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新幼儿园有效幼小衔接经验材料

建新幼儿园有效幼小衔接经验材料

来源:九壹网
展开有效幼小衔接促动儿童持续发展

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更是幼儿园、学校、家庭都十分重视的一个内容,每年都会有一批孩子面临这样的转型:从幼儿园“小朋友”变成一名一年级小学生。那么,该如何做到有效的幼小衔接,使幼儿轻松快乐地适合小学生活,从而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呢?所以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当前,在绝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很多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很多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

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准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有。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现象的存有不经意间防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展开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

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三)、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绝大部分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有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很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

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水平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因为传统的教育观点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

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注重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等等,过度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理智因素的发展。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合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二、有效幼小衔接需要三项互动(一)来自家长的困惑

幼儿园教育要适合社会的发展,促动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满足家长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在畅想主流旋律的时候,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于家长的压力。绝大部分家长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们本身明白并希望孩子在幼儿这个阶段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过迫于社会的压力,在教育及教养方式上产生了从重心理。

(二)来自小学教育的困惑

就如一名好的医生,要想诊治病人,就要对症下药。我们除了有针对性的了解家长的困惑,我们还需要与小学建立相关的联系,即时得到教育信息的反馈。建新幼儿园和阳明小学双方通过互访,深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课堂实行听课,了解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同时感受小学生一年级班级管理的特点,了解一日生活作息的状态,除此之外,不定期地与阳明校的老师展开交流、研讨活动等等。从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的问题。

小学教师遇到的困惑:

孩子刚刚升入一年级,常有这样的问题:

* 一节课40分钟,孩子坐不住椅子,注意力极易分散。

* 上学总是丢三落四,自己的物品不会看管,丢了东西自己不知道找回;

* 语言不简练,说话抓不住表达的中心,爱拖腔,欠缺条理性,说话不完整。 * 缺乏集体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喜欢争执、爱告状,不会处理与同伴间发生的小矛盾等等。

浙江大学教授刘力指出: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大家都过于注重智力对接,但这并不是幼小衔接问题的核心。不是单纯学会拼音、学会写很多字就能保证赢在起跑线上。和知识准备相比,专家们更推崇“非智力因素”。行为习惯、生活水平、身体素质、情感成长等等非知识性的综合素质,被绝大部分家长忽视,却是专家们眼里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小学教师期待我们在学前期为幼儿奠定良好基础的。“俗话说三岁看到老,知识的补充永远没有尽头,但好的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却能一辈子受用。”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成功的幼小衔接需要达到这样几条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实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三、为展开有效衔接,幼儿园的调整策略

(一)多渠道扭转家长教育观点,让家长成为有效幼小衔接的合作者

家长们思想上存有误区,主要的根源是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

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理解、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

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准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理解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的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为了让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教育的实质内涵,扭转家长们这样的思想理解,幼儿园积极开创幼儿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讲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目标,具体的实施策略;组织召开家长会,介绍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建新幼儿园的课程依据黑龙江省编教材内容制定,展开主题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三方面优势,能有效避免小学化教育倾向)

(二)注重学习习惯培养,促动学习水平提升1、倾听水平的培养。

倾听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有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别人发言时不知道怎么听,尤其是爱插嘴、接话。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在幼儿园阶段我们用创设情境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让幼儿带着问题来听,使幼儿必须认真仔细听;抓住时机与幼儿交流:“你听到了什么?说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听好吗?”另外,还能够要求幼儿的答案和别人不同,幼儿在这个要求下自然地注意听别人说话了;还能够请幼儿复述故事的对话和情节等。

2、语言表达水平的培养:

有了专注的听,才有准确的说。把听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又提升了语言表达水平。积极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在组织一日活动时,不一味求安静,而是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多交谈,还会借机会教给幼儿常用的关联词。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过程中,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利用集体教育活动时间展开语言活动,语言区角游戏活动、“小花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大胆地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大班末期,幼儿基本能够掌握“因为…所以…”、“如果…就…”“先…接着…最后…”等之类的句式,使幼儿在讲述的时候,通过自己调整,达到短话短说,清楚简洁的目的。

3、前阅读、前书写水平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前阅读,不是要求幼儿会读课文。它是指幼儿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我园展开的趣味游戏识字课题中,利用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协助幼儿学习有顺序的翻书,在游戏中认读汉字。例如:照相机游戏、摘果子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协助幼儿识字,比枯燥的认字、学字要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准确的坐姿、站姿、写姿、摸书姿势,减少各种盲态。在小班,我们注重协助幼儿养成准确的坐姿习惯,告诉孩子们坐在小椅子上不歪歪扭扭,不前后摇晃,身体坐直,小脚摆正。到了大班,在展开前书写的活动中,为了能够协助幼儿准确握笔,我们通过小歌谣,在学学说说中培养幼儿的握笔姿势。另外,我们还设计游戏、增强孩子们准确握笔的意识。我们严格控制幼儿的书写时间及强度,每次涉及到书写的活动,不超过5分钟,每天不超过10分钟。

(三) 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良好自理水平,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