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但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是大多数人感到苦恼的事,也包括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这就难怪平时学生经常问到我:“老师,作文怎样写呀,我怎么不知道从哪下笔呀?”
经常遇到学生提问,我也静静思考过这个问题,怎样让学生找到写好作文的“窍门”,怎样引导学生喜欢作文,确实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我跟学生讲,作文好比画一条龙,文章的开头就是龙头,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就是龙的身子,文章的结尾当然就是龙的尾巴,知道这点就明白一篇文章的结构组成是什么了。
人们不是常说,一件事情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这对写作文同样适用,开头写好了,也就是龙头画好了,当然就吸引人驻足观看。以下我仅拿写叙事文做例子做说明,写叙事文要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叙述清楚,并把此件事的重要性或重要意义,以一、两句话作为点睛之笔写出来。但看到多数学生,在开始写作文时,紧皱眉头,冥思苦想的样子,就感到这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平时我就要求他们写日记,不怕短,把事情叙述清楚即可,尤其遇到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时,要求得更紧,批改得更严。这样有了平时的潜移默化的训练,到了“战时”—作文课或考试的时候,就不发憷了。起码不在写文章的开头就耽误时间了。
下面就是画龙身,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事件发生的详细情况,是不是能把事讲清楚,且语言不罗嗦,就再此一举了。有些同学作文时,词语贫乏,常常在一篇文章里,甚至在某一小段文中使用同一词语。同一词语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必然会给人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这就是患上了词语“贫血症”。例如:终于,一群鸟看到了那些稻谷,跳着叫着过来了,快进网的时候,似乎发现了什么,东看看,西看看,总不肯进去。我们屏息静伏在草棚里,从稻垛缝隙里贪婪地看着这些快到手的猎物。这时,小王有些不耐烦了,她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迟迟不肯进网的欢蹦乱跳的小鸟,微微叹了口气。我生怕她沉不住气,狠很地看了她一眼。
在这一小段“捕雀”的文字里,接连出现了许多次“看”。其实,汉语的词汇是十分丰富的。表示同一动作的,常常有几个乃至几十个同义词。用于表示“看”这个意思的,就有“望”、“见”、“睹”、“瞅”、“瞧”、“盯”、“瞄”、“瞟”、“瞰”、“瞻”、“瞪”和“瞥”等等。说它们同义,是指都有“看”的意思。细究起来,它们又有微小区别。这位小作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他根据以上这几次“看”的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感情色彩及其细微差别,分别改用了“看”的同义词:第一个“看”不变;第二个
“看”—“东看看,西看看”改为“东瞅瞅,西瞧瞧”;第三个“看”改为“盯”;第四个“看”改为“瞟”;第五个“看
了看”改为“瞥了瞥”;第六个“看”改为“瞪”。仔细体味一下,这样改动,比原文生动确切多了。
要防治写作上的词语“贫血症”,重在平时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我经常告诉学生一条古训:“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其乐无穷、其“益”无穷,这个“益”作为眼前的益处就是,不怕写作文、肯定有帮助。     另外,即便掌握许多词汇,但把握不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样写不好作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有几位学生和我谈过,他们都一致向我诉苦,说作文不好写,太难。问他们为什么,回答说,中心思想不好掌握,老是走题。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当我们执笔的时候,首先应该思考作文题目,进行一番构思,确定如何准确地表达中心,形象要鲜明生动,文笔要简洁流畅,切忌事无巨细,一一罗列,好象老头吃糖,越拉越长。要抓住重点来写,要有剪裁,不能东拉西扯,眉毛胡子一把抓。
文章的体裁有许多种,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要有一个中心,都必须要在文章中贯穿一条主线,一切围绕着中心和主线来写,从而说明一个问题或道理,使读文章的人一目了然,不至于莫知所云,如在雾中。很难想象,一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会有人乐意看。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第一,多观察生活;第二,多看好作品、好文章;第三,多练笔;第
四,多修改。
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平常不注意读书,有些学生的家里也不具备读书条件。我就在平时教授课文时,注重精读、精解课文,使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到、读懂一篇好文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奇妙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2.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具体到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比较集中。第一课时:1.析题,引疑;2.细读课文,找出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认识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精读课文,释疑,体会感情。第三课时: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背诵主要片段;3.用词造句。在第二课时教学之初,我还揭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并指名学生复述,强化目标意识。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第二课时的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在速读全文后,抓住文章的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
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3.除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外,还启发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怎样读懂的?让学生温故知新,树立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始终督促学生多看、多写、多改。并在教授每篇课文时,围绕帮助学生今后写作文这一难题,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有多名学生在作文比赛中或奖。以上只是本人在语文及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浅见,今后还需继续努力,将教学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