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我国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科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林清玄的散文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善于从生活小事或不起眼的事物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文主要讲:作者看到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举动,经过与他的一番对话,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我相机板书: 奇怪的举动——一番对话——人生道理 二、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假如老师就是种树人,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纷纷发问:为什么你不按时来?到底一次浇多少水?等等。然后在读读文中作者的疑问。 三、回归课题、体会写法。
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桃花心木。以物命题,意图何在呢?意在街桃花心木让人知道,人也要会在不确定中生活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许多饶有兴趣的维吾尔风俗。课前十分钟,以《我们好地方》引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感受的美。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
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课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精神呢?浏览课文,找一找,用波浪线划出来。” 学生找的比较准确,大部分都找对了。句子如下: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 对比:苦——甜。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他有亲身的体验吗?这时我抛出问题(阅读提示)
1.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用“ ”标一标; 2.和身边的同学做一下简单的交流。
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通过同学的自学分析,又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