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华池县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华池县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来源:九壹网
华池县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畜牧业现状

华池是老区县,又是国扶贫困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东北部,东北与陕西省的志丹、吴起、定边接壤,西南与本市环县、庆城、合水为邻。总土地面积3776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2乡3镇,111个行政村,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华池属半农半牧县,长期以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全县现有草地面积298万亩,其中天然草场248万亩,人工草地50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03年11月份,全县全面实行了封山禁牧,提出“广种草,舍饲养,改畜种,调结构,小群体,大规模”和“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大开发力度,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县委、县广泛集纳,全面审视县情,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严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了《华池县草畜产业开发“十一五”规划》,把草畜产业提升为全县“十一五”期间主攻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2007年,县委、县先后下发了两个指令性文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草畜产业开发”的意见,作出“建设陇上畜产强县”的决定,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符合我县实际的“秸秆养牛、舍饲养羊、规模养猪、生态养鸡、庭院养兔”的草畜产业开发模式,把全县15个乡镇分为西南部肉牛、西北部绒山羊、北部瘦肉型猪、南部獭兔和东部生态鸡五个养殖区域,重点开发牛、羊、兔,积极开发猪、鸡、鱼,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打造品牌,提升效益。今年,县委、县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方案》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实际,将绒山羊舍饲养殖确定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制定出台了今后4年全县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养羊大县发展规划,成立了草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将草畜产业列入农村经济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使全县畜产开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止目前,全县人工牧草留床面积50万亩,共发展各类舍饲养殖户1.6万户,建办规模养殖企业72户,养殖专业村30个。累计建成暖棚牛舍2900座,羊舍8200座。大家畜饲养量6.4万头,其

1

中牛4.75万头;羊饲养量33万只,猪饲养量6.1万头,兔饲养量25万只,鸡饲养量36万只。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科学确定发展思路。2006年县上邀请省内外10多名专家教授到我县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重新科学定位,经过反复研讨,提出了以草畜为主导产业,白瓜籽、洋芋为特色产业,杏果、小杂粮为后续产业的发展路子,科学地制订了《华池县草畜产业开发“十一五”规划》,作出了“建设陇上畜产强县”的决定,描绘出了全县以畜产开发为总抓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全方位开发草产业,为畜产开发奠定坚实基础。近几年,我们以种草促养畜,以养畜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建设“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的要求,以种植山地陇东紫花苜蓿为主,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每年种草10万亩以上。引进示范推广种植了三德利、赛特、得宝等8个优良牧草品种。加强草地管理与建设力度,完成草原治虫灭鼠50万亩,改良草地20多万亩。给农户无偿投放割草机械365台,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交售苜蓿干草7000多吨,为农民创收280万元。

(三)转变传统饲养方式,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突出特色,按照“秸秆养牛、舍饲养羊、规模养猪、生态养鸡、庭院养兔、围栏牧场、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羊、牛、兔,发展舍饲圈养,转变饲养方式。积极探索封山禁牧下发展草畜产业的新路子,兴办养殖龙头企业,扶持群众购种畜、建棚舍、种饲草。共建成暖棚舍1.6万座,规模养殖场72个,各类舍饲养殖户1.6万户,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模式在全县逐步推开。同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建成养殖专业村30个,使全县畜牧业效益不断提升,獭兔皮、獭兔肉、苜蓿草、子午岭绒山羊等畜禽产品以各自的特色创出了品牌,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亮点。

2

(四)加大畜种改良力度,全面提升畜禽品质。把品种引进和改良作为草畜产业开发的关键措施来抓,在全县15个乡镇4个社区都建起了黄改点,以引进犁木辛、红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冻精为主,每年坚持改良黄牛1万头,全县牛的良种率已提高到60-70%。羊只改良主要采取良种引进杂交改良,先后引进了辽宁、内蒙等优质绒山羊1.9万只,通过多年的杂交改良选育,羊的良种化程度已达到80%以上。

(五)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确保畜产品生产安全。以牲畜口蹄疫和禽流感防治为重点,狠抓免疫、打耳标、消毒、检疫监督等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每年防治各类畜禽在70多万头只以上。全县牛羊猪W病免疫率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区免疫率均达到了100%。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县公路动物检查站实行24小时昼夜轮流值班,有效地杜绝了疫情传入。多年来,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流行。

(六)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坚持科技兴牧战略,加强草畜科技知识培训,先后开展大规模草畜科技知识培训5次,聘请西农大、兰大、甘农大等院校二十多名专家教授,对全县乡村干部、技术人员、规模养殖场户业主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万人次以上。选派30名技术骨干、养殖企业主和乡镇的分管领导赴西农大参加培训30天;举办了草畜产业论坛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以及西农大、兰大、甘农大15名专家教授和省、市12名领导参加了论坛会,为我县草畜产业开发“把脉开方”。同时,建网络、促营销,成立了全县畜产联合会和15个乡镇的畜产促进会以及牛、羊、猪、兔4个专业协会,建成了新堡园区和元城两个畜产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了“龙头带农户、分区建基地、协会打市场”的畜产开发新机制。县与西农大签订了绒山羊舍饲高效养殖和獭兔高效养殖课题研究项目,三年时间,县财政拿出30万元经费,聘请西农大著名专家教授到我县实地调研和工作。今年我县又计划投资100万元,在新堡草畜园区新建华池畜产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建成后,作为我县院地合作的科研院所实验基地,集畜牧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示范推广,疫病防治,品牌创新,科技培训,培育龙头,示范养殖于一体,一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畜牧发展新模式、新理念和新技术将在这里通过示范向

3

全县乃至全市进行推广,是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示范点和推广站。并将陇东绒山羊繁育场及全县千家万户的舍饲养殖户联结起来,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产购销一体化的服务。

(七)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开发进程。我们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投资导向,及时捕捉投资信息,千方百计向上争项目、要项目。近几年,从农业部、省农牧厅争取到了秸秆养畜、黄牛胚胎移植、陇东白绒山羊品种选育、牧草飞播、牧草收割机械购置、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动物检疫监督、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草地无鼠害示范区建设和草食畜牧业行动等项目10多个,争取到国家投资860多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我县畜产开发后劲。

结合《华池2006-2010年草畜产业开发五年规划》、《华池农民增收5年规划》,制定了全县2009—2012年养羊大县建设规划,确定了今后4年发展草食畜牧业建设养羊大县的目标、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提出了如下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按照“品种优化、技术配套、机制创新、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养羊大县为目标,以推进养羊产业化为重点,培育示范户,扩大养殖数量,建办规模养羊场,联动农户发展,抓龙头建基地,抓种草夯基础,抓科技改畜种,抓服务促增收,努力实现全县养羊业突破性发展。

建设目标

以“漫山遍野种苜蓿,千家万户舍饲养殖肉绒羊”为主推模式,通过四年时间的持续发展,新增肉绒羊舍饲养殖户1.2万户,全县养羊户累计达到1.72万户,占到总农户的70%;新建规模养羊场100个,全县养羊场累计达到118个,覆盖所有行政村。兴办一个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创建陇东绒山羊品牌,形成“龙头+合作社(养羊场)+基地(农户)”生产模式。2010

4

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47.5万只,出栏9.2万只; 2012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73.5万只,出栏24.4万只。全县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2%以上。

年度计划

2009年,新发展舍饲养羊示范户3000户,新建规模养羊场25个,年饲养量达到33.6万只,出栏6.7万只。

2010年,新发展舍饲养羊示范户3000户,新建规模养羊场25个,年饲养量达到47.5万只,出栏9.2万只。

2011年,新发展舍饲养羊示范户3000户,新建规模养羊场25个,年饲养量达到63.2万只,出栏20.7万只。

2012年,新发展舍饲养羊示范户3000户,新建规模养羊场25个,年饲养量达到73.5万只,出栏24.4万只,养羊收入达到1.32亿元,农民人均养羊收入达到1150元。

建设重点

按照“扩张总量、转变方式、完善体系、健康发展”的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三个“机制”,抓好四项“建设”, 推进四个“转变”。即:围绕建设养羊大县这个中心,建立扶持、资金投入、考核奖惩三个机制。抓养羊户建设,推进饲养方式的转变;抓规模羊场建设,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抓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抓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5

⒈抓养羊户建设,推进饲养方式转变。培育舍饲养羊户,是在封山禁牧,保护生态情况下发展养羊大县、扩大养羊总量的必然选择,要按照“舍饲棚圈、优良品种、优质牧草、饲草加工器械”四配套的标准建设养羊户,每年新发展舍饲养羊户3000户,到2012年,全县舍饲养羊户累计达到1.72万户,占到总农户的70%。棚圈是舍饲的前提,棚圈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经济适用”的原则,每户养殖基础母羊15只,棚圈面积至少达到30平方米以上,保证羊有足够的活动场地。良种是效益的保证,绒山羊以辽宁、内蒙优质品种为主,肉羊以小尾寒羊、陶塞特、萨福克等为主,淘汰土种羊和效益低的品种。同时,要逐步把我县已选育出的生产性能稳定、产绒量高、适应半干旱山区饲养条件的优良陇东白绒山羊向西北部和南部乡镇养羊农户中调购,巩固多年科研成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家品牌。饲草是舍饲的基础,要继续按照退耕地种草、围庄种草的思路,坚持“便于管理,便于利用”的原则,抓好苜蓿种植工作,每年新种及老茬改造苜蓿5万亩。按羊均1亩苜蓿,养羊户户均种植苜蓿达到15亩以上,保证舍饲养殖饲草需求。同时,要引导农户使用青贮、氨化饲草,提高秸秆利用率,变资源优势为效益优势。饲喂设备是舍饲保障,每个养羊户必须要有饲草料加工机械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抓规模羊场建设,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是现代养殖业的重要标志。县上建立畜产技术服务中心,乡镇建办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养羊农户,县、乡、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县畜产技术服务中心主要开展羊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畜牧课题研究、产销市场开拓,成立全县养羊协会,为养殖场(户)提供市场信息等生产、经营服务。各乡镇要以行政村为单位,每村至少建办一个规模养羊场,养羊场牵头成立本村养羊协会,带动发展养羊农户和养羊小区,从良种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治、配种等生产环节为养羊户提供服务,从绒毛销售、种羊调出、肉羊出栏等环节为养羊农户提供经销服务,将千家万户的分散养殖有效联结,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市场,真正形成“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生产。

3.抓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经营方式转变。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重

6

大变革,是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县畜产品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我们要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用产业引项目,千方百计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羊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力争于2012年前,在草畜园区建办起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牛羊肉深加工经销龙头企业,在土地使用,注册登记,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按照县上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予以落实,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各规模羊场、养羊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定单养羊,解决广大养羊户的后顾之忧,带动羊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

4.抓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要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完善兽医改革,成立县级畜产技术推广机构,加强畜牧技术推广,增加养羊科技含量,提升养羊效益。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上,要积极争取并实施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项目,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依托畜产技术服务中心建办良种繁育场,在15个乡镇建成肉绒羊改良点15个,羊人工受精及良种本交授配率达到80%,良种化程度达到90%。积极争取省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新堡草畜园区建办一处皮毛绒专业批发市场,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县畜牧局要开通华池畜产信息网,为广大养羊户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服务,正确引导农户进行生产、销售。要大力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和建设,扩大名优特色畜产品规模,努力提高我县的羊产品市场占有率。

保障措施

1.用足用活,建立激励机制。建设养羊大县,是县委、县从县情实际出发,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突破性工作,全县各级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本着有利于羊产业壮大,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落实好招商引资、企业税费收缴、建设用地、科技承包服务等各项

7

优惠。用激励引导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羊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发展养羊业的积极性。

⑴全县发展羊产业所需的圈舍建设、饲草基地建设、屠宰场点建设用地,全部按农业用地管理,减免土地占用费。各乡镇建办规模羊场,建设用地由乡镇协调提供。

⑵规模羊场饲草基地由乡村协调,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将集体草地或“四荒地”无偿划拨300亩予以解决,由羊场进行建设、管理和使用。

⑶建办大型规模养羊场或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次性投资固定资产在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建设用地由县上统征后,出让金减半征收;一次性投资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建设用地由县协调无偿提供。

⑷对个人投资200万元以上新建规模养羊场或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并带动发展200户以上养羊基地,可在年龄、学历等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安排一名子女或配偶,在事业单位就业。

⑸投资新建各类规模养羊场或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自投入生产经营之日起,三年内免收一切费用。

⑹鼓励县内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头领办规模养羊场或畜产品深加工企业,3年内本人政治待遇不变、职务不变、工资原单位照发;3年后不再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回原单位上班;继续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办理停薪留职手续。

⑺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养羊企业或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由授予“重点保护企业”牌,实行挂牌保护。

8

⑻各新建规模养羊场,每场由县畜牧局选派一名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无偿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两年以上。

2.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资金投入机制。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养羊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这一“瓶颈”问题,对于国家安排我县的发改、财政、扶贫、畜牧等农业项目资金,县上统筹安排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重点向发展养羊产业倾斜,每年整合安排养羊发展资金500万元,其中:国投资金300万元,县上安排200万元,集中财力扶持养羊户、规模养羊场、深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养羊协会等,保障养羊业大发展、快发展对资金的要求。具体扶持办法是:

养羊户资金扶持办法:

⑴种羊调购。每年发展3000户,每户调购种羊3只,每只补助200元,共补助180万元。

⑵棚圈建设。每年安排3000户,每户建棚圈一座,每座补助200元,共补助60万元。

⑶种草。每年安排5000户,每户种植紫花苜蓿10亩,每亩补助草籽款15元,共补助75万元。

⑷饲草加工机械。每年安排3000户,每户购买一台小型铡草机,国家农机具补贴每台补助30%(450元),县上每台再补助30%(450元),共补助27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5万元,县上补助135万元。

规模养羊场资金扶持办法:

⑴每年发展规模养羊场25个,每场补助2万元,共补助50万元。

9

⑵对个人投资200万元以上新建规模养羊场,牵头成立本村养羊协会,带动发展200户以上养羊基地,并为养殖户提供优质产销服务的,县上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奖励5万元。

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办法:

⑴建办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县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安排贴息贷款,贴息三年。

⑵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在发展养羊户,建设养羊基地,带动养羊产业化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实行重奖,一次性奖励该企业10万元。

3.加强督促检查,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一方面,要明确任务,强化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县上制定出台的全县2009—2012年建设养羊大县实施意见,将各项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一定四年不变。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上下达的任务指标,结合乡情、村情实际,将任务分解到村、到组,落实到户,将工作责任靠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任,人人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严格标准,强化工作业绩考核奖惩。县委督查室、农办、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畜牧局等部门,每年定期对各乡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进展情况。县上每半年组织进行一次观摩评比,年终进行全面量化考核验收,单项奖励。考核验收的主要内容为新发展舍饲养羊户、新建规模养羊场、养羊协会等。考核验收工作,每年底各乡镇先自行进行审报,并向县考核验收组提供验收农户、养殖场名单,县考核验收组按照各乡镇提供的名单,逐乡、逐村、逐场、逐户进行实地验收。当年新发展的养羊农户必须有30平方米以上舍饲羊舍,种15亩以上苜蓿,至少养5只以上良种羊,视为达标户;当年新建规模养羊场,羊舍规范标准,饲养良种基础母羊100只以上,建饲草基地30亩以上,且常年舍饲,视为达标场。对经考核验收的所有达标户、达标场全部造册登记,如实建档,动态管理。同时县上按照验收结果,以“一折通”形式,给农户和养羊场兑现各项补贴及奖励资金。对经考核完成当年工作任务的乡

10

镇,按量化考核结果,设一等奖1名,奖现金2万元;二等奖2名,各奖现金1万元;三等奖3名,各奖现金5000元。并将单项考核验收结果按100分分值计入各乡镇当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之中。对于工作不力,没有完成年度工作任务的乡镇,要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