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区第四系层序划分
2004年 2月 5日
全新统( Qh) ① 人工填土( Qml)
杂填土:一般情况下, 土性不均,密度变化大, 压缩性高,强度低, 有时据湿陷性
素填土:当堆积年限久时,工程性状比较好一些 吹填土:因夹泥沙,常不均匀,一般透水性差,含水量高,多为软 塑—流塑
② 全新统海相层(Qm)
分布在环胶州湾内部及周边的滨海沙滩, 市南区、崂山区的滨海区 域沙滩,海蚀—堆积阶地。
砾砂、粗砂、中粗砂、中细砂,顶部有时见粉土、粉质粘土。 灰白色、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以长英质砂、花岗岩碎 屑为主,砂质纯净,具水平层理,时见卵石
2 — 5cm,磨圆度好、扁
平度高、具迭瓦状构造,显示海相砾石的特征,富含有孔虫和介形虫 海相化石,见贝壳。
本层为晚全新世以来的产物, 在海域可与其下第④层或第⑥、 ⑧层 接触;在陆域海蚀一堆积阶地上,可与其下第⑦、⑩、(11)、(12)层或第
(16)层接触
③ 全新统陆相洪冲积层 (Q 4pl+al )
分布在当代河流的河床、 河漫滩、 河流两岸、 沧口区洪冲积平原的 顶部
1
粉土、粉质粘土、粗砂,以粉土为主,有时夹粉细沙透镜体,局部 被新近污染。
米黄色、褐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可塑,含多量砂粒,具 水平层理。在现代河床中以粗砂、 中粗砂含砾为主, 湿—饱和,稍密, 见水平—斜层理。 本层为晚全新世的产物,可与其下第⑤、⑥、⑦、⑨、⑩、(11)、层 接触,局部可直接与基岩接触
④ 全新统海相沼泽化层(Q4mh)
分布在环胶州湾滨海潮滩、 水下浅滩、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地带, 市 南区、黄岛区滨海平原
含淤泥(质)粉砂、含淤泥(质)粗砂
灰黑色、青灰色,稍密,很湿—饱和,由长英质矿物、花岗岩砂粒 组成,见贝壳。混淤泥或淤泥质土小于 天然休止角©干:35° --42 ° , 标贯击数 N: 3— 6 击
黄岛前湾淤泥质粉砂有关指标统计
30%,局部为淤泥质土混砂
©水:30° --39 °
1、 比贯入阻力 Ps: 0.38 — 0.90MPa(平均 0.65) 2、 压缩模量 Es: 2.66-4.62 MPa( 平均 3.68) 3、 变形模量 Eo: 2.56 — 4.47 MPa(平均 3.56) 4、 不排水抗剪强度 cu: 15.60—31.8 kPa( 平均 24.07)
本层为中全新世晚期的产物,可与其下第⑥、⑧、⑩或(11)层接触
2
⑤ 全新统陆相洪冲积层 (Q4pl+al )
分布在当代河流的河床、 河漫滩、 河流两岸、 沧口区洪冲积平原的 顶部 含粘性土砾砂、 中粗砂、 夹粉细砂透镜体, 在黄岛后湾局部夹层厚
0.3m陆相沼泽化薄层
土黄色、 黄褐色, 湿—饱和, 稍密。以长英质砂、 花岗岩碎屑为主, 含粘性土小于 30%,砂粒磨圆度呈棱角状,分选性差 标贯击数 N: 3— 12 击(6)
本层为中全新世晚期的产物,可与其下第⑥、⑦层或⑨、⑩、1等 层接触
⑥ 全新统海相沼泽化层(Q4mh)
分布在胶州湾内部, 滨海潮滩、 浅滩、河口三角洲, 环胶州湾海岸, 市南区、崂山区、黄岛区的滨海平原
该层与第 4 层均是“青岛软土” 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在静水或缓 流还原条件下,伴有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沉积而成
含有机质粉质粘土夹粉细砂薄层或透镜体,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 土、含淤泥质中粗砂、粉砂层
灰黑色、青灰色,湿—饱和,稍密,软塑—流塑,以软塑为主,部 分可塑,见贝壳。环胶州湾周边,河流入海口地段粒度成分变粗,向
胶州湾中部粒度变细
宏观结构呈层桩、薄层状,微观结构呈絮状、粒状链接结构,结构 疏松、强度
3
低,工程性状差,大都是欠固结土;粒度成分由粉粒、粘 粒组成,物质成分含蒙脱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云母矿物、长英质 矿物、含有机质和水溶盐。 其主要特征、工程性状及地质意义:
1、主要特征
1.1 大孔隙比 e=0.9 —2.01 (1.0 —2.30 括号内表示国内相同成 因者的指标
值)
1.2 富含水量 3 =20.4 — 77.8% (40—100% 1.3 状态不稳定 I L=0.75—1.78(1.1 —1.33) 1.4 含有机质 Wu=2.6-9.85 (5 —10%)
1.5 中高压缩性 a 1-2=0. 1 2 — 1 .85MPa-1 (1.2 —3.5) Es=2.1 — 4 . 6MPa (3.02) 1.6 不透水性 k=6 x 10-7 cm/s
1.7 不排水抗剪强度低 cu=10.9—31.8 kPa (19.44) 1.8 固结系数 (以含有机质粉土混砂为例)
水平固结系数 c h=3.26x10-2cm2/s 垂直固结系数 c v=2.71 x 1 0-2cm2/s
1.9 中高灵敏度 St=1.5—4.3 (3.02) 1.10 标贯击数 N: 1--3 击
2、工程性状:主要表现在长期、 缓慢地是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和在较短
的时间内发生沉降过大等工程地质问题。
4
2.1 不均匀性:因含有粉细啥登薄层火透镜体, 使侧向排水不均衡, 引发不
均匀沉降
2.2 触变性:土层受荷载发生触变后, 恢复疲劳的时间较长, 因而, 在这
一段时间内,由于土层具有絮状、粒状链接结构,且含有大量的 不稳定的大孔隙,在外力稍触作用下,极易破坏结构连接,使土体强 度很快大减;又因赋水而易软化成流塑状态,特别是在动荷载(强振 动或地震)的作用下,更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从而造成地基 土破坏,使建筑物失稳。据经验,对多层建筑物而言可使其沉降量比 常态下增加 05—1 倍。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 由于局部应力场发生改 变以及因降水的原因,又可引发侧向潜蚀现象,并导致坑壁侧移、滑 塌或失稳,甚至威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也有因基坑开挖不规范,造 成土压力不均衡、 产生偏压现象, 是已施工的桩基工程发生显著的侧 向位移。
2.3 流变性: 在剪应力作用下, 已发生剪切变形, 破坏地基土的稳 定性。 2.4 强度低: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 f k=80kPa 。因固结程度差,灵 敏度高,
故抵抗外荷载作用的能力低,且易产生扰动。扰动后的强度 大约是原状土强度的
20—30%不排水三轴快剪试验强度很低
©〜
0°, CV0.02 Mpa在排水条件下随固结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固结块 剪© =5°; c=0.03 — 0.08 Mpa ;因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荷速度。
2.5 易产生较高的孔隙水压力: 因具有不透水性, 当在外荷作用下
不能很快排水固结, 易产生较高的孔隙水压力, 降低了地基土的强度, 使建筑物处在长时间、缓慢地沉降状态之中。
2.6 震害大:横波 Vs=123.5—1.6m/s 、纵波 Vp=270—423m/s, 属
中软—软弱场地土, 地震波在软土中传播时阻尼大, 对固有周期长 的高层建筑
5
物,加重震害。
2.7 具有较强的吸附力 : 主要表现在土与建(构)筑物底面的粘结 力、真空
负压和侧边阻力上。
2.8 浅层沼气带 3、地质意义
该层是全新统海相层的标志层。 属于“早全新世中期—中全新
世早期末”海相成因的沉积物。可分别与其下第⑦、⑨、⑩、(11)、(12) 层接触,或直接与(16)接触
⑦ 全新统陆相洪冲积层 (Q4pl+al ) 分布在现代河流堆积一级阶地河漫滩上部, 沧口、城阳洪冲积平原 的上部。
粉土、粉质粘土,时有砾砂、中粗砂薄层夹粉土透镜体
土黄色、褐黄色,湿,中密,可塑;含铁锰氧化物及结核,含多量 砂粒,具水平层理。砂层湿—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夹陆相沼泽化 层。 孔隙比 e=0.65 —0.8 天然含水量3=20— 28%
液性指数 I L=0.3 —1.1 (0.5 )
压缩模量 Es :3.0--10 MPa( 平均 5 ) 横波 Vs=120—185m/s( 150 ) 纵波 Vp=280—515m/s( 360 ) 标贯击数 N: 4--8 击
6
属早全新世中期一中全新世早期沉积层,可与其下第⑨、⑩、(11)、
(12)层接触
⑧ 全新统海相层(Qm)
分布在滨海潮滩、水下浅滩、砂脊以及环胶州湾海岸、市南区、崂 山区滨海区域
砾砂、中粗砂,河流入海口处发育粉质粘土透镜体
黄褐色,湿—饱和,稍密—中密,以长英质砂、花岗岩碎屑为主, 砂质较纯净,分选性好—差。
属早全新世早期沉积层,可与其下上更新世晚期第⑩、(11)、2层或 ( 16)接触
⑨ 全新统陆相洪冲积层 (Q 4pl+al )
分布在现代河流堆积一级阶地河漫滩相的下部, 沧口、城阳洪冲积 平原的中上部。
砾砂、中粗砂、粉细砂夹粉土薄层或透镜体
黄褐色、灰白色,湿—饱和,稍密—中密,以花岗岩碎屑为主,粒
度成分具有“上细下粗”时夹多层粉质粘土,含有机质粉质粘土薄层 或透镜体 天然休止角©干:35° --40 ° ,
©水:28° --35 °
标贯击数 N: 11--25 击 (17 击)
N63.5 : 4—8 击 (5 击) 属早全新世早期陆相沉积的第一套沉积土层,
7
可与其下上更新世晚 期第⑩、(11)或(12)层
该层与第⑧层海相层具有从陆域—海域“伴生”的物质供需关系, (7)与(6)、(5)与(4)、(3)与( 2)层有类同关系。 更新统( QP)
⑩ 上更新统晚期陆相沼泽化层(Qh)
分布于缓坡低凹处, 河流一级阶地河漫滩相之下部顶面, 因受后期 侵蚀作用的改造, 而成零星状态分布, 在胶州湾内部及滨海区也有分 布。
含有机质粉质粘土—粉土,含少量或多量砂粒 灰黑色、褐灰色、黑色,稍密—中密,湿—饱和,软塑—可塑,以 可塑为主;含铁锰质氧化物及结核,具层状构造、蜂窝状结构—絮状 结构。
孔隙比 e=0.75—1.11 / 0.65 —0.915(河漫滩相 / 缓坡、坡麓凹 地) 天然含水量 3=20.4 — 61.4% / 23 — 44.2% 容重 丫: 18—19.9kN/m3 / 17 — 20.8kN/m3
液性指数 IL=0.69—1.36(0.82)/ 0.55 —0.96 (0.61) 压缩系数 a1-2=0.24—0.76MPa-1 / 0.12 —0.45 压缩模量 Es: 2.8—7.2 Mpa / 3.08 —6.60 Mpa 粘聚力 c: 5.0--28 kPa / 11--16 kPa 内摩擦角 ©: 4°—17° / 5 ° --14 ° 横波 Vs=123.8—184.8m/s / 160--320 m/s 含有机质 Wu=2-10% / 3 —8% 标贯击数 N: 4--8 击
8
从以上指标对比可知, 一般河漫滩相者要比缓坡—坡麓凹地者稍差 一些,其工程地质性状后者要略优于前者。
属上更新世晚期之中末期沉积层, 是上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底层的 标志性层位;可与其下第(11)、(12)层接触,或与(16)接触
(11)上更新统晚期陆相洪冲积层(Q対)
广泛分布在缓坡、洼地的底部,现代河流、河漫滩相的底层,胶州 湾内堆积区的底部,沧口、城阳平原区中、下部。
粉质粘土、 粘土,含少量砂粒, 夹多层粗砂、 粉细砂薄层或透镜体。
1 、粉质粘土: 该土性是第1层中的主体岩性。 黄褐色、棕褐色,稍湿—
湿,中密—密实,可塑—硬塑,超固结比 OCR=—3 5,具中等—低压缩性, 底部时见碎 (卵)石,呈迭瓦状构造, 有时见绿灰色高岭土条带(宽几厘米—十几厘米)和钙质结核。
孔隙比 e=0.56—0.91 (0.73 )
天然含水量 3=15.7 — 28.4% (23.03%) 容重 丫: 17.2 — 20.6kN/m3 (19.5 ) 液性指数 IL=0.12—0.79(0.49) 压缩系数 a1-2=0.16—0.6MPa-1
(0.23)
压缩模量 Es: 4.4—19.5Mpa(7.43) 直剪快剪: 粘聚力 c: 19.0--95 kPa 内摩擦角 © : 9°— 27°( 20.5 )
(48.45)
9
静三轴试验:粘聚力 cu: 35.0--80 kPa (57) 内摩擦角 © u: 14°— 18°( 16) 横波 Vs=154—201.2m/s
纵波 Vp=335.8—445.5m/s (369.5) 标贯击数 N: 8--11 击
2、粗砂、粉细砂薄层或透镜体:
该土性是第(11)层中的夹层。
灰白色、灰黄色、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层状构造,交 错层理发育,松散结构—紧密结构,物质成分以花岗岩组粉为主,磨 园度棱角—亚角状,分选性较差。
该层属上更新世晚期沉积层,是区域重要的标志性层位之一,分 布相当普遍,市区勘察过程中一般都可揭露,有时直接出露于地表, 有时浅埋或深埋于地下; 在一般情况下经砾砂层(12)层与基岩 [(16) 层] 接触;该层强度较高,工程形状比较稳定,其内无软弱夹层,常
被广泛地作为多层建筑、荷重中等的其他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12) 上更新统晚期陆相洪冲积层(Q3対)
分布于缓坡、 现代河流一级阶地的底部和胶州湾堆积区的底部, 并 与基岩直接接触;在沧口位于洪冲积平原的底部,与第( 13)层直接 接触。属典型河流相沉积物。
卵(碎)石、砾砂(角砾) 、中粗(细)砂夹多层粉质粘土薄层。 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层状构造,紧密结构,粗颗粒磨 园度以亚角状为主,分
10
选中等。物质成分以花岗岩、火山杂岩碎屑为 主,具水平层理、斜层理,卵(碎)石可见迭瓦构造。
天然休止角©干:35° --43 ° , 横波 Vs=200—270m/s( 240) 纵波 Vp=450—560m/s (505) 标贯击数 N: 10--55 击 (30)
©水:25° --40 °
N63.5 : 6—25击 (16 击)
(13) 上更新统晚期陆相洪冲积层(Q3対)
分布在沧口洪冲积平原的底部, 钢厂、石化厂、白沙河中下游流域。 粘土、粉质粘土。转红色、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可塑 —硬塑,以可塑为主。含铁锰氧化物及结核,混少量砂粒。
1、粘土
孔隙比 e=0.68—0.86 (0.76 )
天然含水量 3=24.9 —31.36% (28.24%) 容重 丫: 19.2 — 20.1kN/m3 (19.6 ) 液性指数 IL=0.21—0. (0.51 ) 塑性指数 IP=10.4—20.1%(17.9%)
压缩系数 a1-2=0.01 — 0 . 3 1 2MPa-1 (0.20) 压缩模量 Es: 5.55—10.5Mpa(7.43) 粘聚力 c: 47 kPa
11
内摩擦角 © : 19°
标贯击数 N: 14--18 击( 16)
N63.5: 5—15击 (8击)
2、粉质粘土:褐黄—砖红色,厚度 <2米,可塑—软塑,以可塑为 主,混 10-20%粉细砂,局部相变为粉土。
孔隙比 e=0.7—0.74
(0.73 )
天然含水量 3=25.2—29.3% (27.3%) 容重 Y : 19.8 — 20.2kN/m3 (20.0 ) 液性指数 IL=0.5—0.9(0.72) 塑性指数 IP=12.9—15%(13.9%) 压缩系数 a1-2=0.202—0.301MPa-1 压缩模量 Es: 5.8—10.2Mpa(8.0) 标贯击数 N: 15 击 该层与其下第( 14)层接触。 圍上更新统晚期陆相洪冲积层(Q3対)
分布在沧口洪冲积平原的底部, 钢厂、石化厂、白沙河中下游流域。 卵(碎)石、砾砂(角砾)夹粉质粘土薄层。
灰白色、紫褐色、褐黄色,湿—饱和,稍密—中密,混 卵石,磨圆度亚角状—亚圆状,成分以花岗岩为主。 标贯击数 N: 58 击
(0.231 )
10-20%的
N63.5 : 19 击
天然休止角©干:42°,
©水:28°
12
该层之下直接与基岩接触。
(15) 全风化 (16) 强风化 (17冲风化 (18)微风化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