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_红楼梦_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论_红楼梦_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来源:九壹网
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fWuhanUni.ofSci.&Tech.(SocialScienceEdition)Vol.8,No.2

Apr12006

论《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张慧兴 张映先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忠实性”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第一要务,原语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然而有些翻译家则坚持译语主体,以通顺、地道的文字来愉悦读者。本文从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两种各具特色的翻译策略着手,探讨目前《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译者关于原语主体和译语主体的不同倾向问题,以及未来翻译方向的定位问题。关键词:原语;译语;忠实性;语义原则;交际原则;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99(2006)02-00-05

TwoEnglishVersionsofHongLouMeng:

AComparativeStudyinTranslationStrategy

ZHANGHui2xing ZHANGYing2xian(SchoolofForeignLanguages,Zhong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75,China)

Abstract:Faithfulnesshasbeenregardedasthefirstrequirementintranslation;andthesourcetext,thestart2ingpoint.Yet,notalltranslatorsagreeonthis,andsomeinsistonthedominantroleofthetargetlanguage,tryingtopleasethereaderswithsmooth,idiomatictranslations.Thispaper,aidedbythetheoryofsemanticandcommunicativetranslationsproposedbyPeterNewmark,comparesthetwoEnglishversionsofHongLou

Meng,oneofwhichisothersource2text2orientedandthetarget2oriented,anddiscussesthefuturedirectionof

translation.

Keywords:sourcelanguage;targetlanguage;faithfulness;semanticapproach;communicativeapproach;

HongLouMeng

一、引言

翻译是原语(sourcelanguage)与译语(亦称目的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如何排除信息传递中的种种干扰,确保原语信息的内容和特质在目的语中不失真地再现,是翻译界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更好地促进世界信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关键。特别是在今天,向世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明,让

[1]

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比如把《红楼梦》等大批优秀著作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到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研究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内涵博大精深,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囊括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

  收稿日期:2005-10-12

经济、教育、宗教、习俗等各个领域的文化,它塑造

了众多独特鲜明的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刘姥姥等都宛如活在读者心中。《红楼梦》的翻译难度也是其他小说难以比拟的。现已出版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即杨宪益与戴乃叠的《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2]和戴维・霍克思(DavidHawkes)的《石头记》(TheStoryofRed

[3]

Mansions)。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他们在翻译方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其中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以准确见长;而霍译本英文流畅自然,以雅致取胜。

本文根据对纽马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原则的理解,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对比,探讨在翻译中应该坚持以原语为主体还是

  作者简介:张慧兴(1980-),女,安徽颍上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6年第2期张慧兴,等:论《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65

应该以译语为主体,应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还是应

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问题。

Herduskyarchedeyebrowswereknittedandyetnotfrowning,herspeakingeyesheldbothmerri2mentandsorrow;herveryfrailtyhadcharm.Hereyessparkledwithtears,herbreathwassoftandfaint.Inreposeshewaslikealovelyflowermirroredinthewater;inmotion,apliantwillowswayinginthewind.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BiGan,moredelicatethanXiShi.

(杨译)

Hermist2wreathedbrowsatfirstseemedtofrown,yetwerenotfrowning;

Herpassionateeyesatfirstseemedtosmile,yetwerenotmerry.

Habithadgivenamelancholycasttohertenderface;

Naturehadbestowedasicklyconstitutiononherdelicateframe.

Oftentheeyesswamwithglisteningtears;Oftenthebreathcameingentlegasps.

Instillnessshemadeonethinkofagracefulflowerreflectedinthewater;

Inmotionshecalledtomindtenderwillowshootscaressedbythewind.

ShehadmorechambersinherheartthanthemartyredBiGan;

AndsufferedatithemorepaininitthanthebeautifulXiShi.

(霍译)

二、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看原语主体与译语主体

(一)纽马克的语义性翻译与交际性翻译原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彼德・纽马克(PeterNewmark)在其《翻译问题探讨》(Approchesto

(Semantictrans2Translation)中提出了“语义翻译”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2

[4]

tion)。语义翻译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

原文的语义,坚持以原文内容为要旨,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确切地传达原作上下文意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上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尽可能再现原作,保留原作的文化价值,能够比较充分表达作者原意,让读者靠近作者。而交际翻译首先忠实于译语和译文读者,坚持以译文形式为要旨,即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一点晦涩难懂之处,使译文读者能够和原文读者尽可能得到一样的或近似的体验,力求忠于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简单地说,语义翻译坚持以原文作者为中心,而交际翻译坚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即或是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分必须采用语义翻译,有的部分则必须采用交际翻译。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既没有绝对的交际翻译,也没有绝对的语义翻译,我们只能说,在翻译某部作品时,某位译者较多地使用了某种翻译策略。

(二)原语主体的体现———语义翻译策略翻译不同于创作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翻译要受原文的束缚。作者创作一个作品时有很大的自主性,而译者则没有那么自由,他必须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尽管有人说,有一千个译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还是要最大限度地求真、让译文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的真面目。

从《红楼梦》的杨译本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译者为了追求真实、全面地反映原语文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以下是《红楼梦》中一段对于林黛玉相貌的描写(《红楼梦》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对待“比干”、“西子”等含有文化典故的名词上,杨和霍都是采取了先音译,再在后面加注释的方式,积极地维护了译作与原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体现了翻译的忠实性。当然,忠实性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意味。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在本身文化修养、所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对作品的理解的差异,最终导致译作的风格迥异。

(三)译语主体的体现———交际翻译策略根据翻译的交际目的,翻译必须遵循交际原则,能够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服务。但是,由于汉语与英语在意义、句法和表达习惯上各不相同,要忠实地翻译原文,使句法、语义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或等效,从目前来看,是相当困难的。翻译的目的在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对于译文的要求则要求译者能够顺畅、地道地运用译语,使译文读者更好地欣赏到作品,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体验。

66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在《红楼梦》的翻译中,霍克斯更注重译作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理解能力和反应。比如,林黛玉的《问菊》中的一句:“鸿归蛩病可相思?”(《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鸿归”和“蛩病”含有凄凉萧瑟的意味,中国读者读后会随之产生凄凉、失落的感觉,如果我们照着字面死译,非但西方读者不能理解其文字背后的文化,更不用说产生共鸣了。杨译为:“Whenswansflyoff,cricketschirp,doesyourheartache?”然而,霍克斯却“叛逆性”地使用“Followingthewildgoose,intosleepIslid;Fromwhichnow,startledbythecricket’scry.”巧妙地营造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能够使译语读者也深刻感受原文的意境。这是一个成功地体现以译语为主体的例子,它成功地达到了翻译的交际目的。

再如下面例句:“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Igazearoundinthewestwind,sickatheart;Asadseasonoftheredsmartweedandwhitereed.(杨译)

Theautumnwindthatthroughtheknotgrassblows;Blursthesadgazer’seyewithunshedtears.(霍译)

己独有的特征。比如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有所

不同,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是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如《红楼梦》中的刘

(姥姥讲的一句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

楼梦》第六回)的翻译:

Manproposes,Goddisposes.(霍译)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杨译)霍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直接利用英语中原有的谚语,将“天”移植到西方的文化中去,翻译成“God”,而杨则坚持忠实第一性原则,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把英语谚语中的“God”替换成“Heav2en”,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前者的翻译更容易为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而后者遵循原语文化主体,从传递文化角度来看,是积极的。孰是孰非,仍有待定论。(另一例句“癞想吃天鹅肉”《红楼梦》第

十一回)的译文为:

Atoadhankeringforatasteofswan(杨译)

Acaseofthetoadonthegroundwantingtoeatthegooseinthesky(霍译)

(goose)的形象替代“这里,霍克斯用“鹅”天鹅”(swan)的形象,看上去似乎是违背了“忠实”原

在上面的例句中,霍克斯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感受,“西风”对于英国读者来说是温暖的风,不

会让人产生中文读者对西风的相似联想,因而把“西风”转换成“autumnwind”。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对西风隐含的意象并不会产生误解,因此,杨直接将其译为“westwind”。

三、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看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递问题

(一)文化传递对翻译提出的挑战

则,扭曲了原语文化形象,然而,这种替换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让译文读者能够体验到这句俗语的深层寓意,他在语义上的“不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实现作品思想的“信”。

(二)翻译的目的是尊重、忠实反映原语文化还是愉悦读者?

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曾经说过,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Creative

[5]

treason)。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译者不是作者,他的职责决定了其翻译行为并非等同于创作,正如钱钟书说过的一句很形象的比喻,翻译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忠实性是翻译的本质要求,脱离了忠实性,就脱离了原文这个翻译的案本。翻译必须要“带着镣铐”,但是又要“舞蹈”,不能让读者感到乏味,既要有顺畅、通俗的语言,又要能愉悦读者。对于这一点,我们无可厚非。

关于这一点争论最多的即为《红楼梦》中“红”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杨的翻译始终坚持“忠实”为第一要义,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美国语言

学家萨皮尔(Sapir)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服务于文化,反映文化的需要。相应地说,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的传输与移植。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更要逾越文化的鸿沟,或者说,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的翻译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翻译。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的正确交流和传达永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两千多年来,我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同英美西方人存在许多差异,在言语表达上也就体现出自

2006年第2期张慧兴,等:论《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67

译”。因此他遵循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主

要采用语义性翻译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地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霍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主要采用交际性翻译策略,尽力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的效果。在霍译本中似乎是背离了“忠实”原则,他在翻译原文中的“红楼梦”和“怡红院”时没有选用“red”一词,而是分别译为“Golden”和“Green”,比如他

(绿色公子),以此将“怡红公子”译成“greenboy”

来表现宝玉的不成熟、易受骗、感情青涩的特征,这里就涉及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是个崇黄尚红、轻黑忌白的国家。中国人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红是火与血的颜色,象征着喜庆、成功、忠诚、温暖和兴旺等。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眼中,绿色和金黄色具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红色则意味着流血、危险或暴力。因此,霍翻译时对涉及红色的词语都作了相应的变通处理。

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原语文化在译语中的再现,翻译界目前对此仍存在争论,赞成的一方认为霍的翻译是基于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心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体验阅读的乐趣;而反对方则认为,这样做,背离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忽视原语文化。怎样才能既保留原语文化语言特色又有助于译语读者理解?在处理文化翻译的问题上,霍克斯采用了在对译文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详细解释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句:

“宝玉只和众丫头们掷骰子赶围棋作戏。”(《红楼梦》第十九回)

SoBaoyuwaslefttoamusehimselfwiththeothermaidsatdiceordraughts.(杨译)

Bao2yuplayed“RacingGo”withthemaids.ThiswasagameinwhichyoumovedyourGo2pieceacrosstheboardinaccordancewiththethrowofdice,theobjecthavingtoreachtheoppositesidebeSoPao2yuwaslefttoamusehimselfwiththeothermaidsatdiceordraught.(霍译)

Imustn′tforgetmymannersbeforethesisters

inyourapartments,uncle.(杨译)

“Oh,dositdown!”saidBao2yu,“youdon’thavetobelikethatinfrontofthemaids

“Iknow,”saidJiaYun.“Butabody2servant!Idon’tliketobepresume”(霍译)在这里,杨忠实于原文字面意思,将“叔叔屋里的姐姐们”译为“sistersinyourapartments”,而霍并未将逐字翻译,而是意译为“body2servant”,来向读者指出贾芸戏谑那些丫头们与宝玉的关系非同寻常。

(三)《红楼梦》翻译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汉文化源远流长,一部《红楼梦》却涵盖了社会、生活、风俗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可谓包罗万象。《红楼梦》的翻译为中国文化、文明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优秀的范本。奈达认为,“好的翻译听起来不像是译品”(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钱钟书指出,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再现原著,这既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又是最高原则,人们对翻译的最高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无止境的。

如何译好像《红楼梦》这种充满“文化内涵”和“寓意”、“比喻”的古典文学名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模式都难以实现,我们应兼取“语义性翻译”和“交际性翻译”之长,既要考虑到原语文化,又要考虑到译语读者。

四、结语

语义性翻译和交际性翻译是两大主要的翻译策略。前者易与作者产生艺术共鸣,而后者则以

译文读者为中心,强调译文的通俗性。歌德曾说

[6]

过:“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而客观的莎士比亚却永远只有一个,谁更接近他,谁就是好译者。杨译文忠实于原文,是中国文化底蕴与英语措辞的完美结合;霍译文充分体现英国人含蓄风格,英文翻译如行云流水。最大限度地传播原语文化,同时又能以地道、朴实的目的语忠实、顺畅地传达给读者永远是翻译者追求的理想目标。这不仅是对译者本身语言文化能力提出的高标准,更是对整个翻译界提出的高标准。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熟练掌握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深入了解两种文化,才能正确而又巧妙地完成文学翻译的任务。语义性翻译和交际性翻译只是翻译的两大策略,在翻译的具体操作中应结合情况,灵活使用,而不应成为束缚翻译的绳索。

在上句中,为了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相对于杨的翻译,霍对掷骰子的游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篇幅远远超出了原文。再看下例:宝玉道:“你只管坐着罢。丫头们跟前也是这么着。

贾芸笑道:“虽那么说,叔叔屋里的姐姐们,

(我怎么敢放肆呢?”《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Sitdown,sitdown,”saidBaoyu.“Whystandonceremonywiththemaids?

68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考文

2006年第2期

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并存是语言文化信息的客观规律。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将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在文化翻译中还是要尽力把原文的主体地位放在首要地位,积极主动地去传播原语文化,让译语读者逐渐接近、了解外来文化,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理解到理解,尽量保留原语文化的独特性,最终达到多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这才是一个理想的翻译者应当为之奋斗的目标。《红楼梦》的翻译正是为我们走出这一步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2 YangXian2yi,Glad2ys.ADreamofRed.Mansion[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1980.

3 DavidHawkes.TheStoryoftheStone[M].Lundon:Pen2

guinbooksLtd,1973.

4 彼德・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1.

5 王宏图.可贵的勘测———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读后

[N].文学报,2005-06-16.

6 陈众议.翻译:背叛之背叛[N].中华读书报,2003-06

-12.

[责任编辑 彭国庆]

(上接第63页)借鉴,所以翻译文学也随着第三

DukeUniversityPress,1990.

2 Even2Zohar,Itamar.ThePositionofTranslatedLiteraturewithintheLiteraryPolysystem1990[A].Venuti,Law2rence.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C].London:RoutledgeTaylorandFrancisGroup,2000.192—19713 Lefevere,André.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andNewYork:RotledgeTaylorandFrancisGroup,1992.

4 王友贵.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19-1979)[J].中国翻译,2003,(5):11—15.

5 陈鸣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17-1929)[M].

次翻译高潮第二阶段的到来(第一阶段为清末)

成为中国新文艺的基础,从而使得翻译文学暂时走进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并对中国的文学翻译产生深远影响,鲁迅、巴金、老舍、茅盾、郭沫若等无不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对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翻译的个案研究,

可以看出多元系统理论具有很强的描述和解释能力。虽然正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指出的多元系统理论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缺失,但是它的确扩展了文学翻译研究的领域。因而,我们应辨证地对待和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模式。一方面,我们可借助其视野开阔的理论框架,避开文本内研究,更深刻地审视和理解文学翻译背后文化译介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将其关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理论用于具体研究,以此来探询实际翻译行为发生的语境并作出解释。另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扩充和引申多元系统理论,对具体现象分析时采用历史价值判断。在充分借鉴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阐释理论与现象之间的宏微互参,完善翻译系统理论。

参考

文献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306—312.

6 郑大华.论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DB/OL]

1http://www.hnass..com.cn/zzxk/200205/no5-31.

htm1

7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7.130.

8 查明建.意识形态、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库

[J].中外文学,2001,(3):63—91.

9 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文艺

出版社,1997.

10 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J].

外国语,2003,(4):59—66.

11 刘纳.论“五四”新文学[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

社,19871

[责任编辑 李丹葵]

1 Even2Zohar,Itamar.PolysystemStudies[M].Durha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