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宁省省域内协同发展的思考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陈文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发展态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等问题。按照*总对辽宁经济振兴提出的“三个推进”、“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和省协同“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为实现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域内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空间之间的协同关系,已成为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区域协同包括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同时还与外部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关,就省域内部来讲,本文从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两个方面提出协同发展建议。
大力推进省域协同发展 1.产业系统协同发展
总体来看上,目前辽宁省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缺乏创新活力等问题,必须要加大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破除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区域分工和协同作用,发挥市场合理置产业资源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按照国家部署,利用10年左右时间把辽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
44
国土资源   2019年7月号
新与研发基地。实现协同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力度,拓展绿色经济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良性互动,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1)均衡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积极把握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时机,借助相关的支持,加快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沈抚新区、县域经济“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在“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培育新动能,加快创新型工业体系建设,延长新兴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提高传统工业的竞争力。
(2)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我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于全省各区域的产业基础特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充分利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批准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抚新区被批准为国家改革创新发展示范区等有利条件,加大对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加大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对传统优势产业要立足
升级改造,提质增效;对劣势产业,要通过引进吸收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力度等,加快补齐短板;对战略新兴产业要通过组建产业基金等现代金融手段,培育成新的增长动能,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3)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加大对辽西北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和发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各市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通过精准扶贫等手段,增强地区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适当加大对辽西北地区各市的倾斜和扶持力度,推动中东部地区产业向辽西北地区的转移,加强辽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产业关联,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4)加强重点区域培养和龙头作用,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沈阳市和大连市分别作为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两个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支持沈阳创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其他中等城市发挥特色优势产业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县级小城市要形成一县一业的特色发展。扩大开放步伐,把“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抓住走出去和振兴老工业基地难得发展机遇,发挥沈中心城市、沿海经济带等区域的带动作用,挖掘重点工业集群的潜力,发挥产业间的管理效应,提高经济整体实力。
2.人口系统协同发展
(1)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区域间差距,提高就业率
要通过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逐步完善工资制度,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努力提高居民收入,调节、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协同行业间、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抓住国家保障安居工程建设的,积极落实国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充分利用建设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双重作用,通过棚户区改造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局面。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动能,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促进毕业大学生当地就业和返乡就业。
(2)调整人口流动速度和方向,优化人口结构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应进一步完善调整人口,深化户籍改革,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要适当在区域间进行人口转移,促进城乡和区域间人口合理流动,使得人口重心演变的时滞性得以改善,进而促进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耦合协同,促进辽宁省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强化城乡统筹布局1.城乡空间统筹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不同城市功能和发展阶段,进行在城市化进程中,针对不同城市功能和发展阶段,进行差异化的城市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互为一体的城镇格局。根据辽宁省地域特点积极发展城市经济,探索服务经济新模式,不断优化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夯实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围绕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
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带、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在五大区域发展中,要注重发展各自区域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与环境空间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和淘汰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打造高度和谐的生态经济,以自然规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机构调整。
2.均衡基础设施布局
(1)着力形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结构
要推动省内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重点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国家支持力度,支持辽西北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推动沈阳经济区振兴,支持沿海经济带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加快沈抚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
(2)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改善民生能力
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把辽西北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等问题。构建以支线铁路、农村公路、通邮站点等为主体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
3.促进人口有序流动
(1)促进区域间人口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人口集聚能
力
首先,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的规模而言,人口集聚规模不足的区域,如沈阳经济区,还有较大的集聚空间,应该承接更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这种转移主要是在市区外围的潜力发展区。其次,人口集聚规模略偏少的地区,其人口占比低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如沿海经济带,相对于产业发展的规模,应将部分人口分散到周边城市。最后,人口规模严重过剩的地区,如辽西北区域,应当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口协同。
(2)促进区域间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摆正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各个经济区域发展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市场决定,并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合理监管与全面服务,实现产业发展需求引致空间发展,空间集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效益提升,形成城市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鼓励产业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城市规划,创新城市空间设计,实现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促进城市产业绿色化,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区域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
(3)促进区域间人口与空间协同发展
遵从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坚持人的发展是空间发展的最高宗旨,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形成以人为本的空间开发准则,坚持人性化是空间设计的最高原则,避免过度奢侈浪费与反人性设计,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空间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
7/2019   LAND & RESOURCES
45