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来源:九壹网
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出神地听着王老师讲课,不知不觉一堂课过去了。(出神:精神不集中。) B.萧瑟秋风今又起,换了人间。(人间:指人居住的地方。) C.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碰壁:撞到墙壁。)

D.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必须严格保证质量,决不能搞豆腐渣工程。(豆腐渣工程:施工中偷工减料,导致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专心至志 语重心长 坐无虚席 万象更新 B.张灯结采 蜂拥而至 哄堂大笑 美不盛收 C.养遵处优 惊心动魂 铺天盖地 无缘无故 D.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肃然起敬 狂风暴雨

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为人民服务”内涵的句子是( )

A.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B.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C.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D.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4.下列四组词中,相互关系与“赞成——赞同”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搅和——搅拌 C.处境——境遇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 B.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C.他来不及抖掉男孩就飞向了天空。

D.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使我将没法估算日子。

6.将打乱的一段话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像是木榔头不住地敲打着胸膛。 ②就在这时,他看到网下在不住地冒着两行水泡。

B.必定——一定 D.解释——解决

③大网好像被一股力量顶着,正往水面上浮起。 ④青铜垂头丧气地走进水中去收他的网。 ⑤那水泡越来越大。 A.④①②③⑤

二、填空题

7.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鼎”,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除去部首还剩________画。“鼎”字的意思有: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②正当,正在;③借指王位、帝业;④大。给下列词语中的“鼎”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定鼎中原(______) 青铜鼎(______) 鼎力支持(______) 鼎盛时期(______) 8.根据语境,写字词。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áo(_______)(________)的腊八zhōu(________)。 nóng chóu2.过去的日子如薄雾,被初阳zhēnɡ rónɡ(________)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我内心感到chóu chànɡ(________),感到jīnɡ huánɡ(________)。

3. jūn fá(________)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bì miǎn(________)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chōu tì(________)里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9.辨字组词。

寞(________) 漠(________) 聊(________) 柳(________) 侯(________) 候(________) 骆(________) 络(________) 脏(________) 桩(________) 10.填空。

1.《寒食》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_。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马诗》中借马以抒情。表现自己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诗句是_______。 3.《石灰吟》是一首__________(写作手法)诗。作者以______作比喻,表达自己为___________的决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丰碑

红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

B.①②⑤④③ C.④②⑤①③ D.③⑤②④①

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1.丰碑原指____________,课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

1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一句是______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这里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它的表达效果是( ) A.表现警卫员的急促和不安。 B.暗示警卫员此时身体也很虚弱。 C.说明风大,话音断断续续。

D.表现警卫员面对将军异乎寻常的问话十分紧张。

14.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 A.心理描写

B.外貌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15.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敬了一个军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

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6.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 A.与时光握手言欢 C.认真地在读一本书

17.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 ) A.赞美扁豆花很漂亮 C.夸赞扁豆好吃

B.赞美老妇人爱读书 D.歌颂生命不息 B.采摘扁豆

D.坐在门外的扁豆花旁

18.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照应开头

B.呼应前文

C.总结全文

D.点明中心

19.“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20.语言实践。

下面是光明小学六(1)班的同学关于过节的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小林:我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些节日能让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东:我喜欢过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因为这些节日更有新鲜感,能让我赠长见识。

小华:我既喜欢过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又喜欢过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这样我更能感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我赞同________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1.仔细阅读下面的开头和结尾,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哪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结尾: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地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十六年前的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D 3.D 4.D 5.D 6.C

7.目 7 ③ ① ④ ②

8.熬 浓稠 粥 蒸融 惆怅 惊惶 军阀 避免 抽屉

9.寂寞 沙漠 聊天 柳树 王侯 时候 骆驼 网络 弄脏 木桩 10.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托物言志 石灰 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11.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军需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12.比喻 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13.A 14.B

15.将军被军需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敬了一个军礼。 16.C 17.D 18.D

19.人生秋至是欢喜,因为在人生的“斜风细雨”里,我们也可以像扁豆花一样,“满满地开着”,从容豁达,积极乐观。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0.小林 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过传统节日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21.开头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记忆深刻,语言简洁。结尾强调父亲的被难日,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