能力是其结构内核,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发散思维的训练应该是作文创新思维训练的一条重要渠道。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的展开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作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它的发散性,这种思维往往能启发强烈的追求新颖和独特的意识,能帮助学生搜寻作文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作文的能力。训练作文发散思维的方法或途径很多,下面仅从立意和联想、想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多角度、多层面大胆立意

1、突破传统作文模式

发散思维既然有它的发散性,体现在立意上,就应冲破写作樊篱,放开思路,大胆开放式立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圈子里。既要敢于立,还要敢于破。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也许太“传统”了,从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到现代文学的“文章合为事而著”,都有一条的“铁轨”在安排着作文的思路。小学初写作文,老师就教导必须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少写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多写崇高、伟大的精神;最崇敬的应是辛劳者、勇敢者、奉献者,或立意升华或卒章显志......等等不一而足。当这些信息被灌输给学生且在学生头脑中即将沉淀凝固的时候,作文的立意也就随之成了出窑的砖,没有多少可塑性了。“崇高、伟大、礼赞”之类就成为立意的桎梏。成年人定势的写作理念就这样主宰了学生五彩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就象一条射线,只能有着一个方向前进,不会再有分散或辐射的可能,各种灵感、火花、色彩、幻想就会逐渐暗淡甚至消失,那可怕的“春色满园全关住,一枝红杏也出不来”会令叶绍翁叹憾半生。所以,冲破思维的定势尤为重要。若捂在传统的套子里,什么样的思维创造也会窒息。

2、多角度、多层面地感悟生活材料,提倡发散式的“扬个性、抒心灵”

世界纷繁复杂,每种事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优势)和缺点(弱点),既可从优点立意,也可从缺点谈起;能从正面论述,也可从反面警示。所以,随着材料的丰富多彩,,立意也应无拘放开畅所欲言,不要束缚学生感悟生活的思路。中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思维敏捷,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这

是训练发散思维的绝佳时机,教师应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感情自然流露。当然,这样训练可能会使有的学生写出偏激思想,说出过头的语言,使一部分文章或人物接受不了。即使这样,也应首先鼓励他们说真话的精神与勇气,因为这也许就是创造思维的萌芽,心灵火花的闪现,千万不要浇灭这可贵的火花,应当让它适当燃烧起来。然后再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文章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没有思想;不怕思路繁杂,只怕思路单一。只要思路开阔了,不愁没得写,这也许就是文思泉涌的起点。

3、避免程式化,提倡多样化

在立意上妨碍发散思维的莫过于思维的程式化和定势化。如:看到蜜蜂就立意勤劳,看到蜡烛就立意无私奉献,看到仙人掌就立意生命力顽强......在这样的定势里,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上被抑制了,他们的作文会出现大量相同的主题立意,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与程式化相反的,则是立意的多彩化。学生的思维是有可塑性的,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立意时应训练他们多找立足点、发散点。各角度的特点和可能性都予以考虑,以产生独特/6UEVF3VzKoSYo1tkOqlKg==或新颖的立意,创造性也许从此起步。如:蛇会咬人吃青蛙,是害虫,但它能抓老鼠,保护庄稼,又是人类的朋友;垂柳婀娜多姿,给人以美,但它却很难成为栋梁......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继续发散思考:看到蜜蜂就想到蜇人——用生命保卫家园;看到蜡烛就想到停电——现代文明;看到仙人掌就想到有刺——不容侵犯等等。这样,引导学生走出定势,多思多悟,发散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训练。

二、 联想和想象的丰富性新奇性

所谓联想,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们两者是发散思维的开拓和延展,构成了发散思维最重要的一环。想象和联想越是丰富多样,越是新颖奇特,思维就越活跃,获得的信息或涉足的材料就会越多,给创造带来的支撑点和立足点就会相应增多,而思维的发散正是使这些“点”变得越来越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 联想和想象的丰富性

可以设想:从一个辐射点射出的光线越多,它的覆盖面就会越大,获取的材料就会越多。因为每种事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质,每种想象也会有纷繁复杂的原因和结果等,每个未知的领域更会有许多答案和诠释。只有思维发散了,想象丰富了,才会获得更多的答案。如:我们常见的发散思维问题:请说出砖头有多少种用途,学生能连续说出十多种:(1)建筑用,(2)当锤子,(3)打仗当武器,(4)当垫子,(5)压东西,(6)练功,(7)当教具,(8)铺地面,(9)堵洞口,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相信:答案越多,思维就越发散。如果这样训练多了,写作文时焉能再愁眉苦脸?值得注意的是:思维的发散,促成联想和想象的丰富,创造的形象和答案,肯定会多种多样,其中不免会有令我们教师看不惯或认为“不合拍”的。对这样的“节外枝”我们暂不要把它剪掉,而应加以保护或修改,使之能从不同的角度为树干这个中心服务。

2、 联想和想象的新奇性

新和奇,即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教师在训练作文的联想和想象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思维发散中产生出新颖奇特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的怪论,或“不可思议的“精神病”,说不定也有可取之处,也会产生料想不到的价值,切不可妄加否定。谁能说《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不是作者思维发散而塑造出的形象呢?文学中的神话小说、童话故事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再如:有这样一则发散思维题:在大路上,有一个人正推着摩托车行走,请问:他为什么不骑?学生经过思考后,作出以下答案:(1)车坏了,没法骑(2)车轮胎没有气(3)他不会骑(4)没油了(5)车的制动差,他不敢骑——这些原因确是丰富,但很平淡,有一学生的答案很新奇:他推的车是一辆用木头和泡沫做成的,只能演戏做道具不能骑。他的答案博得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其他学生也立刻联想到了电影电视中撞坏的、烧毁的种种车辆,也许就是这类车。

三、 发散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既发散又聚敛。发散的目的是为了拓展思维,多方面寻找挖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聚敛是集中,是优化组合后从中筛选出的最佳途径和答案;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多角度多层次这是发散思维的主要运作形式,但发散开去又应合理收敛上来,切忌散而不能收敛。如:作文时大胆想象却不着边际;胡思乱想如天马行空;积累材料很多却不能提炼出最佳者来表现主题等等。从训练发散思维的角度来说,发散的越远越深越奇则越好。但事实上发散也是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度的,即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防止脱离事实和逻辑。如在中心的提炼上要标新立异却不合事理,想象大胆却脱离生活基础、缺少艺术真实,积累的材料丰富而奇特,用到文章中却不伦不类、对刻画人物形象或表现主题却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等等。

总之,进行作文训练 ,要从各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写作时不再依赖课本和教师,抛弃“唯书唯师论”,走出传统的作文模式,改革思维单一的弱点,从多方面多层次思考问题、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最终达到训练思维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