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201 0年全国森林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2010生 达158人。工作机制的转变,森林防火局面呈现了 新的气象,现在哪里发生森林火灾,第一个上山的 肯定是各级的负责人,林业部门主要负责监 测、预警和指挥。工作角色的转换,为林业部门争 得了地位;领导力度的加强,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 扑救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火源管理办法实现了 宣传部于2009年首次把森林防火列为日常 宣传的重要内容。同时,坚持把严格执法作为火源 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把握,各地严格执行野外火源 管理制度,规范野外用火行为,打击失火毁林犯 罪。森林机关相继组织开展了“森林火灾案件 破案攻坚战役”等专项行动,每年查处森林火灾案 件2 000起以上,其中刑事处罚400多人。三是火 重大转变。坚持把加强宣传教育作为火源管理的 第一道工序来抓,以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 灾应急处置实现了重大转变。制定完善了全省各 行宣-f#。为了加强重点林区的防火,我们广泛印发 森林防火吉祥物“防火虎威威”宣传画,大力宣传 “建设绿色家园,注意森林防火”等标语,森林防火 理念逐渐深入人 t2,。在特殊时期,我们强调采取打 铜锣的方式进行提醒,如攸县在每年防火期都组 织500面铜锣上山、800只喇叭走村串户。特别是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森林森林防火工作经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 (1)防火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每年春防前精心 策划,制定全年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方案。连续5年 进行“春防千里行”大型森林防火宣传报道活动, 组织记者出征仪式。采取多部门参与、多形式开 展、多层次教育、多视角宣传的办法,增强全民的 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 (2)群防群治措施取得实效。与呼伦贝尔市政 府建立地企联防联控制度,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 金或防扑火装备,支持帮助地方涉林单位建立扑 火队伍,变堵为疏,把原来的防范对象变为防火同 盟军,形成了地企同举“芭蕉扇”,众人齐念“防火 级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了森林火险预警 响应机制和森林火险定期会商制度。同时,切实加 强扑火物资储备,基本达到了县市区储备200人、 市州储备300人扑火物资器材的标准。现在,只要 发生森林火灾,就能真正做到“拉得出、动得快、扑 得灭”,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的良好局面。同时,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联网,及时掌握气象信息,高危 天气发布红色、橙色预警信号。加强与森林的 协调沟通,与大兴安岭森林支队联合召开防扑火 工作会商会,明确了防扑火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 的有关事宜,充分发挥森林扑火主力军的作 用。 (3)火源管理办法不断细化。每年都组织森林 防火检查组,开展“三无创优”、火险隐患大排查和 重点整治活动,强化防火督查,林管局领导分片负 责,发生森林火灾,由包片领导任扑火前线总指 15— 第3期 森林防火 2010燕 挥。严控野外用火,将每年5月1日至5月31日 火灾,森林随第一梯队赴现场,查明火因。按 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林管局纪委、监察处对人为 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确定为特别紧要期,由森防指总指挥发布特别紧 要期命令。必要的造林点、农牧点严格履行野外生 产生活用火审批制度,从事重点工程建设的施工 2008年有50余名相关责任人、2009年有13名相 关责任人受到了党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 (7)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 快,国家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为我林区 队伍需经林管局森林防火指挥部批准,由所在林 业局负责监管。强化周边巡护,巡查范围延伸到各 支岔线,设立临时封山检查点,无生产作业的沟系 实行封闭管理。加强对入山采集和旅游人员的管 理,不放任自流。加强计划烧除,每年将机耕、点烧 防火线列入年度生产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起到阻火作用。 (4)专业队伍建设巩固提高。一是增加队伍编 制,各林业局专业消防队达200人以上,每个林场 都有30~50人的快速扑火队伍,还建有300人以 上的远征扑火队伍,确保扑火用兵的需要。二是强 化队伍的管理和训练,制定了森林消防队员培训 大纲,许多林业局建有训练场地,实行正规化训 练,半军事化管理。三是不断改善专业森林消防队 工作环境,提高待遇和伙食补助标准,增强凝聚力 和荣誉感。四是每两年进行一次专业队伍的检查 评比,好中选优,予以表彰奖励,促进全林区专业 森林消防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5)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修订完善了应急 扑火预案,进一步细化扑火组织机构职能,完善后 勤保障工作。加强扑火物资储备,在牙克石和8个 林业局设有物资储备分库,就近调拨扑火物资,满 足火场的需要。为提高快速反应和机动越野能力, 2010年林区共购置了218台北京“战旗”小型运 兵车,平均每个林业局达10台以上。每年派森林 和专业森林消防队到北部原始林区和防火重 点部位靠前驻防。在林区内部划分7个联动区,一 旦发生较大的森林火灾,联动作战,发挥集团化灭 火的优势。凡出动森林或实施多局联动时,林 管局领导赴火场一线靠前指挥,林业局除留一位 领导在家外,其他领导全部赴前线,场级扑火队伍 出征必须由行政一把手率队。 (6)依法治火力度不断加大。按照《内蒙古大 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奖罚办法》,每年对连续多年 无火灾、全年无火情和当日灭火的单位进行重奖。 2009年为得耳布尔林业局实现50年无重大森林 火灾召开了庆功会,隆重表彰奖励。一旦发生森林 一l6一 注入投资1.47亿元,加上配套资金和企业自有资 金的投人,总计达2.2亿元,使我林区林火监测、 调度指挥、机具装备、火场通信、航空护林等系统 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级防火办、专业森林消防队 面貌焕然一新,防扑火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8)科学防火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我们对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进行了装修改造,建立了地理 信息系统,可提供二维、三维图像显示,能直观地 显示道路交通、山形地貌、水系河流、林相植被以 及扑火资源等方面信息,为扑火提供辅助决策。许 多林业局都实现了网络调度指挥和办公自动化。 所建立的森林自动气象站,能适时提供5项气象 因子,并自动生成火险等级。近年来新购置的森林 消防水车、野战炊事车、野外宿营车、客车式运兵 车、水泵等投入使用,增强了机械化、专业化灭火 能力。 (9)森林乘势而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 始建于1954年,下辖21个县级森林 局、97个派出所,有正式在编警力1 967人。 2008年在森林纳入专项编制序列的改 革中,列为自治区林业厅直属驻外机构。分系统管 辖、划片管辖、全面管辖、专业管辖、内部管辖5种 治安管辖形式,承担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 定、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职责。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按 照林业主管部门和上级森林机关的部署,在 维护社会稳定、严打现行犯罪、禁种铲毒、命案必 破、保护资源、火因调查、争优创先等方面成效显 著。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508起,成功阻止进 京、赴自治区上访事件163起;侦破、查处各类案 件1.8万余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万 余人。其中,查处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15 349起; 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 156起,现行命案破案率 第3期 2010年全国森林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2010生 100%;查处治安案件1 958起;及时侦破、查明了 所有森林火案火因。2006年以来,全局共有143 个集体、861名个人受到表彰奖励。内蒙古大兴安 岭森林被授予“全国机关集中 设先进集体”。禁种铲毒工作受到国家禁毒委通报 表扬;行动技术支队被共青团、联合授 予“青年文明号”;刑警支队被自治区厅命名 为“现行命案必破先进单位”;治安支队被、 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先进集体”;被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评为…绿盾三号行动’先进集体”。 评为“全国林政案件管理先进单位”、“三基工程建 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优待警 湖北省林业厅 (1)坚持政治建警,始终保持强有力的党的领 文明建设这个伟大的事业。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 导。森林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 森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Et程,严格按照贾治 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必须首先坚持政治建警的方 邦提出的加强对森林领导的“五条标 针,把保持正确的政治方针和路线放在第一位,始 准”,逐一解决和落实,真正让林业主管部门成为 终保持党的强有力领导。一是高看一眼,在地位作 森林坚强的后盾。二是厚爱一分,在组织机构 用上给予重视。森林是党的路线方针的 上给予高配。由于森林特殊的性质、地位和作 忠实执行者,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坚强捍卫者,是林 用,在组织机构建设上,我们积极争取高规格设置 区治安稳定的有力维护者,是林区社会和谐的积 和配备,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现在,全省县以 极促进者,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中具有 上森林机构除省直、市辖区设分局外,全部设 重要地位,在保护资源安全、保卫林业改革发展成 森林,为林业部门直属机构,列入地方 果中具有首要地位,在森林消防监督、执行林业急 机关序列。省森林为副厅级、省林业局 难险重任务中具有骨干地位,在维护林区稳定、促 党组成员,并配副巡视员1名;省森林内设 进社会和谐中具有特殊地位。林业部门有森林公 机构按副处级设置。市级森林按副处级以 安这样一支重要的执法力量,是加强党对林业工 上规格设置,或主要领导高配、进入同级林业主管 作领导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党的方针在林业 部门领导班子;县级森林全部明确为正、副 系统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森林担负如此艰 科级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进人同级林业主管部门领 巨而光荣的重任,必须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 导班子;派出所全部明确为正、副科级机构或其主 益至上、和法律至上,衷心热爱林业这个绿色 要负责人高配为副科级以上级别,并由上级森林 的行业、热爱森林这个崇高的职业、热爱生态 机关直接管理,有效地发挥了森林实战 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